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能敝而不成”校释

2020-09-21 10:06汪韶军
关键词:帛书老子

汪韶军

(海南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 海口 570228)

河上公本、王弼本是古今最为通行的两个《老子》版本,其十五章末尾有:“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此语在古今造成了理解上的巨大障碍,甚至给人感觉几不成话。南宋林希逸读为“是以能敝而不新,成”(1)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页。,支离破碎。简帛《老子》出土后,又新增了一些争议点,如衍文问题。按理说,出土文献为诸多疑难的解决创设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但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就本句而言,原先存在的异文问题、释义问题,依然是老大难问题。譬如,帛乙作“是以能敝而不成”,黄钊先生称其“不通”(2)黄钊:《帛书老子校注析》,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第78页。,这一判断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徐志钧先生则将“不成”释为“丕成”(大成)(3)徐志钧:《老子帛书校注》,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207页。,误甚。

本句其义难晓,但不是不可晓。笔者在此综合《老子》的几个主要版本(地上地下的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两本、北大汉简本、傅奕本、王弼本、河上公本、想尔注本,文本对勘时用简称),先对文本进行逐字比对以确定文本,再对古今的注疏、诠释进行学术梳理和识断,以期对与本句相关的诸问题有一彻底解决。

一、 衍文问题

《老子》十五章也现身于郭店楚简本,不过其内容至“保此道者不欲尚盈”戛然而止,后面紧跟的是六十四章。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十五章究竟有无“夫唯不盈……”句?为直观起见,笔者将几个主要版本中的此节文字逐字纵向对齐,排列如下(简帛《老子》直接按整理者释文呈现,“文子”“淮南”条分别代表《文子》《淮南子》所引,末行为笔者校订结果)(4)简帛《老子》据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马王堆汉墓帛书》(一),文物出版社,1980年;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另为避免繁琐,凡从《论语》《孟子》《左传》《文子》《淮南子》《史记》《汉书》等先秦两汉经典性古籍中引出的材料,文中只注明所出篇目。:

帛甲: 葆此道 不欲 盈夫唯不欲□□以能□□□ 成

汉简: 抱此道者不欲 盈夫唯不 盈是以能敝 不 成

傅本: 保此道者不欲 盈夫惟不 盈是以能敝而不 成

王本: 保此道者不欲 盈夫唯不 盈 故能蔽 不新成

河本: 保此道者不欲 盈夫唯不 盈 故能蔽 不新成

文子: 服此道者不欲 盈夫唯不 盈是以能弊 不新成

淮南: 服此道者不欲 盈夫唯不 盈 故能弊而不新成

订文: 保此道者不欲 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 成

如上所示,楚简本独无“夫唯不盈……”句。由于楚简本是目前已知最早的《老子》,很多学者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它代表着《老子》的原始面目,因而认为《老子》本来就没有“夫唯不盈……”句。比如,丁原植先生就说:“简文不太可能是脱漏。那么,简文与后三种文本(指帛甲、帛乙、王弼本——笔者注)的差异,就有可能显示出《老子》哲学观念的推衍与发挥的情况。”(5)丁原植:《郭店竹简〈老子〉释析与研究》,增修版,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9年,第67页。彭浩先生亦云:“从文义看,帛甲本的这两句话是承上文,对上文的阐释,疑为后加入的文字。”(6)彭浩:《郭店楚简〈老子〉校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页。郭沂、廖名春、聂中庆、丁四新、彭裕商诸先生也怀疑此句本是对“保此道者不欲盈”的注释或发挥,后混入正文。

如果“夫唯不盈……”句果真本来就没有,那么围绕本句的异文问题和释义问题也就烟消云散,这倒省去了很多争议。刘信芳先生就曾抱怨:“此等添加之句,词意晦涩,内容空洞。害得后世注家为求其解,殚精竭虑,争论不已。”(7)刘信芳:《荆门郭店竹简老子解诂》,艺文印书馆,1999年,第14页。不过笔者以为,“夫唯不盈……”句虽是对上文“保此道者不欲盈”的进一步申说,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认定它就是注语。楚简本是孤证,我们无法排除《老子》祖本即有此句的可能性,也无法排除楚简本抄手漏抄的可能性。楚简本乃摘抄本,且本章上文大谈“古之善为士者……”,如果最后仅仅缀以一句“保此道者不欲尚盈”,不免给人以突兀、草草结束之感,故谨慎起见,我们不可轻言“夫唯不盈……”句是衍文。

二、 异文问题

既然我们不认为“夫唯不盈……”句是衍文,紧接着的问题便是确定其文本。

对于前半句,笔者将其校订为“夫唯不欲盈……”,即比多数版本多出一“欲”字。这样做的理据在于:帛甲有此字,唐代遂州龙兴观碑本亦作“夫唯不欲盈”(8)无名氏:《道德真经次解》,见《道藏》,第12册,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614页。此书据遂州龙兴观碑本,此碑本赖此书得以保存至今。序中称:“先者经过遂州,见龙兴观石碑上镌《道》《德》二经,细而览之,与今本又别。”笔者比对后发现,此碑本与想尔注本同属敦煌五千文本一系,而无名氏所谓的“今本”乃唐玄宗开元御注本。,所以有一定的版本依据,而且这样做可以与上文“……不欲盈”更好地形成顶真效果。(9)独楚简本作“……不欲尚盈”,此亦通,“尚”意同“不尚贤”之“尚”。不过“……不欲盈”语意已足,“尚”字可无。另外,帛乙独无“夫唯不欲盈”,这不妨碍文义,但从其他版本都有以及《老子》常有的顶真手法来判断,此处当属漏抄。“不欲盈”,意为不求满盈。此意至为显豁,但也有理解错的,比如朱维焕先生说:“‘不欲盈’,即不欲满足而自止,盖修道之功夫,乃永无止境之发展过程。”(10)朱维焕:《老子道德经阐释》,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第51页。朱先生把经文理解成敦促世人勤行不懈地做修道工夫,这只是他单方面不适宜的联想。北宋陈碧虚已开此端,他就误解为保此道者不满足于“小成”。(11)陈碧虚:《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见《道藏》,第13册,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671页。

至此我们可以说,在“是以……”之后,剩下部分除了想尔注本作“能敝复成”以外,它本可抽象为“能敝[而]不[新]成”([ ]内文字在各版本中时有时无),展开后便有了“能敝不成”“能敝而不成”“能敝不新成”“能敝而不新成”之异。其中,“而”字有无,非关文义;“新”是补足语,它的有无本来也不会给文义带来实质性歧变。这样一来,“能敝复成”与“能敝[而]不[新]成”二系的根本差别就在于:成还是不成?也就是说,老子在此对“成”究竟持肯定态度还是否定态度?以下我们对古今几种不同观点做出梳理和识断。

1. “能敝复成”

据笔者查证,东汉想尔注本、唐景龙碑本、遂州龙兴观碑本、李荣本以及北宋司马光本俱作“能弊复成”。清钱大昕就认为景龙碑本“能弊复成”远胜它本。马叙伦先生亦属此系,他说:“参校各本,并依下文曰‘敝则新’,是此文当作‘故能敝而复新成’。‘而’‘不’篆文形近误衍,或‘不’‘复’声近而伪。”(14)马叙伦:《老子校诂》,中华书局,1974年,第195页。此说的要害在于,用“而”或“复”来排除作“不”的可能性。劳健、朱谦之两位先生也认为“能敝复成”更合于老子思想。

1973年马王堆帛书本面世,表明此处很可能作“能敝而不成”,但卢育三、张松如、王垶、刘坤生几位先生仍然坚持取“能敝复成”,比如卢先生从义理角度做了论证:“按照老子由否定而肯定的逻辑,‘夫唯不盈’,接下来只能是‘弊而复成’,或‘蔽而新成’,而不可能是‘敝而不成’,或‘蔽不新成’。”(15)卢育三:《老子释义》,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90页。这里是认为,老子思想有一种由否定而肯定的逻辑,比如本章上文说浊而能清;再如,既然“敝则新”,那么“敝”也能通向“成”。笔者推测,正是有人基于这一认识,误以为经文不该作“不成”,遂将其妄改为音近之“复成”。

2. “能敝而新成”

我们可以看到,“能蔽而新成”与“能敝复成”二说本质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肯定“成”,它们的论据也雷同。不过古今无一版本作“能蔽而新成”,故此说首当排除。

3. “能敝不新成”

由于古今最通行的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能蔽不新成”,故多数人不得不照此理解。尽管佶屈聱牙、艰涩难懂,但可喜的是,也有人做出过比较精到的阐释,兹拈数例:

夫唯不盈满之人,能守蔽不为新成。蔽者匿光荣,新成者贵功名。(河上公)(18)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第59页。

敝而缺者不盈也,新而成者盈也。保守此道之人不欲其盈,故能敝缺不为新成。(吴澄)(19)吴澄:《道德真经吴澄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0页。

惟不盈,故与物相反。人皆趍新趍成,而我甘其敝,不急于新成。(何心山)(20)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卷三引,见《道藏》,第13册,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第557页。

盖盈不可久,道所恶也。敝缺者,至人之所取;新成者,世士之所贵。惟不欲盈,故能守其敝缺而不愿为新成也。(薛蕙)(21)薛蕙:《老子集解》,卷上,明嘉靖间刊本。

保此道者,当执之以虚,不欲其满。惟其不满,固能守道家之敝缺,而不为世俗之新成也。盖敝者,道之所贵;而成者,道之所忌也。(田艺蘅)(22)田艺蘅:《老子指玄》,见熊铁基、陈红星主编:《老子集成》,第六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346页。

常能安于不足,是能敝也。……能敝者,是无意于新成也。(杨增新)(23)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二,民国十五年刊本。

“能蔽”之“能”义与“宁”同,言宁损弊而不欲清新廉成也。(刘师培)(24)刘师培:《老子斠补》,民国廿五年宁武南氏校印,第7页。

如上,河上公注把“蔽”认作本字并释为藏匿,并不可取;然其“能守蔽不为新成”的解释框架是正确的。还有个别人曾引《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以证,如清代倪元坦曰:“大成若缺,故能安于敝而不新成。”(25)倪元坦:《老子参注》,卷二,清嘉庆二十五年畲香书屋刊本。以上诸论表明,此处老子对“成”持否定态度,故经文不可能是“能敝复成”或“能敝而新成”。

4. “能敝而不成”

出土文献为文本的甄定带来了转机。我们可以看到,帛书本实际已经提示我们,此处文本很可能就是“是以能敝而不成”。历史上流传的诸本,以项羽妾冢本为底本的傅奕本与之吻合。今又得北大汉简本为证(只是少一虚词“而”)。故参核诸本,当依帛乙、傅奕本作“是以能敝而不成”。据笔者所见,许抗生、徐梵澄、高明、高定彝、陈锡勇、辛战军、兰喜并、彭裕商、崔珍晳、董平、刘小龙、李水海诸先生亦取“能敝而不成”。

“新”是衍文。有论者猜测,“不成”衍为“不新成”可能是汉以后的复古思想所致。笔者以为这种可能性很小,“新”字必为某加工者受二十二章“敝则新”影响,以彼例此,而在此处妄增。《文子》《淮南子》、河上公本、王弼本都有此字,表明两千多年前即已增入。然而“新”字的增入,成了导致本句读来别扭、句义难晓的主要原因。帛书本面世后,仍有学者未将“新”字去除,如张舜徽、杨丙安、吴怡、张松辉、郑伯森等先生,这就有可能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就连校勘过程中已将“新”字剔除出去的学者,在解释句义时仍不自觉地受其误导。比如,许抗生先生虽然正确地将文本校订为“是以能敝而不成”,却又解释成:“虽有败敝,但决不会穷尽,用不着造成新的东西来补充。”(26)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86-87页。再如,张松如先生取“能敝复成”,却释为“能够陈旧了再更新”(27)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第104页。。应该说,这类围着“新”字打转的解释偏离文义很远。

高明先生有精要的释义:“守此道不欲盈,正因为不欲盈,故而宁敝坏而不图成。如《文子·上仁篇》所云‘自亏缺不敢全也’。”(28)高明:《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第298页。笔者以为,我们理解“能敝而不成”时,切不可受“敝则新”影响,而应结合“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参究。大成若缺,故“成”即全,而“能敝而不成”之“敝”也就是缺。“能敝而不成”意为,能安于缺而不奢求全。

三、 “能敝而不成”是一种人生智慧

大抵世人喜“成”而厌“敝”,能“成”而不能“敝”。老子则反其道而行之,“能敝而不成”。刘师培、高明、陈锡勇、董平几位先生将“能”读为“宁”,虽可直揭文义,但“能”“宁”一声之转的说法缺乏依据。另有明代王道读作“耐”(忍耐),陆西星、大田晴轩从之,这么处理也能疏通文义(徐梵澄先生释为耐久,则不可)。“能”“耐”古通,如《汉书·晁错传》“其性能寒”,“能寒”即耐寒。笔者以为,这种读法也有一定道理,但“能”读如字即可。

严格地说,“能”在此处非指个体具备某种能力,而是指个体在价值取向上愿意做出某种抉择。盖愿即能,不愿则不能。比如修道进德,它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的问题,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又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倘若有人以道德境界太高远为由,宣称自己达不到而放弃,便是画地为牢,自暴自弃。“力不足”是一个人想提升而能力不够,“画”是一个人能提升而不愿意提升。比如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这是能不能还是愿不愿的问题?背负泰山飞越北海,又是什么问题?《孟子·梁惠王上》说得很清楚:“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明于此,便可知“能敝而不成”是个体的主动选择。那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其一,“成”者敝之招也,故宁“敝”不“成”。追求“成”反而会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敝,故宁愿安于现有的“敝”。盖十全十美只是美丽的谎言或陷阱,即便得之,亦将“亢龙有悔”;相对地,有所缺之成,其用才会不穷。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理解《老子》的一把钥匙。“反”意为向对立面转化,既然世界是向着对立面敞开的,那么由此可以反推出:为了不走向败亡,就应持守柔弱,防止达到发展的顶点。三十章“物壮则老”,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二十九章“去甚、去奢、去泰”,表达的都是这一哲理。清末民初杨增新先生就指出:“惟不盈,故能敝。所谓敝者,非败坏之谓也,祇是有余不敢尽之意。能安常处顺故不新,不求全责备故不成。”(29)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二,民国十五年刊本。当代也有人指出:“‘故能敝、不新成’之主旨是戒盈避损。为了避损,所以要戒盈;为了戒盈,所以要能够守敝。”(30)郑伯森:《老子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49页。撇开“新”字不论,二人对此处文义的把握是准确的。

太盛难守;只知进不知退者,必定会给自己招来祸害。此一道理,其实是中国古代先哲的共识。《左传·哀公十一年》之“盈必毁,天之道也”,《伪古文尚书》之“满招损”,还有《周易》六十四卦终以未济卦而非既济卦,都是要警示我们盛极必衰。

其二,“敝”实乃“大成”,故当守之。保住现有的若缺之大成,是“能敝而不成”的意义所在。张松辉先生取“故能蔽不新成”,他的理解是:“正因为不求圆满,所以能够安于有缺陷的旧状态而不创造新的事物”,并进一步把“有缺陷的旧状态”具象化为结绳记事、无知无识的原始生活。(31)张松辉:《老子译注与解析》,岳麓书社,2013年,第54页。这样理解可谓错上加错,因为按“大成若缺”的逻辑,“敝”非真敝,反而是“大成”;老子只是相对于世人所执着追求的“成”而假说为“敝”。我们应该注意,老子与世人的价值观恰好相反,世人追求的“成”,在老子看来却是敝;世人厌弃的“敝”,恰恰是老子认定的成。

其三,“能敝而不成”可以有效地缓解人际冲突与社会矛盾。我们知道,老子思想首先是对社会治理者的建言,而在社会公共事务中,没有什么是比私欲更加危险的了。《老子》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实在想晓谕人君不要为了一己贪欲而去挤压民众的生存空间,只有建立在共享基础上的政权才是稳固的;减少一分私欲,人世间便可消除一分浩劫。但历史上那么多人君,有几个能听进这种告诫呢?《史记·李斯列传》载胡亥语:“彼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此所以贵于有天下也。”秦二世把天下当成他一个人的天下而任意支使,秦朝很快沦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也就不足为怪了。

推开来讲,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人注定要在与他者的并立中,恰当地为自我定位,并建立共存的行为规范。易言之,身处社会中,每一个体都需要处理好人我关系或群己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各种欲望引发的争端导致了社会乱象与人我关系的紧张,而一个人若能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能敝而不成”即其体现),便能不争。不争可以减少乃至防止人际纠葛,因而是维系社会整体和谐的有效机制。老子多番强调“不争之德”,如《老子》八章“夫唯不争,故无尤”,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们通常把老子提出的少私寡欲、知足知止、处下不争等主张理解成个人的道德修为,这种理解是比较狭隘的。老子其实是从君民关系乃至一般意义上的群己关系出发,强调不去挤压他者的生存空间,从而让天下得以和谐与安宁,这样自我当然也能更好地在世。

还有一种错误倾向。很多人错会《老子》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误以为老子意图通过无私来成私,通过不争来争。英国汉学家葛瑞汉先生(A. C. Graham)说:“达到目的的途径恰恰是停止对它的有目的的追求。”(32)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张海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69页。即是说,老子也在汲汲追求世俗目标,只不过他用的方法迥异于世人耳。唐君毅先生说得更直白:“老子之所言之道之异于世人,即非必其‘目标之道’之不同,而可说唯是‘所以达同一目标’之‘方法上之道’不同而已。”(33)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78年,第304页。此论假如成立,那么老子会主张通过“敝”来达到“成”。但“能敝而不成”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老子选择的只是“敝”,而选择它的原因并不是要借助它来攫取“成”。从《老子》三次出现“去彼取此”,亦可见其去取之毅然决然。老子对“道常无名”“功遂身退”“功成而弗居”的再三强调,也证明他彻底地放弃不争。“退”字值得玩味,因为它是效法天之道而来,所以是不变的操守,而不是有时为之,装装样子。老子的追求与世俗所求截然不同,这应该是非常明显的,只因他使用的字眼一样,所以容易被误解。

综上,《老子》十五章末尾的命题当依帛乙本、傅奕本校订为“能敝而不成”。古今影响最大的河上公本、王弼本作“能蔽不新成”,因其误衍“新”字、错删“而”字,又把“蔽”错当成本字解释,导致此句拗口且难懂。“能敝而不成”即抱残守缺(非贬义)、知足知止,这正是“不欲盈”的实践工夫。而“不欲盈”的原因有三:一是盈不可久;二是真正的盈是若沖之虚,真正的成是若缺之敝;三是消弭争端,维持和谐共处的关系格局。“能敝而不成”是一种人生智慧,有人却批评其“思想保守,不求上进”,比如尹振环先生做过如是评价:善为道者“总是那样不过分、不过度、不超前(‘不欲盈’),又总是那样保守,那样不急于求成(‘能敝而不成’)。这真有点像超级保守主义。”(34)尹振环:《帛书老子再疏义》,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74页。其实,“能敝而不成”非关守旧或创新,所谓的“超级保守主义”之评,实乃无的放矢。

猜你喜欢
帛书老子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漫画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
马王堆帛书的书体形态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缪和》《昭力》与孔子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