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血液透析护士对内瘘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

2020-09-10 07:22冉彩玲
中外医学导报·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自体

冉彩玲

【摘要】目的: 探讨PDCA 循环法对提高血液透析护士处理内瘘疑难问题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 名血液透析护士,加强常规内瘘护理与处理疑难问题的能力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及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 培训后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成绩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皮下气肿、内瘘堵塞、内瘘功能不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运用PDCA 循环法可提高血液透析护士对内瘘疑难问题的处理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PDCA循环法;血液透析护士对内瘘疑难问题;处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R4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5-0013-01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延续生命的重要手段,患者患病后生活被显著影响,每周需要定期进行透析。而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血管通路,正确的护理与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关系到其使用时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越来越多,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护和处理越来越棘 。可见,提升护士处理自体动静脉内瘘疑难问题的能力意义重大。为此,本研究笔者对比PDCA 循环法开展前后护士内瘘相关知识理论考核成绩及内瘘疑难问题操作考核成绩、血液透析护士态度和能力,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工作的护士中抽取20 名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8~46 岁,平均(32 .1 ± 3 .2)岁;主管4 名(25.0%),护师8 名(50.0%),护士4 名(25.0%)。

1.2方法

一是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内瘘护理相关知识与预防措施、内瘺护理流程等理论培训,以及内瘘穿刺方法与部位选择、内瘘并发症紧急处理、术后内瘘功能有效锻炼的方法演示等操作培训。二是培训方法 计划阶段(P):根据护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一个完整的培训计划,选取院内外具备血透专科护理资格的专家组成培训小组,确定培训目标:培训28 天后,受训护士可掌握足够的护理知识与技能、积极处理内瘘疑难问题,如患者血压下降、出血等相关处理方法。执行阶段(D):召开培训小组会议,对各项审核指标制定统一标准,并明确采用模拟练习、小组讨论合作与视频教学等多模式进行培训。培训第1~12 天,主要培训护士熟悉内瘘手术操作、护理与维护知识;第13~28 天,主要让护士熟练掌握常规检查与护理方法,尤其是穿刺中部位与方法的选择及处理异常情况。检查阶段(C):检查受训护士的培训情况,可从阶段性抽查与最终考核进行。考核小组可每周采用笔试答题形式抽查护士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另检查其穿刺、处理并发症等实践技能。行动阶段(A):总考核评定结束后,根据受训护士的不同情况给予评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若受训护士考核未合格,需再次培训。

1.3培训结果判定标准

以培训前后护士理论与技能掌握情况、患者并发症情况为评定标准。以内瘘相关知识(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护理要点等)为基础建立试题库,以选择题的形式对受试护士培训前后进行检测,满分为100分,合格为90 分,记录得分情况;同时对护士培训前后技能进行检查,记录成绩。记录培训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2结果

培训前后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比较 培训前:理论知识成绩(69. 0 ± 6. 3)分,技能操作成绩(64 .1 ± 3.1)分;培训后:理论知识成绩(86.3 ±4.2)分,技能操作成绩(81.2 ± 3.2)分。培训后护士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成绩均较培训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10.22、17.16,P < 0.01)。培训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选取32 例患者,培训前发生皮下气肿14 例(43.8%),内瘘功能不良11 例(34.4%),内瘘堵塞10 例(31.3%);培训后发生皮下气肿4 例(12.5%),内瘘功能不良2 例(6.3%),内瘘堵塞3 例(9.4%)。培训后皮下气肿、内瘘堵塞、内瘘功能不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7.94、7.95、4.81,P < 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患者逐年增多,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也大幅增加,血液透析治疗是急慢性肾衰竭患者重要的替代疗法之一。近年来,国内血液净化技术在硬件和软件方发展迅速,国家在医保政策上给予透析较大支持,使血液透析在延长患者生命时间与改善生活品质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此外,血液透析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对国内血液透析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有研究表明,对血液透析专科护士的培养和核心能力的培训,使她们给予患者专业的健康指导,可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治疗依从性,特别是改善患者营养不良和有效控制各种并发症,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PDCA 是一种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所遵循的科学程序,依质量计划的制定、实施及实现的过程循环,是一个“认识- 实践- 再认识- 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PDCA 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阶段,其中计划阶段主要内容是建立质量改进小组,确定质控成员和部门成员,同时建立相应培训计划和竞争机制;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依所制定的质控计划执行相应的规定,注意做到各司其职、相互合作;目前,作为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有三种: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合成移植血管通路及中心静脉留置导管。自体动静脉内瘘与中心静脉导管相比有长期使用功能和并发症相对较少,尤其是感染率低、血流量充足、透析充分、安全、经济、使用方便,已成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和最常用的血管通路。研究发现,使用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症少,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高于其他血管通路者。然而,对患者施以血液透析后,医护人员面临保持血管时刻通畅这一大挑战,后期加强对内瘘的管理、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成为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唐春宛.血透室忽视规范化培训方法[J].护理学报.2016(8):16-17.

[2] 张 攀.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新问题和新观点[J].中国血液净化.2017(9):441-442.

[3] 龚德华.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评估和检测[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8(2):5-9.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自体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血透室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效果探讨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血液透析血管狭窄怎么办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影响因素
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哪个更安全
嘻哈中的真自体
脂肪推土机 Bulldozer “自体脂肪填充”大揭秘!
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应用动静脉联合溶栓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