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电影研究综述

2020-09-10 17:53王洁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世纪研究综述

王洁

摘要:综观中国儿童电影发展史,儿童电影作为儿童世界影像表达自1922年《顽童》开始,历经了萌芽、发展、繁荣、低迷和新的探索时期,至今已97年。儿童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面对新时代下商业市场的强大竞争,儿童电影在探寻中改良,摸索中前进。本文立足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电影,就儿童电影中形象的设置与塑造、儿童电影的叙事、当下儿童电影的现状及发展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世纪;儿童电影;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影视传媒产业的不断兴盛,多元电影类型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国民精神生活需求,且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意义。围绕着儿童群体进行创作的儿童电影作为儿童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成为了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参与者,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但伴随着影视行业发展,儿童电影在娱乐片和商业片夹缝中求生存,大多数影片依靠制片厂有限资金投拍,资金短缺导致创作举步维艰,但生产制作并没有停滞,每年儿童电影的生产数量逐步递增,其冷清市场与其他类型电影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在市场反响冷清的境遇中,电影的创作者们开始对儿童电影自身进行理性的反思,并对儿童电影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求得生存做出新的探索。

一、儿童电影形象塑造研究

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电影的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电影中塑造的形象正是时代的产物,其人物塑造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在儿童电影中的形象塑造方面,马红娟在《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儿童形象研究》中指出,儿童形象类型随着不同时代的主旋律变奏而相继出现:面临苦难生活的“社会苦孩子”、表现战争题材的“红色小英雄”、贴近现实生活的“校园好学生”、革命先辈的缩影“奋进的少年”以及“儿童本位”下的“淘气的顽童”……这些形象立足儿童、以儿童的眼光去塑造和表现多样生活,丰富了儿童电影的表现内容。同时,儿童电影的主要受众对象是少年儿童,根据其兴趣广泛且易于转移的特点,在进行儿童电影创作的过程中,有必要围绕能够引发少年儿童观赏欲望并为之兴奋的内容,以注重儿童的思维逻辑性、著重儿童性格的真实性、坚持儿童生活的游戏性和把握外部环境的典型性为原则,兼顾真实性与戏剧性,通过细小的生活来表达“儿童世界”的多姿多彩。王明姝在《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现状分析》中指出,当前比较火热的国产儿童电影影响了零零后一代儿童,但大多数评分高的电影都是以成人化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诠释电影的核心。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的电影,使儿童电影多了些哲理性东西,丧失了该有纯真。在儿童形象塑造的过程中,紧抓儿童的话语特色和行为特征,表现童真世界纯粹无邪的故事,避免“成人化”的创作,“永恒的童年情怀不仅能感动成人,也会使孩子们在成长岁月中逐步体味到人生哲理”,让儿童形象真正、全面的成长。

二、儿童电影叙事研究

在儿童电影中的叙事方面,传统叙事题材仍然在儿童电影选材中占据很大的比重。新时期,随着影视创作、文学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儿童电影的叙事手段更着力与创造幻想的梦境通道、对魔法王国进行打造、赋予动物以灵性等奇幻题材。同时,伴随着《爸爸去哪儿》等大型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的火爆,其衍生品综艺电影的出现同时在儿童电影中占据一席之地。谭旭东在《从三个角度看70年儿童电影》中指出,中国电影在叙事上长期习惯于简约的线性延展,在儿童电影叙事模式中遵循了简约化、模式化的方式:“自然成长——创造挫折——他人与自我帮助——解决困难”。这种模式化的方式符合儿童接受心理,并能快捷地实现社会主义道德、信仰和时代精神的传达和培育。故事类型的单一束缚了儿童电影的发展,新时期的电影创作者要以“儿童本位”为原则,以儿童的心理、眼光和理解能力作为标尺去看事物,反映复杂的成人世界,使得儿童视角影片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三、儿童电影现状及发展研究

在儿童电影的发展问题方面,赵军指出,儿童电影在新时代开创出新的观念和新的风格、艺术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创作队伍年轻化等特点推动了我国儿童电影的发展。但儿童电影在真善美的表达、想象力创造、眼界开展等方面存在不足。另外,像伊朗电影《小鞋子》对于细节的独特挖掘、艺术家独到的生活观察角度,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王明姝认为,当前儿童电影中存在的“冲突、暴力”等因素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儿童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如国产电影《喜洋洋与灰太狼大电影》系列电影对于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使儿童陷入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面对儿童电影的发展现状,制作者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真正想要看到的电影,真正喜欢的电影,同时建议学校定期组织孩子们进影院,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放映不同电影,组织与电影主题相关的教育活动等加大儿童对电影的思考。

四、结语

儿童电影自诞生之初就同儿童的艺术体验、生命沟通紧密相连,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价值。儿童电影既无法脱离成人世界而独立存在,又需要坚持“儿童本位”的观念。在制作过程中,儿童电影首先应该是为儿童所拍摄,摆脱创作中“成人化”模式,用吸引儿童兴趣、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结合时代特点表现更多的意义价值;在延续传统叙事模式的过程中,依据当下社会儿童相关的焦点、热点问题,拓展儿童电影题材、创新叙事模式、叙事角度多元化、满足儿童观影需求;基于儿童电影的发展,应立足当下电影创作与发展的现状,整合自儿童电影问世以来面临的困境和问题,积极向国外儿童电影学习,融合新时代我国社会需求和理想追求,发扬我国本土民族特色,展现民族融合下的多彩生活。

参考文献:

学术专著:

[1]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郑欢欢:儿童电影:儿童世界的影像表达[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期刊论文:

[1]黄军 凌云:“儿童电影”四题[J].当代电影,2009

[2]韩佳政 解伟:作为创作方法论的电影儿童形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

[3]何厚今:儿童电影为何成为被遗忘的角落[J].天津日报,2017

[4]谭旭东 高美玉:从三个角度看 70 年儿童电影[J].中国艺术报,2019

[5]王明姝: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现状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

[6]程桂芳 张笃元 王凤蕊:论“儿童本位”视野下的 中国儿童电影发展[J].电影文学,2009

[7]李锐: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的伦理性反思[J].名作赏析,2015

[8]赵军:我国儿童电影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影报,2017

[9]王家勇:以童牛奖为视角论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的困境与发展[J].电影文学,2013

硕博士论文:

[1]马红娟: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儿童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2]李连连:儿童电影中的父亲形象研究——以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2019

[3]曲树伟: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4]陈浩: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叙事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5]李膺欣: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叙事研究[D].吉林大学,2014

[6]潘华:论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策略[D].重庆大学,2009

[7] 史玉:儿童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以国产儿童电影《麦豆的夏天》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新世纪研究综述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微学习研究综述
酷图爆语(5)
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博物馆入藏商周青铜器集粹
一对苹果开价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