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0-09-10 17:23马选六
世界家苑·学术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实践研究

马选六

摘要: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是我国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创新的需求,是小学生人文素养、创新精神等培养的要求.通过对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中心小学小学的实践调查,发现小学教育失落了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分析了农村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难以实践的原因,面对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应对措施是必要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实践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对个人品质的塑造起着极大的作用,中小学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肩负着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和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我们课题组将“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立足于“农村小学”,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定位在“提高”,寻求切实可行的实施途径和解决方法,以期达成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1 研究课题的选定依据

1.1 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1.1 课题核心概念。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中符合并反映我国现阶段经济政治状况及其发展要求、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意愿、符合并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利于提升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部分,即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的“优秀传统文化”。

素养: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

1.1.2 课题研究界定。“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本课题把“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定位在:根据小学生个性、兴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如德育中的传统美德教育;智育中的经典诵读、珠心算等;美育中的民乐、书法、国画、剪纸雕刻、优秀传统艺术欣赏等;体育中的棋艺、武术等,劳动中的传统农业史、农具发明史、勤劳传统教育等),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热爱、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对自身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并内化为个人素养。

1.2 课题研究的价值

在中国,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段弯路之后,近年来,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与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一是很多著名学者“登高一呼”,营造舆论氛围:比如,早在1995年3月,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常委以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二是很多学校、很多有志于振兴民族文化的有识之士,纷纷通过开设现代书塾、诵读班、兴趣班、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形式,进行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尝试,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三是各学科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但是,受应试教育惯性的作用,很多学校、家长们仍是围绕分数转,唯分数论,对于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仍然重视不够,普及不够,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基础极其薄弱。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对福州某小学作的一份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表明,小学生的文化品味有着明显西洋化倾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缺乏足够的认识,“去中国化”。如何提高社会、家长、学校对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寻找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成了当务之急。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1 探索农村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征和走向。

1.3.2 寻求培养和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解决目前农村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顽疾,探索一条符合农村学生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培养的实践之路。

2 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现状

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直接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每况愈下。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3 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的几点策略

3.1 多种途径综合作用,形成合力,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辟新途径

很多学校对传统文化“教什么”认识不清楚,各学段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系统设计,课内课外无法衔接,呈现“碎片化”、“随意性”现象。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编制为专门课程的单一课程模式就显的尤为重要。通过研制独立的传统文化课程,让其与各学科课程共同承载传统文化教育任務,对于解决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整合的“碎片化”现象及学科渗透水平不高等问题具有较大作用,有利于整体设计,与相关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连接和整合。

3.2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举,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来自社会力量以及家庭的支持,应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不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教学推广方面,家庭氛围的培养和来自社会大环境的认同感也至关重要。十九大以后,国家领导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整个社会舆论的引导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3 学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同时也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将革命教育、文化教育结合到一起。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共建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记忆,明白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定期开展诗歌朗诵、诗词比赛、成语比赛、汉字听写比赛,在这些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庄保主.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小学生德育发展中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8(18).

[2] 白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19).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PLG320)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界石铺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生实践研究
提高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农村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