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工科”背景下的教材建设与改革

2020-09-10 16:23宋亚卿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材改革教材建设新工科

摘 要:自2017年以来,围绕“新工科”建设的一系列教材建设和改革活动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本文探究“新工科”背景下教材建设的原则、基本特色,从3个角度深入分析具体的改革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工科”;教材建设;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228-01

为深入贯彻国家“新工科”建设的相关指示、要求,教育出版行业正在积极探索、立足当下、瞄准未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教育出版行业的从业者究竟应该秉承怎样的原则、按照怎样的要求建设和改革“新工科”相关教材,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作为教育行为的重要辅助工具,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教材的建设和出版都应服务于教学、满足教学需求。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的教材建设必须符合“新工科”这一全新教学理念的诉求。

(一)修订再版现有优秀教材

虽然“新工科”涉及很多新兴的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材资源的彻底摒弃,相反很多优秀的教材是一代代作者和出版方心血的积累,是反复验证、经验总结的精华所在。在“新工科”背景下,可以通过修订再版,使这些优秀的教材更适应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宏伟浪潮,使这些优秀的教材重新焕发生命力。具体的修订再版的内容主要包括适应国家战略及国际竞争格局的新知识、课程结构及体系调整等。[1]

(二)对特色教材的开发

在国家“新工科”建设行动的指导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工程师、研究人员、行业专家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教育改革中来。而在围绕、配合其所开启的教材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相关出版机构应加大对特色教材的开发力度,以专业出版人的视角,指导新教材的开发,使更多“新工科”领域的专业人士通過和专业出版人士的合作,编写出更多适应“新工科”的创新型教材。就内容而言,主要包括以交叉、融合等为主要导向的学科教材、以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需求为导向的教材两大板块。

二、“新工科”背景下教材建设的基本特色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材建设,如果仅仅是简单改编已有的教材,那么其迎合时代的成分将略有不足,或多或少地会辜负这个全新时期带来的发展机遇。因此,如何基于已有的素材进行合理的创新,使全新编写的“新工科”教材彰显时代特色,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要体现出“新工科”的教学模式

编写者必须积累足够的教学经验,并且还必须有区别于以往的创新之举。 “新工科”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前提的,强调的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思维的开放和发散,这种模式下的教材并不是单纯地以传递知识点为目标的读物。

(二)教材编写要注重实践性,突显“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特色

“新工科”强调的是培养复合型、统筹型人才,因此在教材编写方面,编写人员和出版人员都需要有足够丰富的专业经验,能够基于自身实现各个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使教材呈现出更多关联性、节点化的特征。

(三)教材内容要考虑到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可能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教材在知识点的设置方面,在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方面做得不错。但随着大学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不断增补的知识点、素材和案例日渐复杂,而教学课时却越来越有限,教材在编写时经常出现脱节问题,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在教材里很难有体现。在“新工科”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模式下,教材编写必须考虑对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吸收,强调多个学科和多个知识点之间的有效衔接。[2]

(四)在立德树人理念的引导下优化教材内容

中国是“世界工厂”,在开展相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引入案例,那么使用本土的优质工程案例无疑是最契合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的出版要坚持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教学合作带动教材出版,使“新工科”教学得以在真实案例的导引之下,呈现出更多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材的存在形态更加多样和丰富

“新工科”是对教育体系的一次创新和突破,因此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教材就需要在这样一种全新思路的引导下大胆地尝试。教材不能仅拘泥于传统的纸质形式,而是要实现“纸质+移动终端+线上教育”的结合,突破固有的纸质图文形态,与视频、AR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及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现代化高科技应用领域等融合。

三、“新工科”背景下教材改革的基本路径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教材改革的基本诉求和主要原则,笔者认为对其开展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一)传统专业教材出版

“新工科”涉及很多近年来的新兴产业,但是从教育视角来看,这些产业并非从无到有,而是根据已有的基础性学科慢慢发展而来的。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的教材建设和改革离不开对这些传统学科以及传统教材的改编出版,这样可以在保持和汲取过往教材精华的同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现去粗取精的进化和升级。

在传统专业教材出版和再版的过程中,要秉持以下的基本理念:

首先,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出发,重构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内容,强调每一章节前的绪论对本章节内容的引导和纲领作用。

其次,恰当地设置知识模块、知识节点以及案例,形成案例导入、基本理论、经典方案、案例应用的教材主线,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设置学习驱动点以及具体的工程案例,并在每一章节的最后增加具体应用的模块,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最后,在传统教材修订出版的过程中,为了使“新工科”的教育理念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所出版的教材,有必要以多节点的形式充分体现“新工科”背景下教材融合、交叉以及多元化的特征,尽可能多地引入案例,融合已有的、固定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其应用能力。

(二)新兴专业教材出版

针对大数据专业、人工智能、新能源专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专业,在编写相关教材的过程中,可以按照量化知识点和启动工程案例的方式,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些新兴专业的知识和我国发展建设过程中具体案例之间的关联性,并产生新的思考。在具体设置方面,因为这类案例、信息更新较快,所以应尽可能地以新的载体形式出版,以便于更好地进行即时更新。

(三)交叉学科教材出版

机械制造和人工智能交叉、自动化和大数据融合、新能源与大机械交叉、高端制造和大数据融合等,既是对“新工科”的有力呈现,也是传统工科教育改革、融合的直接结果。这里的交叉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很多真实的案例当中,因此在编写相关教材时,要格外注意对这些交叉知识点以及交叉案例的引入,使教育回归现实、回归生活、回归正在快速崛起和蓬勃发展的全新时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交叉知识,还能充分融合这些知识点,丰富已有的知识体系,为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助力。[3]

四、结语

高等教育体系内的“新工科”建设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的重要一环,而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出版是关键的模块,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把握机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于“新工科”对传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带来了新的思路,所以教材编写人员和出版人员有必要在这样一种全新思维理念的引导下,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形式和内容的新起点,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 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3] 邓静,朱晓颖.“新工科”视域下教材出版的初步研究和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8(2):97-100.

作者简介:宋亚卿(1985—),女,河南周口人,研究生,硕士,毕业于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中级职称,山东大学出版社理工分社编辑,主要负责理工科书稿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

猜你喜欢
教材改革教材建设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中小学“减负”的悖论与教材改革
关于核科学技术专业英语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电工学教材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