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应用于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价值研究

2020-09-15 15:57卢向阳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7期
关键词:诊断

卢向阳

【摘 要】 目的:分析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诊断中应用CT或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10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例,患者分别应用CT、MRI进行检查诊断,对比阳性检出率。结果:手术病理证实I级病变患者16例,Ⅱ级35例,Ⅲ级28例,Ⅳ级21例;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2.00%,MRI诊断符合率为97.00%,MRI诊断符合率高于CT,且比较中P<0.05。结论:针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应用MRI的诊断价值高于CT,前者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检出率。

【关键词】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CT;MRI

【中图分类号】 R7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7-077-02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多数属于良性,然而该疾病的复发风险较高,且发病后对于患者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形成破坏,导致骨质重塑,具有一定癌变风险,所以做好早期的明确诊断意义重大[1]。现阶段对于此类患者的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技术,CT和MRI均是比较常用的诊断方法,本文将着重探究此两种检查方法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方法

1.1 线性资料 随机抽取2016年8月~2019年10月我院10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例,均经由手术病理得以证实。性别比,男∶女=56∶44;就诊时年龄27~79歲,均值(51.8±0.3)岁;病程5个月~9年,均值(3.2±0.5)年。症状:流鼻涕、嗅觉失灵、鼻塞、鼻出血、头痛等。

1.2 方法 患者分别应用CT、MRI进行检查诊断,(1)CT检查:应用CT扫描仪,参数:电流300mA,电压120kV,间距4.0mm,层厚2.0mm,矩阵512*512,准直器宽度64*0.625mm,视野为20*20cm,螺距为0.981mm。利用软组织算法进行重建,其中窗宽为400HU,窗位为40HU,利用骨算法进行重建,其中窗宽为2000HU,窗位为200HU,对于病变区域即骨质变化等进行重点扫描;(2)MRI检查:在冠状位即水平位实施扫描的过程中,T2WI的序列参数如下:TE/TR/NEX3000~3500ms/120~130ms/1,在T1WI的序列参数如下:TE/TR/NEX500~600ms/10~15ms/2。注射对比剂后行增强扫描,分别与冠状位、矢状位即水平位对增强T1WI序列图像进行对比。视野为20*20cm,矩阵为320*256,层厚为5.0mm,间距为0.5mm。

1.3 评估指标 参照Krouse鼻腔病变分级标准,I级:即存在鼻腔病变;Ⅱ级:即存在上颌窦内侧壁以及筛窦处病变;Ⅲ级:即存在上颌窦其他壁的病变情况,同时累及额窦和蝶窦等部位;Ⅳ级:即鼻窦外以及鼻结构均具有恶变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以SPSS17.0分析,标准差以(x±s)描述,行χ2检验,P<0.05为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病理证实I级病变患者16例,Ⅱ级35例,Ⅲ级28例,Ⅳ级21例;CT检查中提示I级病变患者13例,Ⅱ级31例,Ⅲ级22例,Ⅳ级16例,诊断符合率为82.00%(82/100);MRI诊断中提示I级病变患者16例,Ⅱ级33例,Ⅲ级28例,Ⅳ级20例,诊断符合率为97.00%(97/100),MRI诊断符合率高于CT,且比较中P<0.05。

3 讨论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好发于中鼻道,通过CT扫描检查能够观察到患者鼻窦内部存在密度比较均匀的一些软组织肿块,在发病初期病变的局限范围相对较小同时呈现为乳头状,大部分患者均属于单侧发病。在CT扫描下能够观察到患者肿瘤对于面颊和眼眶等邻近部位产生侵犯,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应高度重视,避免发生恶变情况。在软组织以及骨质等方面,应用CT诊断具有较高的对比度。有报道指出,对于肿瘤所累积的范围利用CT进行检查和判断,其诊断符合率约为90%左右。然而应用CT扫描检查无法鉴别患者的炎性黏膜增厚情况和分泌物潴留情况以及瘤体组织情况,所以在对患者肿瘤病变范围的预估以及扩大中诊断难度相对较高。局灶性骨质增生以及骨炎症,均是应用CT扫描对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诊断的比较显著特征。有临床研究报道[2]-[3],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疾病的起源,和局灶性骨质增生以及骨炎症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对于部分患者临床诊断中,可通过对其骨炎症以及局灶性骨质增生等对于肿瘤起源位置的判断,从而实现病变预测。

在MRI诊断中,通过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进行扫描检查,能够观察到患者肿瘤的具体部位生长方向和流体的大小等情况,并且针对应用CT扫描无法判断和鉴别的瘤体组织以及分泌物潴留情况,甚至是黏膜增厚情况等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区分。除此以外,通过应用MRI诊断还可有效判别瘤体大小情况。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肿瘤侵及范围进行判断,应用MRI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7.00%,显著高于CT检查的82.00%。然而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应用MRI诊断中,在患者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过程中可能存在脑回征情况。特别是肿瘤所处部位比较规则,通常会呈现出相间条纹为特征的主体,由初始位置处开始通过辐射状不断朝末端分布,那么肿瘤病灶的初始位置呈现为辐射中心,而末端其分布特征为典型的脑回征。若肿瘤区域相对狭窄同时并不规则,亦或是具有巨大囊性以及合并癌变等情况,通过辐射征对于患者肿瘤病灶部位预测,其难度相对较高。然而,总体来看,应用MRI诊断能够更好地明确患者鼻腔积液以及肿瘤的具体分界状况,所以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诊断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CT和MRI而两者进行联合应用,从而进一步明确患者肿瘤病灶大小骨质变化情况以及发病部位等。

综上所述,针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应用MRI的诊断价值高于CT,前者更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检出率。

参考文献

[1] 白改云.CT检查与MRI检查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6):2003-2006.

[2] 王慧敏,李静波,王俊杰, 等.CT与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9,25(2):117-119.

[3] 谭均峰,钟景云.CT与MRI在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作用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9):1139-1140.

猜你喜欢
诊断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