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

2020-09-10 22:55杨沛豪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服务化制造业顾客

杨沛豪

制造业服务化是当前我国制造企业战略转型的发展路径和重要方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已然成为我国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议题。实践领域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利用服務构建产品差异化优势来提升其价值链地位,采用产品和服务深度融合的方式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学术领域制造业服务化同样备受关注。最早关于服务化的研究是源于对企业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以增强产品价值等业务活动扩展的现象探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制造企业逐渐开始注入更多的服务元素或活动对现有的商业模式实现创新。制造企业利用服务化转型不仅实现了差异化优势构建提升顾客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同时在服务模式不断优化创新的过程中资源和能力得到了丰富和完善。服务化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现有研究更多聚焦在服务化的驱动因素以及结果层面,对于当前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和发展过程以及不同行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选择以及过程演化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来说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总体程度上服务化水平不高且对服务化转型的创新思路和发展路径等问题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体系。

服务化最早是描述制造企业提供增加产品价值的服务行为,称之为“业务服务化”。随着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家对服务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服务化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定义,比如有学者指出制造业服务化企业转型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制造企业借助服务化转型能够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实现了创新优化。还有学者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企业角色定位的一种转变,从产品生产制造商转型综合服务提供商。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通过“+服务”的方式使得企业的价值链地位得到提升。制造业服务化通常来说分为投入服务化以及产出服务化两种形式。

纵观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历程,在企业的经营业务中服务经历了从边缘地带逐渐向中心位置靠拢的地位升级转变。早期制造企业对于服务的重视程度较低,认为产品是企业经营获取利润的关键,制造企业以产品主导逻辑稳定发展。学术界对于制造业服务化的研究也仅仅是强调了服务的重要性,认为制造企业通过增添服务的业务模式能够提升产品价值以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随着产品趋于同质化现象的产生,服务成为构建产品差异化的关键手段。制造企业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开始将顾客吸引到企业的服务创新活动中,服务在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占据的比重上升逐渐形成产品+服务的经营模式。由此制造企业从产品主导逻辑转向服务主导逻辑,由产品创造价值的独立个体向顾企互动的二元网络关系转变。服务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驱动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更加完整化,从售后维修服务到个性化定制再到如今的咨询规划、设计、运营、优化提升等涵盖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整体化服务方案,注重为顾客长期使用产品所产生的潜在需求提供服务。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服务化的发展,伴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大量的数据挖掘和精准的数据分析去探索顾客的潜在需求,真正做到以顾客需求为核心发展理念的全新商业模式,构建“产品+服务+平台”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总的来说,制造业服务化经历了由制造业和服务业从分离到结合,再到融合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更注重平台化、智能化发展,制造业服务化这一学术概念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内涵和外延。目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路径影响因素有资源、环境、能力等。

1.资源

资源对服务化转型路径影响的研究主要基于资源基础观。资源基础观的核心观点是企业资源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现有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路径研究中涉及到的资源包括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Turunen和Finne研究组织环境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中提到技术资源的作用,服务型制造商的关键技术包括与维护管理系统和状态监测系统有关的技术。王康周和Lightfoot等研究技术资源中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的影响。Raja等研究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对服务化转型的影响。令狐克睿和简兆权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对服务化转型路径的关系。他们提出综合能力强,自身资源足够丰富的企业可以借助较少甚至不借助社会资源实现服务化转型。社会资源丰富的企业可以逐步转型为平台型企业。对于综合能力强,社会资源也足够丰富的企业,可以构建以企业为核心的平台生态圈,与生态圈合作伙伴一起为顾客提供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

2.环境

环境包括市场环境、互动和制度协调的环境。目前的市场环境已由产品导向转变为技术导向,顾客需求更多样化和个性化,更青睐定制产品。国外已有文献针对制度在服务化转型路径的影响进行研究。Raddats等提出制造商、合作伙伴和顾客应通过互动促进服务化转型。其他学者研究了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的互动,制度联系对个体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服务需要合法性来帮组织获得资源、增加组织生存机会。研究表明机构间的互动需要制度提供保障,互动合作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

3.能力

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不少学者研究核心能力、间接能力、动态能力、运营能力等对服务化的影响。如冯长利和梅小敏等通过沈阳机床厂的案例研究分析动态能力在服务化转型过程中的演化规律,服务化转型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动态能力起主导作用。Gebauer通过中小企业研究企业动态能力和运营能力对服务化的影响。刘炳春和李健构建了服务型制造企业核心能力识别的指标体系。更多的学者研究服务化转型对提升企业能力的作用。如有学者研究制造业服务化影响我国制造型企业创新能力。服务化转型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动态能力起主导作用,不同能力间的相互协调有利于制造业服务化。

总之,现有研究单一视角研究充分但多元视角缺乏,较少研究考虑政治、制度等环境因素。目前多主体,多影响因素视角下如何影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路径的研究还很缺乏。实证研究已取得进展但案例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IT计算机行业中,行业种类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案例真正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落地实施提供支持。定性研究多而定量研究少,动态背景下的多主体、多元关系、多重决策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服务化制造业顾客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现状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职业教育界要高度关注制造业服务化
豆腐多少钱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我卖个桃容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