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智障儿童绘画与手工艺术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0-09-10 07:22王丽婷田青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0年31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

王丽婷 田青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地发展,培智学校原有绘画与手工的课程显然不适用现阶段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发展变化。本文主要通过了解实际背景,明确课程意义、制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设计生活化的主题活动,开展结构化康复教学这几方面,对中重度智障儿童绘画与手工艺术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进行阐述,进而感受绘画手工的艺术,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中重度智障儿童;绘画与手工艺术康复课程;社会适应能力

引言:

近年来,在培智学校当中,一些中重度脑瘫类、自闭症类的智力障碍学生占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之间的能力差距比较大,障碍的种类也不同,他们的情绪行为问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均能够成为课程教学过程当中的难题。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之下,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浅谈中重度智障儿童绘画与手工艺术康复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较好地满足中重度智障儿童教育康复的需求。

一、了解实际背景,明确课程意义

现阶段,培智学校教学对象障碍的种类比较多、障碍的程度也普遍比较重,原来课程的内容已然不会不适应到现阶段学生的变化以及这个时代的发展,更加没有办法满足智障学生个别化教学康复的需求。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有关《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当中指出,应该坚持“教学和康复有机结合”这一原则,在课程体制当中设置“康复训练”此门课程,以此能够补偿中重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缺陷,恢复他们的组织功能以及受损器官,充分地发掘出来他们的教育潜能。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出来关于《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当中要求,为智障儿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训练,探究康复和教育有机结合的特殊教学模式,以此来加强特殊教学教材的建设。教育部在2016年发布实施的关于《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通知,要求教师在绘画和手工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加入一些康复训练的方法,以此来提升中重度智障学生身体各个部位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随着我国培智学校课程的方案及标准、特殊教学提升计划的实施、医教结合实验活动的开展,各个特殊教育的学校展开康复课程的实践与开发。上海闸北区启慧学校在落实基础课程前提之下,在教学课程当中,适当地融入到一些康复补偿课程的内容,譬如运动、音乐以及感觉统合等教学康复的内容。上海卢湾辅读学校在活动课程当中设置了康复课程。课题组结合到学校的实际与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此来开发适合他们绘画与手工康复课程,除了能够丰富艺术康复校本课程的内容之外,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二、制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根据特殊学校学生成长规律以及教学发展阶段,把艺术康复课程的目标需要分成学前段、义务段以及职教段这三个学段。为了可以更好地把康复训练活动有效地融入艺术教学当中,在目标体系当中,教师应该按照智障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以及其身心发展特点,将“康复训练”当做课程目标中一方面展开描述活动,以此突出康复训练活动在绘画与手工课程当中重要的地位。

对于职教段课程设计来说。针对义务阶段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通过软陶、彩泥画与陶艺等美工活动,以此来补偿他们身心缺陷,充分挖掘出学生们的潜能,对学生们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劳动习惯与美工技能进行培养。学校会设置了基础课程、提升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等内容,基础课程包含手工香皂、花泥画等。提升课程主要包括手工蜡烛、软陶以及钻石画等,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十字绣、陶艺以及数字油画等。每一阶段的课程均需要设置2到3个美工艺术康复的模块,艺术康复内容应该以手工制作以及工艺品制作作为核心,在内容的编排方面,义务阶段需要通过深入浅出这一形式,以此来介绍康复模块知识等内容。义务阶段课程应该通过让智障儿童创作一幅又一幅绘画手工作品展开康复治疗活动,训练学生们绘画与手工制作的技能,培养学生们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

三、设计生活化的主题活动,开展结构化康复教学

在绘画与手工康复课堂中,教师应该围绕着学校以学习适应作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以此来引导学生们在展开生活化的主题活动过程当中,展开“同时同事”以及“同时不同事”这两种方式的学习。前者能够帮助到智障学生创建出来团体的意识,而后者能够使得教师更好关注到他们个体的差异,促进个别化学习目标的達成。教师在康复课堂当中运用到结构化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即在一个专门为学生营造的充满创意、富有艺术氛围的美术学习环境中,以一种仪式化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并从中获得安全感。其中,可选择性媒材体验,进一步使得学生们积累更多的绘画技巧,寻找适合自己的媒材以及操作形式,提升学生们学习的参与度以及主动性。学生能够做学习的主人,以个人喜欢形式,运用到自己所选择媒材,通过多样化表述形式,进一步地展示出学生对美工活动个性化的表达,从而发挥出学生们的潜能。在学生创作体验过程中,教师多以引导者、观察者的身份出现,不对学生的创作有太多的干预,尽可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创作,并以同理心接受他们的作品,从而帮助学生感觉自己和认识自己,解除心理防卫,获得认同感。

结论:

综上所述,学校绘画与手工艺术康复课程主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重视让他们在愉悦轻松环境当中展开学习活动,不仅能够达到花卉与手工课程的活动目标,还可以有效促进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尹良.坚持“医教结合”构建现代特校新格局[J].现代特殊教育,2011(2):12-14.

[2]黄建行,雷江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63.

[3]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

[4]黄建行,雷江华.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15.

[5]汪霞.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及其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2(6):11.

[6]许家成.再论智力障碍概念的演化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5(5):12-16.

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 528300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
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践培养
拓展训练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篮球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职业高中体育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浅析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建立有效互动机制,提高智障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