互联网时代新闻质量评价标准

2020-09-10 07:22周静思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互联网时代

摘 要:互联网时代,我国的主流媒体、商业媒体、自媒体进入了相互博弈的媒体格局。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生态系统在信息体量上呈现井喷之势。但是,当下面临的困境是新闻质量与信息体量并非同步而行,参差不齐的互联网新闻影响了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全面深入考察国外的新闻奖项评选活动,力图提炼出一套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质量评价标准,希冀促进国内新闻业好新闻的产生。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新闻质量;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10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球互联网治理的竞争格局与中国进路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AXW008

在当下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格局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生产的主体在个体化、社会化和智能化等方面的趋势愈发明显,新闻质量面临新的挑战。在新的新闻生态系统中,需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人工媒体与智能媒体的关系,对新闻质量应该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一、新闻质量的概念及其当前困境

自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费根·堡姆 (A·V·Feigenbaum)1961年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以来,世界范围内从商业组织到公共机构都在进行着一场质量革命,这场革命也逐渐蔓延到新闻传播界。[1]质量是新闻媒体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社会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保障。

(一)新闻质量的概念

对于新闻质量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业界和学界两个维度。业界的人士由于更容易关注自己生产的内容,因此他们通常从新闻作品的角度出发,列出新闻质量的要素,这也是我国多数学者的定义方向。客观、公正、真实等新闻特征既成为定义新闻质量的标准,又是评判新闻质量的准绳。

但是,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难以对新闻质量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多数研究者只是从新闻生产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主体的角度出发给出定义,不能够完整诠释新闻质量的内涵。新闻质量之所以难定义,最根本的原因是:质量是一个主观的对象,而且随着社会语境的不同,它自身的内涵在不断变化,所包含的价值属性也在不断变动。罗伯特·皮卡特指出,定义质量非常困难,因为新闻质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增加新闻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问题。同时,新闻质量由多个层面组成,这就带来了评判的困境。[2]

为了给出一个合理的定义,我们应当回到质量本身的经济学内涵之中。从质量的角度出发,根据质量管理学的理论,目前社会上比较认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对质量所作的定义:质量是反映实体(产品、过程或活动等)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特性总和。[3]

对于新闻领域来说,新闻质量是新闻载体满足新闻生产主体、新闻消费者和新闻管理者明确与隐含需要的能力特性的总和。新闻学界对新闻质量的认识经历了从单向自我认定(新闻专业主义)到传受协商认同(商议新闻学)的过程。衡量新闻质量就需要考虑不同的诉求,不仅是新闻消费者的需求,也包括新闻生产者的需求。在我国的新闻语境下,高质量的新闻还应具备舆论引导力,充当喉舌作用,所以它也应当满足新闻管理者的诉求。

(二)互联网时代新闻质量的困境

在传统新闻生产中,新闻专业主义为新闻生产者划定了伦理道德和专业价值的边界,新闻生产和评判有据可依。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闻传受关系的更迭,传播主体的丰富性在不断增长,新闻信息在不断增长,但是质量却呈现不同态势的滑坡。

第一,新闻创新带来的伦理规范问题。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闻创新,学者们认为这一创新过程囊括了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层面。新闻生产试图超越文本,但是这一创新过程也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梅尔(2002)认为互联网新闻具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利用科学方法生产的新闻可以摆脱偏见、固执和感性障碍。[4]但是,算法新闻的出现有时不仅不能减轻这一弊端,反而会依托技术加剧这一现象。过于依赖技术会导致记者的专业性水平下降,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技术和伦理的悖论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市场竞争带来的专业价值危机。按照职业化理论,一种职业是否拥有职业团体组织、是否具有职业伦理以及是否能够自治等因素,都是考察一种职业职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维度。[5]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新闻职业的神秘性被打破,新闻记者的职业控制形式逐渐失效,“职业新闻传播有位置但不必然有效力”。[6]从信息生产的视角来看,“把关者”判断新闻价值的标准从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实性等价值要素,一定程度上偏向了受众的注意力和情绪化。为了利益能够嵌入自身负面价值观,自媒体和商业媒体进入新闻市场。同时,生产新聞的方式失范,导致缺少“把关人”机制的新闻内容出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小到错别字,大到意识形态,新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国外主要新闻评优奖项的主要评价标准

新闻评奖是新闻行业荣誉生产和分配的机制,是评奖者、评奖标准、评奖程序以及受奖者等构成的一整套荣誉机制,通过对象征性资源的控制和再生产,籍之延续和重申价值,规范新闻实践行为。[7]制定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质量评价标准,实际上是制定出一套好的荣誉制度。它能够彰显当下新闻业的价值标准和专业伦理,通过评选出高标准的新闻作品来提高整体新闻业的创作风气。

以我国最高等级的中国新闻奖为例,它延续了传统的新闻评奖标准,在7条传播总标准中,分别从内容质量、分发路径、传播效果、社会影响等方面作了规定。第5条虽然提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鼓励媒体融合报道和应用新媒体传播的作品”,但是更多的是从态度方面提倡作出改变,而没有提出科学的评选指标。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新闻质量评价体系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新闻环境。国外的部分奖项实际上已经对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质量提出了较高的水准要求。它们的评选宗旨中能够体现一定的价值准则和新闻伦理规范,对我国制定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质量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选取了国外30个较有影响力的新闻奖,包括西格玛新闻奖(Sigma Delta Chi Awards)、沃克利新闻奖(Walkley Awards)、威比奖(The Webby Awards)、网络新闻奖(Online Journalism Awards)等。笔者通过研究他们的新闻奖项,总结其互联网时代的评选偏向,力图建构一套比较全面、系统的新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通过观察30个国外奖项能够发现,各个新闻奖一方面坚持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另一方面也考量了互联网语境下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范式,希冀通过新闻奖项评选为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提供质量范本。

(一)社区、网络社群和公共服务能力

新闻业与社群之间具有高度双向互动效应,借助网络社群,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调动受众参与和互动。所谓公共服務,一般指的是政府、社会公共组织及企事业机构面向整个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性而非纯私人化物品消费的服务所表现出职责与担当。[8]互联网时代,媒介的变革为新闻媒体的社群公共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国外新闻奖的评选标准中,媒体的社群公共服务能力是衡量媒体综合能力与新闻质量的重要维度。例如,加拿大的沃克利新闻奖设立了专门的“社区及区域事务的报道”奖项,针对在地方媒体工作的记者,鼓励他们在报告和通知当地社区方面发挥作用。而在网络新闻奖中,新闻报道对社区的覆盖范围是评判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技术创新与数据使用

新闻的生产习惯和条件一直受到技术的影响。随着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发展,新技术对新闻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效应,技术影响的不仅仅是新闻的分发和传递,更对新闻的内容生产和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INMA(国际报业营销协会)全球媒体奖提出正确使用数据和分析对于提供有效的媒体规划、制定吸引受众的策略、指导产品创建以及与利益相关者沟通非常重要。欧洲数字传播奖则设立了“年度创新奖”用以表彰人们超前的创新概念和想法,推动数字传播的发展。

(三)新闻包装与界面设计

新闻的包装形式与界面呈现效果会直接影响受众的阅读习惯。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为新闻包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受众的品位、标准也相应提高,对新闻媒体的包装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外的新闻奖项也将新闻包装和界面设计纳入了新闻质量的评审标准。加拿大的新闻出版奖设立了“最佳数字编辑包装奖”,用以致敬杰出的编辑和新闻内容创作者;既从新闻生产者的角度出发衡量新闻包装的质量,又从新闻受众的角度考察新闻包装的传播效果。这些作品通过包装能够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

(四)新闻融合能力

不同于媒介融合,新闻融合不仅仅局限于媒介的互通,它还综合考量新闻制作的组织、成员等等,对新闻生产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国外的部分新闻奖设立了与新闻融合相关的奖项,用以激励人们提高新闻质量。典型的代表是加拿大的“数字出版奖”,它设立了“最佳新闻融合奖”,并且根据新闻编辑室的规模划分不同的类别,在及时、原创的宗旨下,依据记者或记者团队的技能进行评选。评审标准包括4个方面:一是新闻写作的整体质量(包括风格和创造力);二是书面、视觉和多媒体内容的整体质量;三是功能和用户体验;四是新闻融合的整体影响。

三、互联网时代新闻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虽然各国的评奖标准设置以及评奖种类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在其中发现存在的共同标准。综合30个新闻奖以及专家学者的新闻质量讨论标准,初步构建了互联网时代新闻质量评价标准,包括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如表1)。

(一)新闻机构

互联网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首先体现在新闻机构的组织变革之中,诸多新闻生产者围绕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超级编辑部”、中央厨房等数字战略凸显了生产资源配置的变化。因此,第一项一级指标是新闻机构,它主要考察新闻机构在生产新闻时所付出的成本比重。依据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要素,设置了3个二级指标:人员、资金和制度。其中,根据新闻采编的流程,人员细分为采写、编辑和审核人员的规模与能力水平,资金分化为新闻制作资金和新闻传播资金,制度分为机构划分合理、审核制度完善和管理制度科学3个三级指标,综合考量新闻机构在新闻生产各个环节付出的成本。

(二)新闻内容

新闻内容是连接新闻生产各个环节的纽带,也是衡量新闻质量的标杆。这项指标主要考察新闻内容的科学配置,包括文本写作、新闻包装和页面设计3个二级指标,审视立体化、多元化、丰富化的新闻内容。根据新闻文本的质量特性,将文本写作细化为正确导向、报道及时、内容真实、主题契合以及事实与观点分离5个三级指标,以体现新闻报道的叙事方式与价值理念。依据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特征,将新闻包装细分为标题简洁、导语清晰、色彩丰富和多媒体使用4个三级指标,从而审视新闻内容的包装习惯与特色。基于受众对新闻界面设计的包容度和接纳度,将页面设计细分为界面简洁、相关文章链接和广告数量3个三级指标,这3个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新闻内容的附加增值。

(三)媒介渠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数字内容分发渠道全面入侵,媒介机构的内容生产过程中越发注重内容分发的介质、渠道、节点等要素对内容到达、接受甚至变现的显著影响。[9]本项指标主要用来衡量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它能够从侧面反映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媒介渠道设立渠道矩阵和多媒体两个二级指标。渠道矩阵体现了新闻媒体的平台影响力,它能够进一步细分为网页发布、微信发布、微博发布和APP发布4个三级指标。多媒体使用体现了各新闻平台的传播特点和制作水准,依据多媒体的类型,它划分为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4个三级指标。

(四)技术运用

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业余化再到当下智能化,技术对人的解放效应愈发明显,带来了新闻生产环节的重构以及新闻受众关系的转换。技术运用这个一级指标,分化为技术创新和数据分析两个二级指标。依据不同的传播技术,将技术创新进一步细分为AR、AI、H5、LBS 4个三级指标。数据分析作为新闻内容的重要部分和呈现手段,也细分为数据来源清晰、分析方法合理、分析目的明确和数据可视化4个三级指标。

(五)社群服务

随着新闻分发渠道的拓展,受眾的细分效应愈加明显。社群化是新闻传播的趋势,它既是新闻传播的手段,又是新闻传播的目的。社群服务分为社群互动和公共服务两个二级指标。社群互动能够展示新闻媒体在社群内的活跃度以及号召力,它能够进一步细分为通知地区事务、线上社群对话、线下社群集会3个三级指标。公共服务体现了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可以分化为公共议题建构和公共事务推进两个三级指标。

(六)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新闻媒体生产内容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的集聚,它也可以被称为传播力。传播效果是媒体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紧扣传播效果是增强媒体平台舆论导向能力的基石。依据传播对象的不同,传播效果细分为受众参与和媒体二次传播两个二级指标。由于互联网所具备的量化特性,因此将受众参与再分化为转发量、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和下载量5个三级指标。依据媒体平台的权威性和延展效应,将媒体二次传播细分为传统媒体转发、商业媒体转发和自媒体转发3个三级指标。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机遇,以融合新闻为代表的新闻类型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成为新闻从业者获取受众注意力的突破口。但是同时也给新闻从业者带来了挑战,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怎样重新掌握话语权、创造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是新闻从业者面临的首要难题。基于当下的移动互联网新闻情境,坚守新闻内容价值、拓宽传播渠道、增强社群服务能力,是打造高质量新闻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信凌,邓年生.依托管理彰显媒体的价值担当[J].新闻战线,2018(15):41-43.

[2] 罗伯特·皮卡特.新闻活动中的质量管理[J].媒体内容、质量与多样性研究,2000,24(04):97-103.

[3] 谭春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论与质量观及其评价机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68-74.

[4] 诺姆·拉达.社会物理学时代的机器人记者:人类新闻的终结?[M].瑞士:施普林格出版社,2015:65-80.

[5] 田中初,余波.职业团体与新闻记者职业化——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中心[J].新闻大学,2016(03):22-30.

[6] 黄旦.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5,37(01):75-88.

[7] 黄月琴,何强.奖与罚:新闻奖的荣誉域及其荣誉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7(05):65-86.

[8] 刘星河.媒体融合进程中广电传媒的公共服务强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6):101-103.

[9] 赵立兵.移动互联时代的内容分发市场:类型与变革趋势[J].新闻战线,2017(13):73-76.

作者简介:周静思(1995—),男,安徽合肥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传播,媒介融合。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互联网时代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浅析媒体融合下的“正和博弈”
浅议互联网时代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