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监利舞龙表演主体的转变

2020-09-12 14:54彭贤勇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舞龙

彭贤勇

摘 要:舞龍指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伴随鼓乐表演,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模仿龙的运动完成龙的游戏。最初,男性是舞龙表演的主要承担者。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开始在舞龙表演中承担主要角色。这里主要从人的行为、心理、生理三方面形态着手对舞龙队伍中女性主体的出现进行探讨,并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找出女性开始成为舞龙活动主体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舞龙;女性主体;转变原因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3-0-03

这次调查主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女性舞龙队伍的层出不穷甚至有超过男性舞龙队伍的趋势的原因是什么?正月十五进行舞龙表演,在神州大地是一个常见的民俗事象,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保一方太平。但历来只有男性舞龙队伍出现,很少有女性出现在舞龙队伍中,甚至绝大多数队伍里是不会出现女性的。

因为文化属人的性质,决定着文化的研究。文化形态的研究,都必须从人的特征说开。“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人的生理三个方面,可视为人的存在形式的三个基本方面,因此也应是人的文化三个表现的方面。”[1]舞龙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活动,被普罗大众广泛接受,必定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舞龙队伍中女性主体的出现,也展现出人的文化观念变化,舞龙活动中参与者的行为体现、心理预期和生理反应应当成为探讨女性主体出现的主要元素指标。

一、舞龙队伍基本概况

这次调查主要采取对女性舞龙队主要成员进行连续回访的方式,为了更好地找出女性舞龙队层出不穷的原因,还对传统的男性舞龙队组织者进行了个人访谈。重点调查的舞龙队有分盐镇前途村的女性舞龙队和龚场镇渡口村的传统男性舞龙队。主要从两队的队员年龄、表演场域、表演时间、表演目的、表演工具、队员性别等着手。

首先了解的是男性舞龙队。在该男性舞龙队中,所有队伍成员皆为男性,组建队伍之初,队员人数25人,最年长者40岁,年少者20来岁,主要年龄段分布在20—30岁。表演舞龙活动的方式一般为跺檐子(以一个自然小组为基础,挨家挨户进行表演)。表演时间多为大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表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保一方平安。表演工具主要以一条龙灯为主。

其次需要了解的是女性舞龙队。在该女性舞龙队伍中,所有队伍成员皆为女性,除某些紧急情况外(人数不够),会从其他队伍里临时借调男性。队伍组建初期,队伍人数16人,年长者51岁,年少者30多岁,主要以30—40岁年龄段人数居多。表演舞龙活动场域多样化,包括各种红白喜事、传统跺檐子等。表演不受时间限制,表演目的也不局限于保一方太平,更多的是“个性化”服务。表演工具除了龙灯外,还带有莲箱、彩船、扇子、各种服装、腰鼓等。

二、舞龙活动参与者行为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监利县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是江汉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监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基地,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土壤肥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据监利县2014—2030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截至2012年,县域人口156.6万人,农村人口102.2万,人均耕地1.53亩。农村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达到农业人口的2/3,可转移劳动力丰富。

改革开放前期至上世纪末,监利人还是以单一农业为主,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由于监利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可种植水稻两季,劳作时间一般为农历三月至农历十月,赋闲时间主要在春节前后。所以在播种前夕,正月十五闹元宵当天举行舞龙活动,既可以祈求风调雨顺,保粮食丰收,又能在赋闲时间继承传统文化,增进族人感情。主要的生产生活还是以传统的男耕女织方式为主。

其次是经济活动的转变。从本世纪初开始,大量农民工涌进城市,出现了个体经营户。龚场镇是监利县有名的玻铝大镇,分盐镇农民工外出主要进行面点制作。因此两地民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生产生活方式也不局限于传统的男耕女织。由于经济活动的转变,人们的主要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两镇人民在全国各地扎根,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家乡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城镇新型劳动力。现在,人们一般在正月十五左右外出,到了腊月二十四小年夜都不一定能回到家中。又因为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对子女入学问题有很大影响,所以形成了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在家照看小孩留守家中的情况,这就为女性舞龙队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大量的农民主体转变为个体经营者为舞龙表演场域提供了便利。城市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年轻青壮年的加入,于是女性,特别是有了孩子需要照顾的女性成了农村的主力。一般在家的孩子多为学龄孩童,这就使得妇女们在家除了给孩子洗衣做饭外,还有相对多的空闲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既能够通过舞龙活动达到锻炼身体,又能增加收入,补贴家用的目的。传统的舞龙队表演时间一般相对固定,收入主要来源于近邻,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娱乐的作用。而现在的舞龙队表演的时间和场合都开始不受限制,表演时间主要集中在腊月二十至正月结束,平时有红白喜事也会去主家表演,表演地点也不仅限于周围几个村子,因为该女性舞龙队表演出色,还经常被邀请去外镇进行表演。

最后是社会人际关系的转变。传统舞龙主要是增加节日的气氛,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正月初一开始起水(现称起鼓。以前舞龙需要将龙头放在村头河边蘸湿,1号舞龙手手握木托,举起龙头,将龙头在水里浸湿三次,表示对龙王的尊重,以保一方平安,来年风调雨顺。)然后正月十五收水(现称收鼓。和起水仪式一样,不过是在村头举行,表示龙王恩泽整个村庄。)

调查过程中,一位曾做过小学校长的胡姓老人说道:“玩这个龙灯都是有关系户,对口的应接。打个比方说像以前,我们八队的有条龙灯,你一队的有条龙灯,我们八队的龙灯要去一队玩龙灯,一队的龙灯就要到队头上去接。从对头接上我们后,我们就要把这个队从头玩到尾,挨家挨户玩。

玩龍灯一般都是这样玩的。像我们农村一般都有一个土里(这里的土里指的是土地公公)像我们八队、七队、洪湖那边挨着我们队的一个队,我们就信奉同一个土里(土地公公),所谓土里,就相当于旧社会的一个小行政机构,比村还小些的。以前玩龙灯都是一个土里一个土里的玩(这里指的是在一个土地公公庇护下的几个村民小组),或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政规划小组范围内玩龙灯。这个小集体里的每一个家庭必须派出一个劳动力(成年男性)参加舞龙队。那蛇皮袋子背烟,分烟抽。这些人中有十几个拿托子的,六个打锣鼓的,一个玩头的,还有几个背蛇皮袋子的。还多些人,就轮流换着玩。你看以前别人家房梁又高,别人把烟挂在房梁上,你还要像玩狮子那样,用龙头慢慢盘上去把挂在梁上的烟取下来。一般那个时候,一个队里只有二三十户人。”

从以上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舞龙队成员主要来源于同一个土地公公庇护下的几个自然村落,有很强的宗亲关系纽带,且这一群体内的每一户需派出一位男性成年劳动力加入舞龙队伍,这样就限制了女性参与舞龙的权力和机会。

女性常年留守家中自然会对家庭周围的情况更加熟悉,也更加清楚哪些场合需要舞龙队进行表演。传统的男性舞龙队队伍成员结构单一,主要由村民小组内成员组成;而现代女性舞龙队内部成员来源不局限于某一村民小组,其范围扩大到了本村甚至外村、外镇。传统男性舞龙队队员主要靠组织者自己张罗,选择自认为熟悉且体力合适的青壮年加入队伍,成员大多数分布在渡口村六组和七组,主要靠家族内有舞龙经验的长辈获取舞龙技巧。现代女性舞龙队队员来源不仅不限于组织者本村民小组,甚至还有外村,甚至外镇人员的加入。前途村女性舞龙队组织者来自于前途六组,但成员遍布全村,且还有外村人员加入。在队伍人员缺失时,还会到其他熟悉的舞龙队伍借调男性舞龙队员进行舞龙表演。且成立舞龙队之初,就已经形成了腰鼓队。舞龙队相当于腰鼓队的附属产物,在队员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舞龙表演活动。

三、舞龙活动主体心理建设的转变

舞龙活动主体出现变化,与人们的心理建设有密切关联。其一是心态观念的转变。舞龙活动作为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主要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而在传统祭祀活动中,女性是不允许参加的。这样就使得舞龙活动成了一种男性的专属活动。但男女平等的观念从建国以来就开始提倡。男女平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男女平等在建国后不久的1954年就被写入了宪法。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这样男女平等观念有了法律保障,也为女性参加舞龙表演提供了前提。

其二是舞龙活动开始作为一种文艺游乐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祭祀活动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舞龙自始至终是一种调节氛围的活动,且由于文化多样性的丰富,更加充实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得知,当地每个村子至少有三到五个茶馆。与其说是茶馆,不如说是麻将馆,每当村民赋闲在家时,去麻将馆打麻将就成了他们的主要消遣方式。为了减少这种陋习,她们决定通过成立舞龙队来转变娱乐方式。这样不仅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通过舞龙表演增加收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打发闲暇时光。

四、舞龙活动生理要求的转变

一是脑功能表现。女性的表演能力和表演欲望显著高于男性。传统的男性舞龙队伍进行舞龙活动,主要在于力量的展现,很少在乎表演的细节。在舞龙时,队员们只会扭三四个花样,通过龙灯的游走的形式展现出天下太平、天下大治、麒麟送子几个字样,如果为了增加舞龙难度,他们会站在长凳上进行表演,通过力量的展现和团队的合作达到一种使布龙活灵活现的感觉。现代女性舞龙队舞龙招式众多。据前途村女性舞龙队组织者介绍,光是从女师傅那里学来的招式就有53种之多。在舞龙活动中,她们还增加了打腰鼓、打莲箱、玩彩船、跳扇子舞等活动,使整场表演活动更具有观赏性。

脑功能的差异还体现在舞龙过程中,手持龙珠之人的念词。由于传统舞龙活动一般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举行,且活动形式单一。因此念词也极其简单。一般的念词也主要围绕风调雨顺和恭贺新春展开。相比之下,女性舞龙队念词内容范围更广,表述也更为丰富。由于女性舞龙队经常在不同场合表演舞龙,因此其念词也扩大到了婚丧嫁娶、各行

各业。

二是肢体功能表现。现代女性舞龙队能将技艺与身体相结合,在减少力量付出的同时,使舞龙活动变得更轻松。传统龙具龙身由纺布缝制而成,举起龙身的托子是实心木棍打造,需要15或17个托子,这对舞龙队员身体素质要求极高。在正月十五当天进行舞龙表演时,需要从早上开始表演,没有吃饭时间,只能在快到中午吃饭时间、恰巧舞龙舞到某户人家时,别人才会端点点心过来吃,只有到了下午表演结束时,才能回家吃饭。所以这对耐心和力量是种极大的考验。但现代龙具主体结构材质优化,龙身是由轻薄的纤维材料做成,举起龙身的托子由实木变成了空心竹子,举托人数也由原来的15人变成了9人,这样所付出的体力相对减轻。在舞龙的活动中还增加了很多花样,比如有一个新白娘子传奇的招数就能使队员们在舞龙的同时得到短暂的休息。在进行新白娘子传奇动作表演时,9人举托站在平地上摆成一个人字形,有一个身材相对轻巧的队员会站在第四托和第五托搭起的平台上进行表演,她身穿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演出服,左手打伞,右手持扇,摆出新白娘子的造型,进行说唱。这是除了第四托和第五托的队员相对累一点,其他七人都会站在原地,举着竹托,不会付出太多体力,能够得以短暂休息。现代女性舞龙队也不会像传统男性舞龙队一样进行单一且吃力的舞龙活动,她们还会增加打腰鼓、打莲箱、玩彩船等活动。她们在减少体力支出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

技艺表演。

五、结语

女性在当地舞龙表演中逐渐崭露头角并有超过男性舞龙队伍的潜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调查得知,女性成为舞龙表演主体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男女平等观念的不断深入,使得女性有机会学习舞龙表演;二是女性腰鼓队的产生带来了女性舞龙队的出现,相当于腰鼓队的附属产物;三是常年居家的中年妇女,熟悉当地乡情,社交能力相对较强,通过舞龙活动能够增加收入,使得她们有热情进行舞龙表演;四是舞龙工具结构轻便化、交通配套设施完善,使得女性身体能承担舞龙任务。

女性舞龙队的出现并逐渐占据舞龙群体主导地位,与本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关联,同时男女平等观念的贯彻促使了女性有权力和机会参与舞龙表演。

参考文献:

[1]刘敏中.文化学说论纲——文化学说价值论之四[J].学习与探索,1988(2).

猜你喜欢
舞龙
舞龙
幼儿舞龙舞狮特色活动及其效果研究
初探农村中小学体育课舞龙拓展课程的开展
红红的中国年
舞龙:驯龙少年
舞龙
舞龙,最浓的年俗记忆
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