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视域下电视新闻主播媒体意识的守正创新

2020-09-10 07:22石竹青邵兰慧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主播融合

石竹青 邵兰慧

摘 要:5G技术将引起传媒格局的巨变与传媒生态的重构,传媒产业进入万物互联、智能感应、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整合重组的实质融合阶段。这对电视新闻主播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这一阶段发挥主流媒体的各种优势,弯道超车,改变电视媒体眼下的颓败之势,占据未来传媒市场的主导地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务。然而,各地各级电视台对此尚未充分重视,等待、观望、悲观、失落这类消极情绪阻碍着电视产业的乘势而起。基于此,本文就5G技术对传播格局重构的意义,尤其是对电视新闻业由此振兴的意义及迫切性展开论述,并提出电视新闻主播必须予以重视并着力培养的守正创新意识。

关键词:5G;电视新闻;媒体意识;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2-0001-02

由4G向5G的迭代带来了第七次信息革命,一个全新的万物互联、智能感应、虚拟场景、大数据等整合起来的智能互联网时代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同时,传媒产业的整个格局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信息资源日益丰富,传媒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将进入媒介碎片激增、个体需求成为首位的时代,场景传播、关系传播、情感传播成为新的传播形态。[1]

对传统主流媒体而言,5G的到来会使新兴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传统媒体的优势消失殆尽,人才跨屏幕、跨平台更加活跃,新的媒体秩序重新组建,各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剧。2019年1月25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这表明,无论是市场经营层面还是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媒体的“实质融合”已刻不容缓。

一、5G加速传媒产业“实质融合”

“实质融合”是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教授提出的电视传媒伴随5G技术的普及而呈现出的新阶段,媒体融合将由表层进入深层。5G的快速布局将催化和加速接收终端的融合和传输平台的统一,网络新媒体的平台性和生态性特征愈加明显,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革命及媒体生产流程的系统性重组和组织结构的重构进一步加快。传媒产业将呈现如下特征:

首先,传媒边界日渐消融。当5G最终普及时,传统电视媒体系统将被完全打破,仅保留内容生产单元,传输体系和接收体系与新媒体合二为一,电视与移动互联网真正进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对此,清华大学彭兰教授认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原本与非传媒行业有清晰边界的传媒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两边的界限开始淡化和消失。[2]从当下的传媒业态中也能够发现,社交化应用的普及以及自媒体和公民新闻的蓬勃发展,使得人人都能够成为主播,同时技术的随时可获得性,使得进入媒体行业的门槛降低,再加上人们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对获取信息内容的自主性提高,使得人们对接收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范围变得更广阔更灵活,因此传媒的边界日益模糊。

其次,传媒生态活力再生。5G时代的来临在瓦解传统媒体结构与运作机制的同时,也促进了传媒产业生态活力的再生。技术门槛的降低及行业壁垒的打破,使得全民皆主播、处处皆记者,由此大大提高了传媒产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传媒产业不仅是社会信息環境的塑造者、守望者,同时也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代表产业之一,必须始终保持警惕、保持活力。过去技术尚不发达,专业门槛过高,传媒工作只局限在一小部分专业人员的圈子里,因此得不到新鲜血液的注入,久而久之传媒产业的生态活力逐渐下降。现在自媒体的普及形成了全民参与,有了全新的造血机能,传媒产业终将成为全民产业。

最后,传媒意识有待转变。5G技术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传媒也由过去的大众媒介为主导转为社交化应用为主导,形成了以人际社交关系为传播渠道、以社交应用平台为载体的传播方式。因此,传统媒体的从业者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转变新闻意识。要摒弃媒体对立观念,建立互联网思维,学会将硬新闻软化,增强以人为本的新闻互动意识、受众参与意识以及后期编辑技术的创新意识。以人民日报的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为例,作为全媒体时代改革的先行兵,它充分接受了新的制作技术与新的传播理念,以短小精悍的短视频新闻为主,并运用大量吸引眼球的动图和表情包,入驻了抖音等青少年主流社交平台,成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媒体号和政务号,同时还推出了AI创作平台与AI虚拟主播。人民日报的成功转型充分说明了思维意识的转变是关键性的,只有技术先行、意识跟上,方可在实践中走上创新发展的正确之路。

二、“实质融合”倒逼内容生产革命

媒体的实质融合破除了新旧媒体之间的藩篱,将各媒体的优势项目组合叠加,形成了一个合作共赢、不分彼此的强大的传媒产业。在这个平台相似、资源共享的传媒生态格局中,要想占据主位、重建权威,需要回归内容为王的原点,既要生产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内容、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内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又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新颖活泼的表达进行传播,这是在激烈的传媒行业竞争中取胜的不二法宝。

(一)从电视思维到互联网思维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3次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由此可见互联网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抓住互联网一代的流量主力,传统媒体必须加快与新兴媒体的媒介融合,形成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互联网思维,由垂直媒体向水平媒体转变,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与多样性需求,跳出传统电视媒体的屏幕与思维的局限圈。

从电视思维到互联网思维的转换,首先体现在表达方式的不同。新闻联播作为我国官方舆论场最重要的电视媒体新闻节目,虽资历最高、姿态最端庄,可心态十分年轻,为吸引年轻人关注国家大事、了解国计民生,在2019年7月份正式推出《主播说联播》短视频栏目,充分了解了当下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以短视频为主,利用网络语言将国家大事以讲故事的方式传达出来,生动鲜活,平易近人,同时还开启评论服务,与官方媒体账号实时互动,帮助官方媒体及时了解用户需求进行调整。其次是传播方式由过去电视屏幕的大屏转变为手机屏幕的小屏,传播途径也由过去专业媒体为主导转变为以人际关系为主的社交平台,传统媒体要想在互联网平台得以发展,掌握新兴媒体发展规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强化互联网思维才是正确之路。

(二)从精英文化到“二次元”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形态的小众文化逐渐走进网民的日常生活。这打破了主流媒体传播的精英文化及大众传媒时代的大众文化格局,社会呈现出多元文化交织共生的现象。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传入和网络虚拟社会的繁荣,“二次元”文化脱颖而出,成为了新时期年轻人中的流行文化。根据腾讯社交广告提供的数据,中国2018年的“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3.7亿,其中核心用户是1亿,泛“二次元”用户2.7亿。这一数据让电视媒体人清醒地看到,当电视人认为自己在传播中国主流文化的时候,其实他们已经被边缘化了。唯有积极融入“网络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里,了解他们的新兴文化、“二次元”文化,才能从内容上实现本质性的变革。中国目前的95后、00后是网络成长的陪伴者、使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的思维意识是领先于传统电视人的,而且作为未来传媒产业市场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所期待的消费内容也是不容小觑的。

对传媒人而言,从精英文化到“二次元”文化的转变,并不是说传媒产业从高高的神坛上坠落下来,而是在通向未来的分岔路口上是选择了孤独还是共存,真正能得到受众认可的媒体从来不是那些紧握传播权、单向传播的媒体,而是做到了与受众互动、双向传播、接受反馈的媒体,故步自封、不善创新的媒体与文化是没有未来的。

(三)从全媒主播到AI智能主播

在AI主播未出世前,传统媒体主播往往身兼数职,从台前的播音、主持、采访,到台后的策划、编辑、撰稿,从电台电视台的视音频节目,到网络新媒体博主、自营公众号、抖音等短视频主播,媒体行业激烈的竞争与交织互融造就了越来越多的全媒主播。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主播不仅是多面手,还成为了扩大媒体影响、增加用户黏度的重要推手。

在5G技术研发项目开始之后,新华社嗅觉机敏,率先开启了AI主播的研究,并且在2018年与搜狗联合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通过人脸关键点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人脸重构、唇语识别、情感迁移等多项前沿技术,生成与真人无异的AI分身模型,上线后立即投入新闻报道并实现量产,目前已播报新闻3400余条,累计时长达10000多分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了新闻内容生产流程,带动传媒产业的经营活力与经济收益提升。

虽然AI智能主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真人开展播音工作,但深度互动交流和即兴新闻评论依然需要真人主播完成。从这个角度说,全媒主播和AI智能主播至少会并存很长一段时间。

三、新闻主播媒体意识的守正创新

科学技术的飞跃,传媒格局的变化,对电视新闻主播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使他们面临着不得不变的境地。变,即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创新中寻求生存发展之路,而变的前提便是守住主流媒体的职责与道义。

(一)全员媒体亟须坚守身份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重要文章中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其中,全员媒体指的是在新环境下,社会全体成员都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人人都持有对新闻事件的话语权和评论权,这对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造成了新的巨大挑战。

正是在这一传媒新生态下,电视新闻主播的身份意识凸显出来,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新闻观,自觉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始终保持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加强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学习,永远做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这既是新时期、新生态赋予电视新闻主播的艰巨使命,也是全员媒体格局中电视新闻主播独有的身份价值与社会责任。

(二)万物皆媒呼唤理念出新

5G新技术颠覆了原有的媒介格局与传播范式,各种智能物体与新技术交互融合,以人為主导的媒介形态被逐渐打破,中国的传媒产业将迎来以“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为特征的智媒时代。[3]与之相应的,便是新闻主播的职业范畴与新闻理念的转变,包括构建公共新闻理念、新闻本位与受众本位的两位一体、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等。

在万物皆媒、万物皆终端的变革中,新闻主播纷纷开始以极大的热情拥抱互联网及移动客户端,这绝不仅仅是传播平台的拓展,而是要随时随地利用各个平台接口融入虚拟世界,随时随地与受众联通互动。在参与新闻发布、传播的过程中,新闻主播更应改变过去客观中立的报道立场,努力做有态度、有温度、有立场的播报,担起舆论卫士之职,同时还要彰显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主动介入社会问题的协商解决,通过新闻播报,“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新闻主播应该更积极地参与公共实践,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4]

(三)虚拟空间期冀主流尺度

法国媒介学者德布雷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以媒介圈来划分,包括话语圈(语言)、图文圈(文字)、视频圈(音像)3个阶段。德布雷强调这个圈和人的关系,不是面对面的关系,而是包围、环绕,是与人类生活互嵌的一体化关系。沿着这个思路,能看到5G时代来临时所有人的存在都以数字为节点,通过产生的数字来定位其所在的网络虚拟空间的位置,5G的瞬息万变的技术特质,造就了人与媒体的新型关系,传播技术瞬间全息的呈现,填平了真实与再现的时空鸿沟。在虚拟空间的传播与现实空间的传播开始连接时,电视传媒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便是在打通虚拟与现实空间交流通道的同时,把握好舆论导向的主流尺度,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虚拟空间中的比重,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的传播与影响。唯有如此,电视媒体才能继续捍卫在受众中的公信力和威望,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和公众服务。

四、结语

5G时代正悄然而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被裹挟其中,电视新闻人自然也在积极应对、主动融入,颠覆原有的信息采集、新闻报道、传播与沟通方式,开拓出以高度沉浸化、虚拟场景化、交互实时性及虚拟现实社交等为主要特点的智能化传播范式,从技术维度大力构建5G时代的传媒生态。但是,在更为重要的媒体观念意识上,电视新闻工作者,包括新闻主播则略显思考不足,滞后于技术的步伐,对主流媒体职责的坚守与理念的创新还须予以更大的魄力与尺度。这一问题倘若电视等主流媒体重视不够或力度不够,会导致实践中过多地注重形式融合而忽略内容与理念层面的融合,从而导致主流媒体的主流地位与舆论引导功能消失殆尽。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杨颖兮.参与、沉浸、反馈:构建盈余时代有效传播的三要素——关于游戏范式作为未来传播主流范式的理论探讨[J].新闻知识,2018(3):3-8.

[2] 彭兰.消失的边界:新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与媒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58-74.

[3] 彭兰.智媒来临与人机边界:2016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R].腾讯网媒体高峰论坛,2016-11-14.

[4] 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1):30-34.

作者简介:石竹青(1976—),女,辽宁锦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传媒艺术,戏剧与影视学。

邵兰慧(1998—),女,山东青岛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学。

猜你喜欢
主播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电视双城记:川渝主播共护长江源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Monet Talks
网络主播的生存状况调查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