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切开复位固定与手法复位固定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0-09-10 07:22王建红
中外医学导报·上半月 2020年3期
关键词:治疗临床效果

王建红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切开复位固定与手法复位固定在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療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这一时段内,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4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zu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手法复位固定,切开复位固定在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更佳,值得广泛运用。

【关键词】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手法复位固定;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7225(2020)05-0031-01

足踝关节骨折是指踝关节在承受间接暴力作用后踝部扭伤发生的骨折症型,根据暴力的大小、方向,以及受伤时足部位置,可分为A型(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的损伤)、B型(经下胫腓联合的腓骨骨折)、C型(下胫腓联合以上损伤)三种类型。踝关节作为人体承重及活动的关键性关节,骨折后应采取合理治疗方式,促进踝关节功能康复,以免影响患者预后生存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该院进行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4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如下:(1)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为(45.12±4.73)岁;Davis-Weber分型中,A型18例,B型17例,C型7例;(2)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为(45.62±4.51)岁;Davis-Weber分型中,A型18例,B型16例,C型8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满足对比研究的条件。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X线片踝关节正位、侧位和踝穴位片确定病情,接受治疗;②此次试验计划合乎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患者知悉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方法后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踝关节损伤者。

1.3治疗方法

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行硬膜外麻醉,按照外踝、内踝、后踝的顺序逐步固定,外踝骨折患者,以外踝尖为中心作一弧形切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行解剖复位,使用钢板固定好;内踝骨折患者,作一内踝弧形切口,将骨折部位充分暴露,行骨折复位,使用可吸收钉充分固定;后踝骨折患者,将跟腱牵引开,行骨折复位,以可吸收钉进行固定。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固定治疗,根据X线片检查结果,明确患者骨折类型,实施手法复位,X线片显示复位成功后,以石膏外固定4~6周,严格控制石膏松紧度,期间用药止痛、消肿、生肌等药物。治疗期间,两组常规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饮食护理干预等基础护理措施,指导患者早日进行功能康复训练。

1.4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采用Mazur评分判断患者踝关节康复情况,评分与踝关节功能成正比,记录两组骨折愈合时间。综合踝关节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具体标准为:(1)优,临床症状消失,骨折愈合,踝关节活动自如,未发生畸形、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2)良,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3)可,踝关节疼痛明显,伴有轻微畸形,活动度恢复至正常状态50.00%作用;(4)差,不符合上述指征者。

1.5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试验获取的基础数据,以[n(%)]表示计数资料,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以(x±s)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Mazu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azu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踝关节为人体负重主要关节之一,人体在行走、运动时,其承受负荷约为自身体重3~5倍,且人体日常行走、跳跃等都需由踝关节参与完成,因此,踝关节更易受外界暴力造成骨折损伤,患者多以足踝关节发生剧烈疼痛、肿胀为主要特征,并伴有皮下青紫、瘀斑等表现,足踝关节严重受限,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对于重度踝关节骨折(≥Ⅳ度)患者,因外部暴力导致踝部正常骨结构丧失,术中无法有效复位,且二次创伤可能加重踝关节正常功能丢失,故临床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根据患者踝关节创伤程度进行术式选择。同时何种复位手段,复位后跖屈角度应达140°,背伸角度应达70°,以保证术后恢复速度,避免患肢功能障碍;对于手法复位外固定解除后短期内下地负重行走可能出现的局部肿胀现象,可在休息后抬高患肢消除。切开复位固定与手法复位固定是临床上治疗足踝关节骨折的两种常用方法,前者能够在充分暴露骨折部位的情况下解剖复位,并且修复断裂韧带,缝合损坏素质,复位及固定效果良好,术后康复快,对于病情较为复杂的足踝关节骨折来说,治疗效果较好;后者属于保守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但对于操作者要求较高,复位效果难以保证,治疗后骨折愈合速度慢,存在踝关节畸形、疼痛等症状,且容易并发骨性关节炎等症状,影响患者预后生存质量。此次试验中,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固定治疗,治疗后,观察组Mazu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较于手法复位固定,切开复位固定在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更佳,可促进患者足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子晴,关于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切开复位固定与手法复位固定的临床效果探讨.2018.

[2]王建斌.分析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切开复位固定与手法复位固定的临床效果.2019.

猜你喜欢
治疗临床效果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