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设计的主题式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20-09-14 11:58李蕾蕾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3期

李蕾蕾

摘  要:单元整体设计有别于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它是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教材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本文以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单元为例,探讨和思考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下的主题式学习的实践。

关键词:单元整体设计;主题式学习;人民币的认识

本文讲的主题式学习,是指确定学习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包括课内和课外。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学习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是小学阶段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式教学与人民币有关的知识。《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这是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内容,学生要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人民币的应用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整个人生。由此可见,《人民币的认识》虽是一个小单元,但它的教学价值却是举足轻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基于学情实际,对比分析教材

(一)深入分析学情,精准把握起点

在教学之前,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我设计了如下所示的前测单,并从年级抽取120名学生抽样调查,实际回收有效份数120份。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认常见的人民币,知道它们的币值。学生还有待提升的主要是两方面:①币值的准确表达;②小面值人民币的认识。笔者分析,这一部分是由于学生受平时受成人口语化表达的影响,另一部分源于学生实际使用钱的机会很少。特别是像1角、5分、2分、1分这种小面值的人民币,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到。

2.了解人民币角度多

设计第2题是为了更加具象地了解学生关于人民币的本体性知识,知道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我将学生的答题大致分为五类:一类是人民币的币值(图2),这也是学生答案涉及到最多的一类;一类是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图3);第三类则是学生对人民币的的自觉分类(图4);第四类是人民币上的文化(图5);第五类是探讨人民币数值的设置与原因(图6),虽然涉及到这一类的学生并不多,但我还是充满惊喜。

学生的回答从思考的角度来说,是丰富多样的;从涉及内容来说,基本上涵盖了本单元所有的知识点。如人民币的辨认,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位之间的转换。还有部分同学提到了人民币票面上的的文化以及人民币币值的设定和原因。虽然后两者教材里并没有出现,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也具有数学研究价值,在教学时就要有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3.单位转换是难点

表2展示了前测第3题学生的回答情况。从表中可以得知:接近一半的学生对于元、角、分之间的简单转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数据显示有21.67%的学生是无从下手的。笔者对全对的62名学生进行随机采访,通过更进一步的提问,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类似于1角5分=()分,56角=()元()角这种稍复杂的单位间换算问题还呈现一知半解的状态,说明他们建立的是元角分之间浅层次的关系。从中,笔者还发现学生习得这种关系的途径单一,基本是父母讲述时记忆习得。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有效建构学生的认知网络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多种版本教材对比

笔者针对“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内容,对多种版本教材进行了详细对比。人教版把此内容编排在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民币的认识》,单独成完整的一单元。浙教版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商店里的计算》中,主要安排在第一第二课时,分别是“认识人民币”和“几元几角”。此后,就在商店这一情境下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乘减。北师大版出现在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中,整个单元围绕“购物”展开,人民币的学习内容渗透其中,分为“买文具”“买衣服”“小小商店”这三个课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除了人教版教材,浙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都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内容置于更大的学习主题中,充分将人民币与购买行为联系起立。三种教材具体课时的安排见表3。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编排较为相似。两个版本的教材都分成两个课时来认识人民币:先认识小面值人民币,再认识大面值人民币,然后安排利用简单的计算解决问题。不同之处在于人教版还额外安排了第4课时的解决问题,重点是用一定的钱刚好能买什么的问题,体会有序的数学思考方法。另外,北师大版和浙教版都在真实的购物情境中去认识人民币,突破单位转换的难点。除此之外,浙教版将小面值和大面值人民币合成一课时,并在第2课时中结合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学习,重点研究几元几角的问题。

二、单元整体设计,创设主题式学习

综上所述,笔者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分析、整合、重组,形成“认识人民币,知文善用创新”的单元教学主题,围绕此主题进行单元整体设计。

上述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下的主题式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整合聚焦,突破难点

首先,基于前测数据,我把本单元简单的知识点加以整合。在对学生进行《人民币的认识》的前测第1题数据显示,64.17%的学生已经认识了所有常见的人民币,既包括小面值人民币也包括了大面值人民币,还有16.67%的学生其实也已经能辨认出人民币的面值并能用语言表达,只是书面表达需要进一步的规范。我以此为依据,将原本第2课时认識大面值的人民币整合到第1课时。在教学时,着重解决学生不常接触,前测中错误相对集中的小面值人民币(1角、5分、2分、1分)的认识,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前测第3题数据还显示,单位间的互相转换是学生的难点。所以,我利用上一环节多出来的时间,设计充分的操作活动,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学习建构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突破学习难点。

(二)丰富延伸,提高能力

1.精选话题,拓展眼界

前测第2题的答案中,以下两种让学生最感兴趣。其一,我知道人民币上有毛主席的头像,有国徽,有英文字母和数字。其二,我知道人民币只有1、2、5,是相加有别的人民币。总结来说,这两种答案都和人民币的文化有关。虽然回答这两种答案人数较少,但第1课时末尾,我和学生聊起相关话题,他们都显示出了极高的兴趣。既然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何不顺势上一节相关的课来丰富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呢?于是,我以“人民币的秘密”为课题,设计了一节探讨人民币文化的原创课,主要环节如下表所示:

2.结合热点,丰富目标

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课堂中结合学生易于接受的生活情境或当下的生活热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在设计《人民币的认识》第4课时《解决问题》时,原有例题是:“用13元钱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我借此引导学生解决此类问题,采取有序思考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让我们面对问题不慌不忙,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在此基础上我创设“618书店举行满减活动”的情境:618购物狂欢,网上书店推出“满10元减5元”的优惠活动。随之自然引出问题:“优惠后需要多少元?”经过圈解关键词,同桌讨论,学生自然列出算式13-5=8(元),表示满减后只需要支付8元钱。此时,有学生举手提出疑问:“如果减了5元以后的价钱还是大于或等于10元,还要不要再减5元呢?”这其实是优惠满减活动问题的难点之一,我想肯定还有别的学生也有着同样的困惑,所以对于这位同学的提问,我感到很欣喜。我让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解答疑惑。此后,我又提问“满减后同样用13元钱可以买哪几本杂志?”通过这一设问,既巩固了原有例题承载的有序思考方法,又发散学生思维,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小的結合之举,丰厚了本节课承载的目标。学生收获更复杂却更真实的体验。

(三)重视活动,关注素养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必须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活动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素养。

重视活动,关注素养也是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下的主题式学习的一大特点。

1.开展实践操作,丰富实践体验

在《人民币的认识》第1课时,我设计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操作环节。为此,我在课前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两个红包。其中一个红包里装着所有常见的人民币学具,另一个红包里装着能组成1元的所有人民币类型。第一个操作环节是学生独立认识第一个红包里的钱,并和同桌交流是如何辨认的。然后同桌合作对红包里的钱进行分类。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人民币,自然地将人民币进行分类。第二个操作环节是模拟购物,一根棒棒糖1元钱,你可以怎么拿,不用营业员找钱,探究元角关系的同时渗透实践运用。

此后,学生又自主探究了1角钱的拿法,得出结论:1角=10分。在此基础上,加上课件的动态演示,学生还进一步理解了元和分之间的关系。

以上两次操作的创设对于学生深入认识人民币,进一步构建元、角、分之间地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从中获得的不是机械的记忆,而是深刻的体验,有效的建构。经历操作的过程,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

2.创设主题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除此之外,整体设计后的主题学习并没有在课堂结束,反之,它将更丰富的学习体活动延伸到了课外,学生在“我的储蓄罐”“快乐shopping”“设计班级奖励币”这3 个层层深入的主题活动中,逐步加深对人民币(货币)的认识,建立良好的货币观。

⑴“我的储蓄罐”活动

“我的储蓄罐”是我发起的鼓励学生存储零花钱的活动,学期结束后可以到爸爸妈妈处将零钱换整。然后可以用自己储存下来的钱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例如,我一学期存了4张5元钱,那我就可以兑换1张20元;我一学期存了5张10元,那我就可以兑换1张50元;我一学期存了5张20元,那我就可以兑换1张100元。本次活动得到学生热情回应,学生参与度很高。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明白了要爱护人民币,也更能体会父母赚钱的不易。

⑵“快乐shopping”系列活动

“快乐shopping”是给学生量身打造的购物体验活动。结合期末的绿色游园活动,我组织了一场班级“跳蚤市场会”。首先,根据学生的意愿,我将学生分为买家和卖家两大组。卖家组分成3个小组,各自准备家中的闲置物品以备买卖。3个小组都精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海报,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买家关注。此外,有心的小卖家们还去超市实地调查,以便给自己的商品定好合适的价格。买家们也不闲着,他们睁大了眼睛左挑右选。有些同学还兴奋地跟摊主讨价还价,有些甚至为卖家提供了优惠满减方案,不亦乐乎。

活动结束后,学生分组撰写购物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和心情。利用微信平台,学生将这些日记进行分享传阅,许多同学都感叹,这样的活动真是太有意思了,过程让他们回味无穷。

⑶“班级奖励币共设计”活动

开展“班级奖励币共设计”的活动缘起于学生上完《人民币的秘密》以后油然而生的创造热情。学生了解了人民币和国外货币上的众多“秘密”后,就想自己设计一种充满个性独一无二的货币。那何不给他们一个机会设计班级奖励币呢?于是我在全班范围内征集班级币的设计样板,要求学生将面额与图案相结合,以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来。基于此,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首先,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两个问题:1.班级奖励币共设置几种面额?2.每种面额分别配以怎样的图案?并设计出相关方案。其次,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设计的方案,其他成员提出建议,最终选定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案。经过小组的交流讨论,最终大家决定班级奖励币设置四种面额,分别为:1角、5角、1元、10元;1角面额配以白鸽图案,5角面额配以燕子图案,1元面额配以大雁图案,10元面额配以雄鹰图案,图案也显示出了奖励币代表价格的层层递进。另外,学生还在奖励币上加上了班级名称、中队名称、班级人数等彰显班级个性的因素。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便于教师在班级内设立相应奖惩制度。

通过以上主题活动,学生不仅进一步获得人民币的实际应用经验,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改进评价,以评促学

(一)传统评价重“四个基本”

作为单元整体设计后的主题式学习,“人民币”这一主题的学习贯穿了后半个学期直至学期末。期间,我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校互评等传统模式开展评价,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落实和积累。

1.学生自评

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课内教学部分后,学生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单元“学习日记”。学生用图片、文字等整理单元的知识点和思想方法,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他们很喜欢这种自评的方式,并乐于上台与同学分享。

2.生生互评

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提问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如:“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他的付款金额正确吗?”“你们怎么看待刚才的错误?”“比较一下,这两位同学的方案各有什么优缺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在发挥评价作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另外,我还制定了小組内互评表格,让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在合作学习中的各项表现。

3.家校合评

学生设计了班级奖励币之后,我完善了奖惩制度,并设计了每周积分表。学生根据自评与同学互评的结果,转换成相应的正积分和负积分。其中,我还增加了一项父母评分的权限,给家长监督孩子的学习行为提供支持。家校合评,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意评价促“自省自悟”

除了传统评价,我还开展了一系列创意评价,不仅重视学习的结果,还重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自省”和“自悟”。

1.晒一晒

“人民币的秘密”这节课结束后,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补充完善了课上汇报时的ppt和小报。我利用班里的展板对每队的作品进行了展示,创设“晒一晒人民币的秘密”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学生获得了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Po一Po

学生储存了一学期的钱后,将得到的钱换整,并自己决定钱的用途。他们记录下整个过程。通过照片和日记,我们清楚地知道了每一笔钱的来源,他们是如何和爸爸妈妈换整钱的,去商店“挑选物品”“结账”“找钱”等过程也一一不落。还有的小朋友选择把自己的钱捐给远方有需要的小朋友。他们非常享受这个过程,也更体谅父母赚钱的辛苦,获得了成长。于是,我建议他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将自己的照片和日记po到朋友圈,与更多人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

3.赞一赞

展示作品的展板布置完毕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赞一赞”活动。学生拿上我发给他们的大拇指贴贴纸,选择自己支持的作品进行张贴,也可以在作品下面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另外,po在朋友圈的作品,学生也可以互相阅读,点赞留言,相互学习。

四、我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教师应该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用更加整体的眼光设计每一次学习,围绕主题发散学习内容,给予学生更多探究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发生。这就是基于单元整体设计下的主题式学习的初衷,我也会继续思考与前行。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2]人民教育编辑部编辑.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3]习爱勇.基于结构化视角的单元整体设计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2019,(9):35-39.

[4]王伟.基于单元整体教学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J].数学月刊小学版,2019,(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