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研究

2020-09-10 14:54欧阳芳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47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当今好多教师还是偏向于以前中规中矩的死板教学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扮演的只是单方面的受众,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学生缺乏主动创造力,就像一排“靶子”似的,机械地听着教师向他们传授的一切知识,很难灵活的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生为本

数学通常是学生眼里最难的学科之一,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数学课本大多是以文字和公式为主,插图也偏向于几何图。从教材出发,相交于其他学科而言就显得有一点枯燥无味,没有那么多绚烂多彩的图片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就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计划。因此,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小学教师,我们可以从吸引学生眼球的角度,开发新的教学手段,给冰冷的文字和公式赋予丰富多彩的“生命”,使其更加的生动形象。

一、組织趣味性游戏活动,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小学生天性爱玩,而游戏又是学生的最爱。因此,为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保证数学课堂生动活泼、极富个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趣味性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眼、耳、口、手多种感官,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从而加强学生注意力和观察力,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在给学生讲《快乐大课间——两位数乘一位数》这部分内容时,我为了巩固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掌握,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每个学生代表一个乘法口诀,学生根据我给出的数字,迅速找到能和他们组合在一起的其他口诀。我喊数字18的时候代表“29”的学生和代表“25”可以组合在一起,代表“26”和代表“23”的学生也能组合在一起。学生通过思考以拥抱的方式进行“找朋友”,且淘汰制会激发学生快速思考。这样,通过组织游戏活动,教师可以看到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同时趣味性的游戏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在导入环节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成功的一节课,离不开良好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最开始环节,导入环节设计得是否合理、恰当、引人注目,直接关乎到学生是否能将学习注意力全面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我们对于数学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可以制造悬念,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迫切地想要解决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导入环节与教学问题紧密结合,通过引入生活化的问题,将学生熟悉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产生对问题探究和思考的渴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集中精力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进而为整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课时,我就在教学导入环节设置了生活化的问题。首先,我用多媒体播放一张图片,有1个苹果、2个香蕉、2个梨。我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图片中的苹果、香蕉和梨各有几个?2、这三个水果中哪一个水果的数量是最多的,哪一个水果的数量是最少的?3、你能按照从多到少的顺序将这三种水果进行排序吗?之后,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找出答案。然后我引出本节课要讲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知识。如此,我通过在导入环节设置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从生活中经常吃到的水果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部分的教学。

三、创设实践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把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运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而且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再恐惧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乐趣,真正的感受到数学的快乐,进而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效率,让学生真正做到热爱数学。

例如,以《圆柱与圆锥》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生活中存在有哪些圆柱状的物体,然后总结出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圆柱,了解一下圆柱的组成。通过学生小组之间的分析讨论,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合作探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中解决各自存在的疑难问题,锻炼学生思考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提高数学成绩、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增进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感情。小组合作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沟通交流、合作探究的快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数学学科的特定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率,在教学之前,或者说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设置觉得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对其进行提问,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内容,创设一种问题式教学情境,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们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利于全方位提高自己,进一步使得学生深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得以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效率,进而有利于最终完成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快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除了上述三种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性情境、演绎习题故事等方式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身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一员,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构建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童兆康.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110.

[2]张俊芹.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方法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6(08):76.

欧阳芳 安徽省合肥市蚌埠路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