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作为英雄精神传承载体功能的发挥
——以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宣教工作为例

2020-09-11 02:27
大众文艺 2020年15期
关键词:袁崇焕载体英雄

(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广东东莞 523000)

一、浅谈英雄精神

英雄精神是人民英雄、民族英雄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特征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精神状态总和[2],因其显著的榜样性质,自古以来便被视为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良好素材。不同时期英雄精神的外化行为不尽相同:南宋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晚明有袁崇焕“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清末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近代有孙中山“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由此可见,从狭义范围来说,英雄精神所代表的是一种在国家危难或发展需要时无私无畏、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是一种时刻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先的价值取向;从广义上说,英雄精神是助推时代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构筑精神信仰的积极引导;传承和弘扬英雄精神对当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博物馆作为英雄精神传承载体的优势所在

依笔者浅见,博物馆在这一领域内的价值和地位突显,是由其综合性定位决定的。一是职能的综合性,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教育、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它既是研究主体,又是传播主体,还是教育主体,较为完善的功能定位使得其在文化资源的运用方面更为主动、灵活;二是受众群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的受众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乃至于不同国籍的观众,受众群体的多样性决定了博物馆所代表的精神文化拥有更为广泛的传播覆盖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3],这充分说明,博物馆拥有着丝毫不逊色于高校的文化资源及更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且相较于作为单一教育机构的高校来说,博物馆教育模式不仅脱离了书本、讲坛的限制、更加实体化、直观化,教育内容也更加灵活、趣味、多变;在当前“互联网+”形势下,新媒体技术的渗入更促进了博物馆文化资源与传播媒介的融合,丰富了博物馆的传播手段,较单一传播机构的媒体而言,这种融合即保障了传播内容的严谨性、真实行,又有效地拓宽了文化资源的传播覆盖面。综上所述,综合性定位决定了博物馆作为传承载体的优势是十分显著的,其在该领域内的地位不可被替代。

三、作为英雄精神传承载体的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

袁崇焕,是明朝末期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伟大的爱国英雄,他官至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蓟辽,加太子太保;在明朝大厦将倾的危急时刻,他毅然弃文从武、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并指挥明军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以及京城保卫战的胜利,成功地抵御了后金的进犯,因而被后人誉为“大明王朝最后一道万里长城”;其一生清廉为民、骁勇善战,成就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和廉政佳话。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即是以展示袁崇焕生平事迹、弘扬袁崇焕爱国精神为职责的纪念性专题博物馆,也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通过深入研究,纪念园挖掘了袁崇焕“创新、清廉、敢担当”的核心精神,为袁崇焕的爱国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亦从宣教工作入手,多措并举推进馆内文化资源传播、促进载体功能发挥,笔者从中总结出几点经验、做法。

图片为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单位提供

1.“讲重点故事,抓典型事例”英雄精神在讲述中不朽

讲解是博物馆内传承弘扬英雄精神的主要手段,也是博物馆展示研究成果、传递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尽管现在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倡导脱离照本宣科、“填鸭式”的讲解方式,但要一个小时左右的参观过程中让观众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并从中获得感悟,仍然是对讲解员的一种考验。因此,在袁崇焕的生平事迹讲解中,讲解员需要懂得取舍,要重点讲述能够体现袁崇焕“创新、清廉、敢担当”的历史事迹,强化英雄事迹的正能量影响;在面对普通观众时更倾向于以“讲故事”的叙述方式拉近观众与历史事件之间的距离,使观众对人物生平及其传递的精神接受度更高、印象更深刻;同时弱化人物的悲剧结局带来消极影响,强调历史事件引发的思考,激发观众对历史人物的主动探究欲,让英雄精神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博物馆中,更在观众的主动思考中延续、传承。[4]

2.教育活动“走出去”让英雄精神传播突破地域疆界

博物馆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在同一知识领域内,学校教育旨在教会学生对这项知识“如何运用”,那么博物馆教育则更倾向于向大众科普这项知识“是什么”;从这一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将博物馆通过教育活动传播英雄事迹及英雄精神的过程理解为一种文化宣传行为,借由体验式、趣味性的活动手法,在互动中向大众科普英雄事迹、传播英雄精神。因而该类博物馆教育活动不能仅仅局限在博物馆内,应主动“走出去”,扩大英雄精神及英雄文化的传播覆盖面。“袁崇焕精神走进社会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即是纪念园主动走出的品牌教育活动,通过流动展览、讲座以及外出教育活动的方式让博物馆内的文化资源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及部队,为无法前来博物馆的观众创造观展条件;同时以文化帮扶及文化交流的方式在云南、四川、新疆等全国各地开展,目前,该系列活动正以年均10场的频率面向省内外文博单位及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让袁崇焕的爱国精神突破地域的局限性,走进全国各地观众的心中。

图片为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单位提供

3.推广诞辰等纪念性节日,打造英雄品牌,强化榜样力量

从传播方式来看,博物馆的讲解及宣教活动通常是“点对点”的,受限于开展时间及受众群体,两者能在一定范围、一段时间内对部分群体达到传播英雄精神的目的,但效果却是短暂的;那么,如何将传播方式从“点对点”转换成“点对面”,达到持久渗透、普遍参与的传播效果呢?这就必须要依靠大型纪念性活动。通过重大的周期性、纪念性节日,打造大众广泛认知、广泛参与的英雄品牌活动,唤醒全社会对历史先贤、英雄人物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强化英雄精神所蕴含的榜样力量。为此,袁崇焕纪念园打造了“袁崇焕诞辰纪念活动”,于每年6月6日袁崇焕诞辰前后开展,通过一系列以袁崇焕爱国事迹为主题的朗诵比赛、诗书画创作比赛、表演活动、课题研究以及香道、茶道、汉服穿越、祭祀等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活动,为不同群体的受众打造实践、感知袁崇焕精神文化的平台,并通过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扩大宣传力度和辐射范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学习英雄事迹、传承英雄精神的纽带。

袁崇焕诞辰435周年纪念活动书画大赛、讲故事大赛图片为东莞市袁崇焕纪念园单位提供

四、从宣教工作出发关于发挥载体功能的相关思考,发挥载体功能需立足本土、借力发展

博物馆发挥载体功能本质上就是促进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精神的传播传承,任何人文精神的发展承续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而英雄精神、英雄文化既是本土文化的命脉和延续,又需要本土文化的厚重底蕴为支撑;因而博物馆发挥载体功能应注重立足本土、植根本土、加强融合。笔者认为,从宣教工作方面来看,立足本土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1.做好本土人文教育关怀、发挥好博物馆文化中枢作用,加强展览、讲座、文化表演等文化惠民“三进”活动,以此促进英雄精神宣传、学习在本土常态化;

2.要适当借助本土文化力量,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旅游节等活动,利用宣教活动手段,促进文化与本土经济民生发展相融合,借力发展、增强英雄品牌推广力度和深度。

五、结语

英雄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助推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心针,博物馆是其有序传承、长盛发展的温床和土壤。博物馆通过宣教手段发挥载体功能,就是要通过自身定位优势有效使将英雄精神渗透在与大众的信仰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经济生活当中,并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核心内涵与强大的精神力量,让博物馆事业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猜你喜欢
袁崇焕载体英雄
英雄犬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死结
创新代表履职载体 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袁崇焕的籍贯
袁崇焕之庙
重走英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