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前导语

2020-09-14 11:58杨朋玉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3期

杨朋玉

摘  要:课前导语犹如一首乐曲的引子,一部戏剧的序幕。精彩激趣的课前导语犹如磁石,深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也像节奏明快的鼓点,适时适度地敲击着学生纯洁美好的心灵;更像一把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智慧钥匙。下面,笔者将从课前导语要简明、课前导语要有趣味、课前导语也讲究语言艺术等方面出发,浅谈课前导语。

关键词:课前导语;简明;有趣味;讲究语言艺术

上课前,老师总要有几句导入新课的话,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弦抓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我们称课前引入的这段话叫课前导语。课前导语能激发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共鸣。故课前导语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堂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课前导语要简明。课前导语也可以说是一堂课的前奏曲,应该简明扼要,直入主题,并且新颖有趣,符合所教年龄段的学生,符合本堂课的内容。曾经听过一位老教师上公开课,他至少花了七八分钟的时间作导入。记得他上的是人教版《鲸》。他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大肥猪!”“大水牛!”“骆驼”……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老师说:“我们身边的牛的确是很大的动物。”说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以为他会马上把牛与鲸进行一个比较,立刻把学生从“牛”带到“鲸”的学习中。可这位老师没刹住车,继续说:“牛是吃草的,可它力气很大。鲁迅说过‘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还有关于牛的故事也有很多……我们身边的动物牛是很庞大的,其实还有一种比牛大很多很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学生的思维已经被老师带偏了。而另一个年轻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动物,它‘似鱼不是鱼,终生海里居,近看似喷泉,远看似岛屿。大家知道它是什么动物吗?”“鲸。”老师随即出示漂亮的板书“鲸”。学生的注意力瞬间被老师抓住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导入,课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从这些事例来看,课前导语的的精炼、简明有多重要了。

其次,课前导语要有趣味。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老师在导语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大脑就会积极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的老师在导入的时候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得精疲力尽,有的学生居然呼呼睡大觉,有的学生玩小东西,有的学生甚至和同桌讲话,声音超过了老师。这样一堂课,有什么效果呢?师生都会觉得时间难熬。一次应用文赛课,我校的林源老师就做得很好。大家都知道应用文是很干瘪无味的,也是最不好教学的。他的課前导语就充满了趣味。先播放一段视频:一只可爱的狗狗跑丢了,一个小女孩急匆匆地到处找,找遍了小区,小女孩急得伤心地哭了。视频停止,林老师问:“孩子们,你们愿意帮她找小狗狗吗?”孩子们可热心啦,齐声回答:“愿意!”“那你们有什么样的寻找方法呢?”孩子们犯难了,老师马上出示四个字:寻物启事。“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写‘寻物启事,一起帮小女孩找小狗狗。”林老师的课前导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弦,一瞬间,师生情融在了一起,这堂课林老师很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说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最后,课前导语也讲究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说:“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也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艺术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小学语文课前导入要目标明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因为之前已经预习了,就可以这样直奔中心导入:课题中的“十里长街”指什么地方?(北京的长安街)“送总理”是送哪位总理?(周恩来总理)周总理是什么时候逝世的?(1976年1月8日)为什么没有人组织,却又那么多的人来为总理送行?这个导入避免了对十里长街的介绍,而是抓住了离文章中心最近的点切入,直奔中心,利于学生理清脉络、活跃思维、发展兴趣。语言艺术是一种纽带,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几句充满语言艺术的导语,瞬间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不但不会排斥你这个老师,反而觉得和你一起学习是快乐的。有的老师的导语枯燥无味,或者平庸直叙,或者呆板生硬,这些都不是一堂好课的导语。

总之,导语是一节课的开端,是讲授新课的铺垫。恰当合理、引人入胜的导语不仅能迅速集中迅速的注意力,还能给予学生愉悦的心境,是一堂好课的前提。

参考文献:

[1]陈晓.浅谈语文之眼——课堂导入语[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458(12):143-143.

[2]王传良.浅谈中学语文课堂导语设计艺术[J].学语文,2017,000(00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