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的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2020-09-14 11:58周君杰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3期
关键词:国学校本中学生

周君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发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国学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中,不仅是“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陶冶中学生情操、完善中学生品格、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一、研究背景

(一)文化背景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泉、精神底蕴和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的实施让人们更加关注国学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在中学阶段对学生实施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将国学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中,不仅是“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陶冶中学生情操、完善中学生品格、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二)时代要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今天依然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人民的理想、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同时又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时俱进。当今中学生必须学习、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时代的要求。

(三)现状分析

1.课程定位不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校本课程占总课程比例的15%,也就是每周4节课的时间。学校课程主要以国家规定的课程为主,校本课程是以辅助国家课程的角色存在,而学校对此却有两种极端看法。学校把国学校本课程看成是课程权利的完全下放,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开发校本课程,导致常规课程无法正常开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未得到保障。

2.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师被赋予了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性。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是考虑教师有哪方面的特长,愿意怎么开设国学校本课程,这就导致课堂的中心偏离了学生主体,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选择范围,不能主动从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取舍,而是被动接收。

3.注重课程的物质成果

现阶段,各地区各级学校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甚至有的学校把能否编写校本课程教材当作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否成功的检验标准。把过多的人力和时间耗费在编写校本课程教材上,过分强调形成物质成果,却不关注课程的实施和反馈。这不利于国学校本课程的长期发展,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4.师资不满足开发需要

目前教师普遍缺乏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一线教师长期处于被管理状态,是被领导的一方,从未参与过课程开发,对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敏锐度,缺乏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高度。教师对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到位,不深刻,认为这门课程不参与应试教育考试,反而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七到九年级的各册读本,明确各册读本中可以纳入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范围,开发学生喜欢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容,并明确这些内容与相关国学知识的关联点。

2.研究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人文素养目标。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能力提出要求。

3.研究國学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教师是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是实施者,应加强探索实践、体验学习。

4.研究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明确这是一个师生合作的长期持续动态变化和不断调整完善的生成过程,随着学情的变化,国学校本课程也应随之做出调整和变化。

三、研究措施和活动

1.文献研究。主要是在研究的起始阶段,通过文献研究了解现阶段初中语文教材的不足,目前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问卷调查研究。在研究的起始阶段,通过深入语文教学课堂,认真记录语文教学过程,了解学生对语文教材内知识的兴趣点,运用多种不同资料进行交叉验证,如问卷调查、面谈、征集意见等。在初步建模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进课堂等现场研究,了解学情,确定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四、预期研究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形成较为完整的、规范的国学校本课程体系,有适用于现阶段学生的国学读物。

2.形成有关“以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的国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的资料或案例分析。

3.在语文教材中细化国学内容,不但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有效地辅助了教师的语文教学。

(二)实践性成果

1.开展国学活动。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经典诵读等活动。

2.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如《中国古代的服饰调查报告》《我了解的中国茶文化》《白酒之都——宜宾》《宜宾的古镇文化研究》。

五、预期研究效益

(一)学生成长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学生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师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培养教师的钻研精神、创新意识、不断实践的精神,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研究的自觉性和能力。

(三)学校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凸显学校特色,丰富素质教育,完善教育教学软条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教育改革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课内语文教材与课外国学知识的有效结合,丰富语文教材的内涵,有力地补充国家课程。

(五)社会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才能开发并不神秘》,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

[2]邵东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固件基础教育研究,2009.

[3]乌婷婷,《浅议“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1

[4]程建忠,《关于“国学经典导读论”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

[5]崔允墎,《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6]曹茂昌,《对校本课程研究的反思》,《教育教学研究》,2009.

[7]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猜你喜欢
国学校本中学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