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HBV感染患者核苷类药物治疗后相应突变位点检测及效果分析

2020-09-15 15:57张永荣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效果分析

张永荣

【摘 要】 目的:探析慢性HBV感染患者核苷类药物治疗后相应突变位点检测方法及效果情况。方法:选取慢性HBV患者207例,实施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其血清HBV多聚酶区,并直接测序PCR产物。结果:8例经ETV治疗患者,共发生突变类型2种,最为常见的为rtT184A/G/I/S;66例经ADV治疗患者,共发生突变类型3种,最为常见的为rtA181V/T/S;5例LdT治疗患者,共发生突变类型2种,最为常见的为rt M204I;128例LAM治疗患者中,共发生突变类型4种,最为常见的为rtV207I/L/G。结论:多样化为核苷类四五耐药株的氨基酸突变特点,根据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待抗病毒失败后对药物给予及时更换。

【关键词】 核苷类似物;慢性HBV感染;相应突变位点;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7-221-01  本研究以我院接收的慢性HBV感染患者207例为研究对象,探究核苷类药物治疗后相应突变位点检测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2019年9月收治患者207例,男162例,女45例;(19-81)岁,平均(48.6±3.5)岁。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均已确诊。检测前,分别实施LdT、ADV、ETV和LAM等核苷类药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前一晚禁食,翌日取适量静脉血为标本。

1.2 基因测序方法

1.2.1 定量PCR扩增 真空下取3ml血液为标本,离心取50μl血清,加入浓缩提取液50μl,震荡混匀后,在4℃的环境下静置五分钟,每分钟15000r,在4℃环境下离心十分钟,吸弃上清,加入裂解缓冲液40μl,剧烈震荡无沉淀后,予短暂离心,在100℃高温下加热十分钟,15000rpm,在4℃环境下离心五分钟,取4μl上清置于25μl反应体系中。94℃五分钟,94℃7秒、60℃50秒、40个循环,37℃恒温保存。

1.2.2 酶解PCR产物 取3μl PCR酶解产物,加入SPA混合物2μl,并将其混合均匀。在37℃下放置1小时,在80℃下防止15分钟,最后在4℃下保存。

1.2.3 PCR反应预测 取3μl PCR酶解產物,测序产物2μl与测序试剂1μl实施PCR扩增,96℃1分钟,96℃10秒、50℃5秒、60℃4分钟、循环25次,在4℃恒温状态下保存。

1.2.4 产物纯化的测序 (1)将醋酸钠-乙醇混合物16μl置于离心管0.2ml内,剧烈振荡,避光静置15分钟,按照每分钟12000r速度离心,在4℃环境下离心半小时,将上层液体吸弃。(2)将70%预冷乙醇70μl置于离心管0.2ml内,剧烈震荡,按照每分钟12000r速度离心,在4℃环境下离心15分钟,把上层液体吸弃。(3)将70%乙醇70μl置于离心管0.2ml内,温和颠倒数次混匀,按照每分钟12000r速度离心,在4℃环境下离心5分钟,把上层液体吸弃。(4)在室温下待酒精挥发干净后,将Hi-Di Formamide溶解DNA 10μl加入。(5)在PCR以上变性:在94℃环境下4分钟,在4℃环境下4分钟。上机进行电泳检测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工具,对研究中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数据以百分比形式表示。

2 结果

2.1 经ETV治疗的相应突变位点 经ETV治疗的患者中,共发生突变类型2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rtT184A/G/I/S(n=5,构成比=62.50%),其次为RtS202G/I(n=3,构成比=37.50),均为单独突变。

2.2 经ADV治疗的相应突变位点 经ADV治疗的患者中,共发生突变类型3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rtA181V/T/S(n=8,构成比=12.12%),其次为rtV214A(n=10,构成比=15.15%),然后为rtN236T(n=48,构成比=72.73%)。

2.3 经LAM治疗的相应突变位点 经LAM治疗的患者中,共发生突变类型4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rtV207I/L/G(n=61,构成比=47.66%)。在联合突变中,rtLI80M+M204V(n=34,构成比=26.56%)的突变率显著高于rtLI80M+M204I(n=21,构成比=16.41%)、rtM204I(n=12,构成比=9.38%)。

2.4 经LdT治疗的相应突变位点 经LdT治疗的患者中,共发生突变类型2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rt M204I(n=3,构成比=60.00),其次为rtLI80M+M204I(n=2,构成比=40.00%)。

3 讨论

核苷类药物是目前临床治疗慢性HBV感染的常用药,能对病毒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用药时间过长易致NA耐药。本研究,在拉米夫定中,M204V/I是主要耐药突变,能使病毒对拉米夫定的敏感性有效降低,其余则表示为代偿变异,在一定程度上能使M204V/I变异病毒的复制能力恢复;N236T为阿德福韦主要耐药突变;T184A/G/I/S为恩替卡韦的主要耐药突变,M204I为替比夫定的主要耐药突变。阿德福韦突变属于二次打击模式,其突变的构建在拉米夫定耐药变异的基础上。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均为L-构型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相比拉米夫定其耐药率相对偏低[1]。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的耐药位点相似,为逆转录酶 C 区的 rt M204I。所以,LAM耐药者会出现对LdT的高度交叉耐药,在换药时,尽量不实施L-构型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建议选用无环核苷酸类药物[2]。

总之,多样化为核苷类四五耐药株的氨基酸突变特点,根据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待抗病毒失败后对药物给予及时更换。

参考文献

[1] 颜悦蓉,冯继红.替诺福韦酯治疗核苷酸类药物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11):2182-2185.

[2] 曹辉,张玮. 核苷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影响HBeAg血清转换的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3):372-376.

猜你喜欢
效果分析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效果分析
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痰热清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效果
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障碍的诊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