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内容和路径

2020-09-14 11:58陈雷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陈雷

摘  要: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是高职院校实施全员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形成各类各门课程协同育人格局,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从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内容和保障分析,实现课程思政课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教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是指依托非思政课程而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改进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2020年0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课程思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让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兼顾知识学习和道德培养两个方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高等职业院校,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思政教育科学融入专业教育和通識教育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全面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具体内容应包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教育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分裂分子亡我之心不死的情况下,加强对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后实践、日常活动,带领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注祖国的现实和发展,引导广大学子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对自己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切的思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把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之行。

(二)理想信念教育

牢牢抓住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学生“四个自信”,要求学生做到“两个维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融入课程内容,鼓励学生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成长。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的原则,把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加强先进文化教育及弘扬传承,引导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忠、勇、仁、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路径

(一)开展“课程思政”讨论,提高教师政治站位

以教学系部为单位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讨论,使教师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及原则等,领会“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思政”的道理,厚植“课程思政”的理念、立德树人的思想于脑海中。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教书育人意识。教学单位要充分运用入职培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手段,就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施加强互动交流,明确每一门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能够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载体,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引领融入到每一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三)探索教学育人模式,不断创新育人手段

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引人以道、启人以智。教学单位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带动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教学评价等教育教学过程,培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的通识课和专业课。

(四)推进全课程思政建设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将立德树人目标作为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的主要依据。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深度挖掘每一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各门课程达成目标中强化育人导向,在所有课程、各个教学阶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某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校教师形成团队、凝心聚力、协作完成。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形成协同合作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为课程思政建设团队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制度,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滕跃民,许宇飞,方恩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的系统化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7):1-5.

[2]刘存瑞.浅谈高职院校“停课不停学”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线上教学的体会[J].科技视界,2020(20):20-21.

[3]吉强,张波,樊巧芳.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7):175-177.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