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记忆建设的“高陵文化馆模式”

2020-09-10 16:54吴瑛
百花 2020年6期
关键词:模式建设

吴瑛

摘  要:乡村是社会的细胞,乡村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在稳定社会、塑造向上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源于农耕时代的乡村文化的涵养土壤、传承内容、传承主体、传承载体、传承方式、传承力度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文化在变化、在弱化,甚至在逐渐消失。随着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对乡村千百年的文化去芜存菁,保护传承发扬乡村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为乡村守“根”立“魂”显得迫切而意义重大。高陵区文化馆近年来从思想凝聚抓起,从动态传承到静态展示,开展了乡村文化记忆建设系列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与同行交流。

关键词:乡村文化记忆;建设;模式

乡村文化有着独立的发展空间,它的气质和精神滋养着居于其中的每个人,它的灵魂已经深深地融入到这个群体的血液中。在社会从农耕时代向现代化过渡中,尤其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作为乡村文化传承的主体的本乡居民,他们中更多的年轻人因学因谋生走出乡村,去更为广大的天地发展,对文化的选择更加多元;而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外在的影响。乡村千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氛围在被无意识地变异,在被遗忘、在被淡化。

乡村滋养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乡村文化的根脉是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乡村文化的振兴提出了新的期望。如何为乡村守“根”立“魂”,如何让乡村文化记忆为乡村振兴注入巨大动能,如何让乡村文化不再成为记忆,而鲜活生动起来,进而在新时代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彩?高陵区文化馆近年来在乡村文化记忆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本文统称为“高陵文化馆模式”。

一、高陵区概况

高陵区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地势平坦,黄土层深厚,适宜人类农业耕作。五千年前即有人类活动,历为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古有杨公懿、吕柟、白遇道等大儒扛关学思想大旗,境域学风甚盛,民风淳朴,民众生活安逸稳妥。现有面积294平方公里,共7个街办86个行政村。全区人口36万,农村人口237665人共62936户。至2019年底,全区已有泾渭街办、姬家街辦基本征地开发完毕,通远街办、崇皇街办大部征地开发,其余街办也均有小部分开发。乡村文化记忆建设工作显得格外重要。

二、文化馆有责任有义务推动乡村文化记忆建设工作

其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及中办、国办2017年1月25日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研究、宣传、展示、保护弘扬的要求。其二、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设在文化馆。其三、文化馆一直承担着守望民族之基因,铸就民族之魂,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历史重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上走在前列。其四、文化馆有人员、有能力、有热情干好此项工作。

三、前期调查工作

2017年,高陵区文化馆开始了乡村记忆建设工程。首先,对全区的乡村文化状况进行共性调查,以便对症开展工作。经过在泾渭街办、姬家街办、崇皇街办和张卜街办、药惠街办、耿镇街办进行访问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一)村庄精神涣散,传统社会的纽带越来越松弛

年轻人大量外出的同时,带走自己的孩子外出上学,学生减少,村里原有的小学大部分撤销,留守的孩子集中在更远的地方上学。村里学校的铃声不再响起,村里的老师不见了踪影,村庄的文化印迹在淡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出去的大学生四处打工,面对城市高成本的支出,生活窘迫,成了很多人的闲谈话题。村民原有的对教育、对文化的崇高感大打折扣,村庄的向上的文化氛围不足,导致精神涣散,传统社会的纽带松弛,对生活的奔头不足。

(二)乡民与乡村的情感慢慢割裂

家族势力依然占有话语权,大的家族依然有影响乡村管理者的选拔权,乡村公共事务决策权基本集中在村干部手中。个别村领导亲朋冒领残疾人补贴、虚领救济金等现象,让村民对公平产生失望情绪。个别村干部竞选时的不正之风,造成了很多村民不愿参与村里的事务,村庄的凝聚力不足。

(三)价值观有变异现象

1.话语权变化。原来的乡村明事理的人占有话语权,现在的有钱人占有话语权。

2.对公益事看法不一。过去做类似于修路铺桥这类公益事村民会立碑记功德以示褒扬,现在谁做这些事村民先会想事主的动机是什么。一家一户关起门过日子,有了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现象。

3.责任意识不足。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的核心就是责任意识。在乡村,为父母者有教养孩子的责任,为子女者有赡养老人的责任,村民有共同维护村庄安全和声誉的责任。现在父母可以以各种理由把教养孩子的任务推给爷爷奶奶,引起管饱了肚子,管不了做人和学业的严重问题。子女赡养老人,有了更多的无言的交换条件和利益意识。

(四)传统节日内涵传承式微

过去过年,从腊八开始准备,一直热热闹闹到正月十五。现在时间紧张,一个大家族往往采取聚一天的办法过年,过年变成了单纯的聚餐见面,大部分传统年的习俗被扔掉。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亦然。

(五)传统建筑、传统游艺、童谣、民谣、民间故事、传说、神话等逐渐退出生活

关中青砖木结构民居冬暖夏凉,庄重美观,由于承载量较小,修筑时费工,已经被开间大、取暖用水更加方便的砖混水泥结构房屋取代。再加上许多村庄被征地开发,村庄竖起了一幢幢高楼,从乡村到城镇,建筑千篇一律,没有了任何地域特色。电子产品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及独立操作性,让简单、或需要动脑的、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传统成人游艺、小儿游艺自然被替换。同时,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童谣、民谣及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存在的土壤基本不再丰厚,慢慢退出生活圈。

(六)传统的农耕技术、农具制作技艺及使用方法、传统炊具制作技艺及使用方法、农谚、民谚等退出主要生活区

机械化程度的加大,使得节奏缓慢的传统精耕细作的农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被改变。家庭人口的小型化和家用电器的普及,使传统炊具退出生活。现代气象预测、庄稼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提高,民间谚语逐渐失传。

(七)传统和谐互助的集体形式不再

乡村在农耕时代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下形成了互助的氛围,随着现代化耕作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互助的模式已经被打破。征地开发村使人远离了村落,乡邻乡里和谐相守的氛围被打破,人们易产生不适应、彷徨、离群的感觉。

四、乡村记忆工作的实施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时代的车轮在飞快运转,村民们也被裹挟着前行,现代化的生活已经来临,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回望和反思也会越来越多,我们需要留下一些乡村的记忆,为后代打上传统文化的底色,让文化传统“道”的精神、灵魂、气质充盈于变迁中的乡土文化中,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找回心灵的慰藉,为人们有更大的信心和力量来建设自己的生活而加油鼓帆。

高陵区文化馆按照乡村文化状况进行共性调查结果,在力求把乡村文化记忆建设工程,放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并与我们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结合起来的出发点上,就乡村文化记忆建设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以人为本的凝神聚力工程,开启乡村文化记忆的强基之门

爱国爱家、讲文明讲道德、向上向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也是乡村文化最朴素的价值观,更是乡村凝聚力的来源。高处总是眼亮,把高深的理论用村民熟悉的语言讲出来,帮助村民从更高的层次去看问题,让村民心里亮堂起来,有助于凝聚精神,提振信心。

1.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板凳宣传队进乡村。

先后建设了何村、药惠村、田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站以讲座为主,主要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党的大政方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板凳宣传队是在村民饭后端个小板凳扎堆聊天时开展的宣传方式。队员用方言土语,以村民便于理解和接受的身边变化或小故事为切入口,为村民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的关系,讲党的为民初心、党的惠民政策、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讲身边的渭河水清了和青山绿水的关系、讲电子商务对农村经济的促进、讲身边的脱贫攻坚的故事、讲扫黑除恶后基层政权的纯洁、讲孝道、讲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美德、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自家门前更美丽、讲家庭责任讲社会责任等等,这种接地气的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让群众更好理解党的为民情怀、认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更能理解村里的各种工作,拉近了乡民和乡村的情感,增强了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

2.新乡贤骨干队伍建设,传统文化教育进乡村。

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主体是全体村民,让村民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对于乡村建设非常重要。

高陵区文化馆从2018年开始新乡贤骨干队伍培训,累计已经举办10期。培训中,讲解了乡贤的概念、历代对乡贤的认识、高陵区古代的乡贤、新乡贤概念的提出、新乡贤的范围;乡村人文环境现状及存在的终极问题、国家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并就新乡贤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定位: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员;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导者;投身家乡建设的生力军;政府与乡民之间、乡民与乡民之间的协调员;传承优秀家风家训的推动者;嘉言善行的广播站。鼓励全体村民努力做新乡贤,完善自己,为乡村发展做出贡献。培训取得了好的效果,群众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有为乡村旅游开发献计献策的、有积极成立村上乡贤队伍开展移风易俗的、有积极参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显示出群众在思想认同后,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3.文化队伍培养,增强村民集体意识。

让群众走出家门,参与村里的公共活动,健身、跳舞、唱戏,不仅陶冶了情操,增进了情感,还时刻把自己融入到群体中。高陵区文化馆已经在全区建立起40多支乡村文艺队伍,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快乐自我提高,乡村人文环境更加和谐更加文明。

(二)留住乡村文化记忆的抢救保护增强工程

1.乡村口述史挖掘整理工程。

乡村被征地开发,就有乡村文化被遗忘,为了抢救这部分记忆,2017年,高陵区文化馆开始了乡村口述史挖掘整理工程。聘请专家学者授课把握方向,全区范围内征集志愿者参与工作。确定的整理范围是:乡村历史和名人轶事、村庄变迁史、过往岁月的难忘事件、乡村手艺、民间游艺、童谣、民谣、谚语、乡村人口迁移史、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信仰、民间建筑方法、传说、故事、神话、家族故事、传统曲艺、消费习俗等,全方位的记录乡村历史文化。

目前已整理编印了《泾渭瑰宝》《高陵民间工艺精品集》《清曲流韵——高陵曲子集》《高陵快板》《高陵童谣》《高陵民谣》《乱世夹滩》《白蟒塬》《历史老店“南茂号”最后一任大掌柜》《希望的田野》《印痕》《乡情乡风乡韵》《历史为鉴 展望未来》《高陵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辉煌岁月 高陵故事》《商家村史》等资料书籍;编印了《文化高陵》民俗专版;正在撰写《高陵民俗》《话说高陵》《皂南村史》《农业社》《合作化》等。涵盖了民间文学、人物轶事、家族文化、民间音乐、民间美术、难忘历史等内容。另外,还有近10万字的资料正在整理。这些都将丰富乡村记忆,让保留尚好的村落的文化不再轻飘,让已经不存在的村落尚有余烟。

2.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工程。

传统节日点亮着乡村的天空,节日里浓郁的人情往来和丰富的节日文化充实着乡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高陵区文化馆加大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内涵保护和挖掘,弘扬并创新性傳承传统节日文化。七夕节在高陵已近失传,高陵区文化馆大力挖掘本地七夕文化,现已成功举办两届七夕活动,把传统的泡巧、乞巧、穿针引线比赛,发展为赛巧手,赛的内容不只是女红、还增添了各种手工艺制作,让七夕文化能很好发展下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端午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15届,文化馆突出了端午防疫的民间传统和香包制作,并把香包发展成一个小的文化产业,端午活动效应覆盖全区乡村。

3.非遗项目挖掘和保护。

高陵区文化馆在已经挖掘木轮大车制作技艺、场畔农耕用具制作技艺、蒸笼制作技艺等24项各级非遗保护项目的基础上,又深入乡间,记录过去的农村小儿医生、接生婆等故事,挖掘小儿按摩、烫伤医药、面花、渭河放河灯等项目,原则是能丰富村上的文化记忆的能记录则记录,能保护则保护。又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讲解高陵的非遗知识,让孩子们从小就徜徉在民间文化的大河里。

(三)以增温为目的的静态展示工程

时代在进步,过去的毕竟要过去,留下记忆会让人心心念念,知道来时的路。高陵区文化馆已经协助2个村建起了村史馆;协助5个村设计了农耕文化墙;协助企业建立起藏品达3000多种30000余件农耕老物件的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自建农耕文化展厅1个。让村民们心存温暖,驻足观看回味悠长。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乡村故事宣传工程

有故事的乡村是有吸引力的乡村,为加强文旅融合,高陵区文化馆组织作家进村采风,宣传乡村美食、乡村致富能人、乡村特产、乡村孝老敬亲榜样、乡村自强模范,乡村大爱无私模范。并利用新媒体推出高陵传说、故事、神话,增强高陵乡村魅力。

结 语

在乡村文化记忆建设工程中,高陵区文化馆能在静止且纷繁多变的乡村生活中,努力概括总结人们基于农耕文化在思想和价值观、生活方式等方面印记的变迁和弱化现象,并努力去修复,去增强,去展示,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时代的动力。在方法上摒弃空泛和形式主义,着眼点于人们心灵的慰藉,注重于乡愁的内部醇化和全体村民内心的触动,致力于让不断修复和增强的乡村文化记忆汇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让每个人体会到自己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关系,从而产生更多的归属感,提升整体乡村文化记忆,为乡村文化振兴探索出一条有益的路子。

(高陵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模式建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