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军事科技新闻更“抓眼球”

2020-09-10 16:23张强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选题策划

摘 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最先应用在军事上。然而,长期以来很难做好军事科技新闻报道。如何在突破条条框框,走出一条军事科技新闻的特色之路,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近4年的全新探索,《科技日报》的军事科技报道在中央级报刊中独树一帜,其《科报防务》版是唯一一个专注于军事科技热点话题的版面。希望《科技日报》的一些探索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军事科技新闻;科普报道;选题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177-02

2016年,《科技日报》的《科技强军》版正式改版为《科報防务》版,从以往专注国内军事典型报道,改为专注军事科技热点新闻报道与解读。4年时间不长,但对一个版面来说却意义重大,它意味着有30多年军事报道历史的《科技日报》在这个领域的华丽转身。

军事科技是科技新闻里最重要的一部分,先进的科学技术往往最先应用在军事上,这也是军事新闻中最容易抓住社会热点的部分。

然而,长期以来很难做好军事科技新闻报道。一是军事科技新闻专业性强,而主要读者是普通部队官兵和军事爱好者,因此必须通俗易懂;二是部队新闻宣传以政治性宣传任务为主,典型报道多,时事新闻报道少,这样的科技新闻往往游离于社会热点之外,缺乏关注度;三是军事新闻采访要注意失泄密问题,很多热点话题往往属于未公开内容。中央媒体要讲政治,要服从国家安全大局。因此,如何突破条条框框,走出一条军事科技新闻的特色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今,《科技日报》的军事科技报道在中央级报刊中独树一帜,《科报防务》版也成为唯一一个专注于军事科技热点话题的版面。那么,它究竟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又做了哪些新的尝试?

一、军事科技新闻要善于抓热点

军事科技新闻的选题角度应紧密围绕军事活动,同时也要满足受众需要,善于结合热点话题。[1]

最热的话题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中国军队自己的装备,特别是国之重器,如航母、导弹、战斗机等。这也是笔者长期从事军事科技报道的直观感受,其关注度远远超出其他军事科技报道。

为此,2016年8月10日,《科报防务》版首次登场,主打稿件就是堪称重磅新闻的《国产航母大猜想》。在以往中央级报刊的军事报道中,很少有这样直接介绍如此重要的装备的报道。国产航母的相关信息当时仅仅是在互联网上传播,官方没有透露更多信息。因此,文章内容是否可靠、是否会造成泄密,就成了考验编辑和记者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独家连线了著名海军军事专家李杰以及海军作战与装备专家王云飞。作为权威专家,同时也是经常“露面”的专家,他们掌握的内容无疑更加可靠。最终,这篇文章从科普的角度探讨了国产航母合理的可能性,刊发后一炮打响。

2017年4月前后,又一则消息引爆了军事爱好者的朋友圈——首艘国产航母可能于“海军节”下水。这到底是真是假?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中央媒体报道这种新闻如果把握不好尺寸,很容易成为炒作的焦点,轻则带来负面影响,重则对研制进度造成影响。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主要科普航母研制的过程、下水的意义、下水后还要做哪些工作,而对是否于“海军节”下水则作了巧妙的、科普性的回答。这篇报道不仅回应了舆论,关注了热点,而且科普了知识,反响很好。

突发性的、引起广泛争议和关注的军事新闻也是我们发挥作用的舞台。

2016年,外国媒体突然报道称,中国试图将“太行”发动机工作温度提高50摄氏度,但由于工艺问题,发动机随时可能在空中爆炸。消息一出,引发大量舆论炒作,直接影响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的研发进程。

这样的新闻需不需要回应、应该怎么回应,分寸很难把握。经过认真思考,记者决定从科普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这个传闻不可信。2016年11月24日,《科技日报》在头版刊登《“太行”航空发动机空中爆炸说法不靠谱》,引起大量转载,后续又在《科报防务》版刊登了几篇航空发动机的科普文章。中宣部专门对这篇报道提出了表扬。

二、军事科普要紧追社会热点

军事科技新闻应聚焦所要报道的内容,寻找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切入点。[2]然而,社会热点虽然是民众关心的焦点,但往往与军事的关系并不大。当然,如果能从中找到合适的话题,去做我们擅长的内容,不失为一个“蹭热度”的好机会。

2016年,特朗普战胜希拉里,赢得美国总统大选。虽然这样的新闻与军事科技的关系并不大,但记者敏锐地发现在竞选过程中,特朗普多次说要增加军费开支,恢复美国绝对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在国防领域的表述有很多颇具“颠覆性”和“侵略性”的观点。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相关领域的专家,从美军未来的装备发展、军事科技展望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奥巴马的卸任与军事科技的关系也不大,但记者发现其中还有一些话题值得探讨。比如奥巴马领导的美国政府在军事政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又留有哪些遗憾,这些都离不开美国军事装备科技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从这个角度,记者再次采访相关专家进行了探讨。

连续两篇深度报道刊出后,引起了大量转载,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2017年举行的中美两国领导人会谈,虽然和军事科技也是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挖掘,这其实是一个科普军事知识的好机会。认真研究外媒的报道,我们发现此前特朗普访问佛罗里达棕榈滩打前站的都是C-17“环球霸主Ⅲ”军用运输机,而此次出现的却是一架C-5M“超级银河”军用运输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之一。我们专门就此采访了专家,科普了这两种运输机,并说明美国总统国内度假、巡视或出访国外使用与“空军一号”配套的军用运输机、战斗机已成惯例。

虽然世界杯比赛和军事看起来没有什么关系,但我们还是从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角度。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比赛前夕,恐怖组织发布了袭击世界杯的相关信息,俄罗斯方面对安保措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升级。针对这个线索,记者专门采访了相关专家,科普了俄罗斯可能会使用的装备和技术。

这些选题都是从看似不相关的社会新闻中找到的,而与社会热点相关联,更能提高其传播效率。

三、从军演中寻找军事科技亮点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军演作为战争的预实践,同样如此。其中不仅透露了军事、政治动向的信息,也是最新武器的大集结,军事高科技的身影比比皆是。

2019年8月,中国空降兵参赛队在“国际军事比赛-2019”空降排项目中取得总评第三的成绩。这样的比赛很难寻找科技亮点,通常只是介绍一些武器装备。对此,我们能做点什么呢?经过和中國空降兵新闻宣传负责人的沟通,记者发现,中国的空降战车是在与俄罗斯有代差的情况下参加比赛的,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那么,所谓的代差究竟差在哪里?比赛或实战中是如何克服这些装备技术问题的?对此记者专门采写了《下机能战,进车即打,中国空降排“军事奥运会”展英姿》一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和科普,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2017年7月,印度、美国和日本三国联合举行的“马拉巴尔”军事演习正式拉开帷幕。记者研究军演官方透露出的信息发现,印度派出了其现役唯一的航母“维克拉马蒂亚”号,这是其服役后,首次独自与外国舰队一同演习。与此同时,反潜战是整个演习的核心内容。为此,记者特意邀请专家科普了印度航母以及军演反潜战对舰艇的配置方案,彰显了《科技日报》的独特视角。

国内的军演也是科普军事新科技、新动向的好机会。2018年初,空军后勤部举行了一次军地联合演练,演练中我军首次运用无人机参与了后勤保障。那么,无人机参与军事物流有无先例?未来军事前景如何?记者专门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防大学的勤务专家,不仅针对相关问题作了科普性介绍,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2019年6月,由国防大学和张掖市等多方联合的运输无人机中远程、大载荷保障演练成功举行。这样的演习中有没有科技亮点可以关注呢?毕竟无人机参与后勤保障已经有过类似稿件。经过了解,记者发现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演练的目的是验证大中型无人机的战略战役支援保障能力,同时有报道显示,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无人智能化保障。针对这些亮点,记者采写出了稿件《未来战场后勤保障无人技术堪当大任》,从军事技术新应用、新进展的角度进行了报道,反响良好。

四、解读军事科技新进展、新动向

有声有色的科技报道,使科学技术成为读者欢迎的报道领域,其中传播者的主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3]这一点对军事科技新闻来说同样适用。

对于一些新近出现的军事科技进展和新名词,我们往往会主动根据时事发展,第一时间进行科普解读。

2018年初,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研制的“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对外发布第二代样机,其功能和性能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装备的技术水平。这则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军事爱好者惊呼中国版“钢铁侠”即将诞生。那么,其实际情况如何?军事用途到底有多大?记者专门联系了这个研究所,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最后采写出的文章不仅回应了社会关切,还破除了一些不切实际的猜测。

发达国家的军事进展更是军事科技选题的“富矿”。2019年8月,有媒体报道美空军将启动“黄金部落”项目,使各种精确制导弹药实现联网成为自主的“蜂群”弹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打击特定目标的效果。无人机“蜂群”战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种战术能否扩展到其他武器装备上?对此,记者专门采写了文章《效仿无人机“蜂群”战术 弹药组团作战将有勇更有谋》。诸如此类的文章在《科报防务》版上比比皆是,几乎反映了当前军事科技的所有重大进展。

除了这些国内外的新进展、新名词,对我国军队建设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新的军事科技建设方向也是我们科普的重要内容。2017年底,出现了一个新的军事名词——“军事智能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刘国治中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确实需要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那么,军事智能化到底是什么?军事智能化仅仅是军事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吗?当前军事智能化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相关专家,进行了科普性的探讨和介绍,同时指出目前军事强国已经开始“抢滩”。文章刊发后引起了热烈反响。

五、结语

通过近4年来在军事科技报道上的全新探索,只要精心策划和研究,发挥编辑记者的主动性,就可以突破报道对象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条条框框,使军事科技新闻对读者更加“友好”、深入人心。希望这些探索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济西.当代军事科技新闻传播方法思考[J].军事记者,2013(12):31-32.

[2] 王玉龙.增强军事科技新闻的感染力——以天河二号与天宫一号报道为例[J].军事记者,2014(10):34-35.

[3] 本田一二(日).美日科技报道史话[M].刘明华,译.新华出版社,2004:117.

作者简介:张强(1979—),男,河南安阳人,研究生,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科技新闻,军事新闻。

猜你喜欢
选题策划
党政内刊选题策划的十大原则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新闻采访选题策划的必要性
近三年引进虚构类畅销书的出版状况
回应时代课题,创新主题出版
新闻与历史的互动
浅谈引进版科技图书的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