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To the Cuckoo》的意象图式分析

2020-09-10 01:53赵佳琦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意象诗歌

赵佳琦

摘 要:近年来意象图式理论被运用于诗歌作品的赏析中,为诗歌文本分析开拓了新道路。本文将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对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To the Cuckoo》进行诗歌意象分析。分析得出该诗歌呈现出多维的意象图式集,诗人通过对杜鹃声音的寻找唤起自己童年时的美好回忆,也体现出诗人心中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关键词:意象图式理论;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4-0135-02

在诗歌鉴赏中运用意象图式理论进行分析,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诗歌中意象所要传达的情感与意境,同时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意象与意象图式理论

(一)诗歌意象

诗歌中经常会运用精练轻快、音韵流畅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意象承载着诗歌意境的灵魂,诗人运用意象来进行自我情感的表露。即便是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也会传达别样的思想感情,这就使得每一首诗作都是独一无二的。读者通过对诗歌中不同意象的深度解读,激发出对诗歌情景的不同想象,进而可以一同领略诗歌中千变万化的风采。可见诗歌中的意象是读者把握诗歌神韵的关键所在。

(二)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广泛使用的一个重要的概念[1]。意象图式理论来自人们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在接受外界的各种消息之后与原有的认知意识在脑海中重新进行加工组合形成的一个新产物。Johnson(1987)对意象图式的类别进行了系统总结,共列出了以“连接、容器、路径,部分—整体”等27类为代表的意象图式[2]。

二、《To the Cuckoo》全诗意象图式分析

本文将《To the Cuckoo》全篇诗歌分为9小句,每一个句号为一个小句,每一小句的具体意象图式分析如下:

诗歌第一句中的意象为“new-comer”和“I”,两个意象由动词“hear”连接。诗人以听觉感官引入全诗的第一句,听觉是思维的具象表现,听觉构成的容器使声音运动轨迹连续化、概念化。这里我们以意象“comer”的声波运动范围为参照,可假定“I”处在声波运动轨迹的子集,故“comer”和“I”构成了一幅容器图式①。本诗歌的作者是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拥有一颗对自然界观察细致又极其敏感的心,而这一句更体现出诗人听到啼鸣时欢欣愉悦的心情。

诗歌第二句的意象为“Cuckoo”,“Bird”和“a wandering Voice”。第二句中“Cuckoo”这一意象点题为杜鹃。由此揭开谜底,诗人所听到的悦耳之声为杜鹃啼鸣,这一意象便作为此诗最关键的意象贯穿全文。诗人把听到的声音比作“a wandering Voice”,此句可为思绪路径图式②,以“Bird”为起点,“wandering Voice”为思绪目标。这一句描绘出杜鹃的啼声无处不在,动听的鸣叫也在诗人内心泛起了点点波澜。

而第三句有两个分句,其中第一个分句的意象为“I”,“grass”和“Thy”,这里“Thy”指杜鹃之声。前一句中的“I”可作为接纳声音的容器,同时“grass”也可作为容器承载着“I”。这三种意象便构成了场景路径图式③,起点为“声音”,目標为“I”。后一小句中的意象为“hill”和“it”,这里“it”同指杜鹃之声,以诗中的意象“hill ”为参照物,起点为“声音”,目标为山丘,构成路径图式④。之后,以“I”为参照物,声音的路线时远时近,以声音为起点,“我”的听觉为目标构成路径图式⑤。在第三句中,以大自然(包括“grass”和“hill”)环境作为一个大的整体部分,“I”与“大自然”,“声音”与“大自然”,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容器图式⑥和⑦。通过这些意象图式可知“I”,“声音”和“大自然”三者之间具有交融性,渲染出同一空间域中不同个体意象之间的相似与融合。从第三句中读出诗人听到鸣叫声传遍山野又忽远忽近的景象,描绘出英国湖畔的平静、惬意,各个生命之间和平共处的和谐景象,表现出诗人在怡然自得的美景中对杜鹃之声产生的浓烈好奇感。

诗歌第四句,前一小句中的意象有“babbling”“Vale”“sunshine”和“flowers”。意象“sunshine”“flowers”和“Vale”与“babbling”构成路径图式⑧,起点为“babbling”,目标为三个意象。在后一小句中,意象有“me”和“a tale”。承接上一小句将“Vale”等三个意象转化为“me”,声音的“babbling”转化为“a tale”,构成思绪路径图式⑨。这一整句的描写层次构成一幅多维度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准确呈现空间位移的连续轨迹,将声音的传递和声音最后在作者内心幻化成“a tale Of visionary hours”的动态情境具象化。

第五句里的意象有“darling of the Spring”“bird”“an in-visible thing”“A voice”和“a mystery”。这些意象组合成作者的一个思绪路径图式⑩,起点为杜鹃,这些意象之间做圆周运动,目标还是杜鹃。在诗人的思绪里,首先将杜鹃视为“darling of the Spring”,但它对诗人来说不仅仅是“bird”还是“an invisible thing”“A voice”和“a mystery”,而“bird”是这些不同意象的统一体。这一句描写的是一个层次多样却又互为整体的思绪路径图式,勾勒出杜鹃在作者脑海中不同的形象,展现了杜鹃或者这声音带给诗人的无限遐想,同时也为下文引起诗人的回忆做铺垫。

接下来,第六句里的意象为“schoolboy days”“I”“bush”“tree”和“sky”。这一句描写了杜鹃之声让诗人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在林野间畅快寻觅时的场景,故此句是诗人的场景路径图式?。在这一场景路径图式中以“schoolboy days”作为一个空间整体部分,“I”为起点,目标为“sky”“bush”和“tree”这些意象场所。通过这些动态轨迹,意象图式展现出诗人回忆儿时在大自然中穿梭奔跑的动态场景。画面生动活泼又充满童趣,诗人年幼时欢乐探寻的场景映出其中。

第七句分为两小句,第一小句的意象為“I”“woods”和“green”。前一小句描写的是诗人继续在丛林之中寻觅杜鹃之声的场景,所以为场景路径图式?,起点为“I”,目标为“woods”和“green”。后一小句里的意象为“a hope”和“a love”。在这里诗人又将杜鹃之声化作憧憬与爱恋,这一部分是思绪路径图式?,起点是“杜鹃之声”,目标为“a hope”和“a love”。在诗中的描述里,诗人对这杜鹃之声寻寻觅觅不得而终,杜鹃始终没有出现在作者的视野范围内。第七小句的几个意象图式充分展现了诗人从寻找到思考到最后无果而终的连续情景,几幅图式呈现出由先及后的递进关系,描绘出诗人闻其声却不见其真身的画面感。至此,诗人把杜鹃身上的神秘感渲染得更加突出。

第八句里的意象有“I”“thee”“plain”与“golden time”。前一部分的三个意象之间是一幅路径图示?,与图式③类似,以“plain”为容器,鸟啼声为起点听觉为目标。第八句诗人重复描写了听觉感官,强调了杜鹃之声的悠长与婉转。后一部分里,诗人与“golden time”构成了路径图式?。诗人在聆听婉转的杜鹃鸣叫时仿佛回到了从前的黄金时光,故“golden time”为起点,“I”作为目标。这一句根据意象图式将时光倒流的抽象场景具体化,充分体现了杜鹃啼鸣的强大魔力,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因听到杜鹃之声而青春复得的喜悦之情,也透露出诗人内心对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淡淡忧伤。同时听觉带给读者的感官效果加深了诗中“杜鹃之声”意象的立体感和多维性。

诗歌最后一句话中的意象“Bird”与“we”先为一组,“home”与“thee”后为一组,这里“thee”代指前面的意象“Bird”。前一部分的“Bird”和“we ”构成了场景路径图式?。最后一句诗人描写了想要同杜鹃一起漫步在美如仙境的英国湖畔与林间草地中,所以“we”和“Bird”为起点,从左至右逐步移动。诗人描绘的这一动作不是静止不变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轨迹体现作者想要和杜鹃共享大自然的美好惬意,诗人内心淡泊的心境也由此体现。后一句中“home”与“Bird”构成了容器图式?,我们将“home”视为容器,“Bird”为“home”的子集。最后一句话,诗人为杜鹃想象出一座远离尘嚣、纯净舒适的居所,深刻表达了诗人想要同杜鹃融入美丽大自然的热切向往。

三、《To the Cuckoo》的意象图式分析总结

通过对华兹华斯《To the Cuckoo》进行意象图式理论分析,最终得出该诗歌呈现出多维度的意象图式集,共产生17个意象图式,其中图式①⑥⑦?为容器图式;图式②③④⑤⑧⑨⑩??????为路径图式。路径图式的使用次数明显高于容器图式,并且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路径图式大多呈连贯的递进动态图式,构成了环环相扣、多层次多纬度的路径图式集。容器图示①和?描绘出诗歌开头的听觉与结尾的视觉效果,两个容器图示异曲同工,首尾相连,使得这首诗的意境更加完整立体。

整首诗作者通过对杜鹃鸣叫的探索引起诗人心中一连串的幻想。而通过意象图式的解读,让读者在杜鹃声声啼鸣的环绕下仿佛也看到了湖畔四周起伏的山峦,山涧洒满明媚的阳光,鲜美的花儿朵朵绽放,美好的时光尽收眼底。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为文学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积极运用意象图式可以让读者准确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完整表达,身临诗歌的多彩画卷,感悟诗人深刻的思想情感。

参考文献:

[1]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3(1):80-85.

[2]Johnson,Mark.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意象诗歌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七月诗歌
来自林间的风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学习策略研究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小小诗歌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