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思考

2020-09-22 08:43方力任晓刚
科技智囊 2020年1期
关键词:区域科技发展

方力 任晓刚

摘  要: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出整体水平较高、创新项目提质增效以及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的重要图景,但也存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动力活力不充分以及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等深层次问题。本文认为,应当通过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对接联动机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水平;营造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环境,扩大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范围;推动区域科技优势企业产业互动,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能力,并以此作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推进的重要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与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是深化全面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具有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创新氛围活跃、创新能力强、创新影响广等特征,既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要求,也是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的稳定器。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尤其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发展迅速,这不仅进一步优化了区域科技创新市场准入环境,扩大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了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而且有利于发展我国技术贸易和技术投资,促进技术进口来源多元化,扩大技术出口规模,提高技术对外投资水平。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通过加快推进区域跨境研发的便利化,促进区域研发要素通关的便利化,推动区域创新资本跨境流动的便利化,可以加快提升自贸试验区企业创新能级,进一步扩大各个区域的科技创新的开放程度,特别是利用自贸试验区保税研发政策推动区域企业保税研发。比如,四川2017年自贸试验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3297.81亿元,占总进出口额比例为71.6%,同比增长达58.3%;2018年自贸试验区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为4298.68亿元,占总进出口额比例为72.3%,同比增长达30.4%。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还确立起了以财政金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更加注重区域科技创新实际效果,推动了区域科技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提高了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服务效率、创新效果。

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基本图景

改革促进创新,创新倒逼改革。经过快速发展,整体来看,我国多层次、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日渐形成,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例如,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我国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为66.49、67.57、69.63,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较高。其中,位于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前五名的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和江苏,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基本上都在75以上,这说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较高。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项目表现出提质增效的状态。具体体现在: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活动投入稳步增加、科技活动产出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广度和深度稳步拓展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这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影响环境质量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大幅提高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从科技创新环境维度来看,科技企业孵化器从2016年的1748个增长到2018年的3255个,年均增长率达36.7%。从科技活动投入维度来看,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从2016年的13015.6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5676.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75%;财政科技支出从2016年的6454.50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760.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6%。从科技活动产出维度来看,专利申请数量从2016年的236.20万件增长到2018年的346.50万件,年均增长率达21.15%。从高新技术产业化维度来看,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30504.46億元增长到2018年的36102.1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8.80%。从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度来看,软件、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6429.93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4126.2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29%。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显示,一方面,我国通过促进知识创造、增加知识获取渠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环境、提高创新绩效等多项措施和手段,切实促进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从区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来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稳定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中,创新能力效用平均值为27.75,创新能力效用值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另一方面,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也都表现为稳步上升的态势。

二、我国区域科技创新面临的深层问题

(一)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存在不平衡的深层问题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及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如我国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存在明显的地理区位差异,我国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指数增长速度也存在明显的地理区位差异。二是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分级指标角度分析,各地区的指数差距也较大。例如,从全国范围来看,东西部地区的差距在缩小,但南北地区的差距在拉大,即重庆、陕西、四川、贵州等西部地区追赶势头迅猛,创新步伐在不断加快,东西地区的差距在缩小;而南方地区创新能力提升步伐快于北方地区。三是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及提升速度差异较大。各地区创新能力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不仅表现在区域创新综合效用值方面,还表现在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分指标效能值方面。

(二)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和动力不充分、不平衡

表1显示了2019年发布的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实力、效率和潜力三层次排行榜,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效率和潜力差距较大。总体而言,在科技创新实力和效率水平方面,东部地区较高;在科技创新潜力方面,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但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效率比较低。科技创实力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地区分别是: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科技创新效率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科技创新潜力方面,排名第二到第五位的地区分别是:宁夏、青海、江西、重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和动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区域科技市场发展滞后,科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内部改革尚不到位,这导致科技创新产业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服务功能不完善;另一方面,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有待加强,原始创新效率较低,这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

(三)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水平较低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水平较低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间科技创新协调发展问题制约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提升。虽然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个科技创新集聚地区,但是由于科技创新产业的集群效应和科创机构的附着惯性,新兴地区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无疑会受到挤压和阻碍;再加上科创中心具有同样的政策选择自由度,在科创产业发展中均会努力扩大市场份额,追求规模化,尤其是科技创新经验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导致科创中心之间的科创产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同质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区域内部科技创新协调发展问题制约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提升,区域内部科技创新相关政策协调匹配问题是影响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区域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发展问题。只有实现金融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全融合,才有可能发挥金融支撑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

三、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推进的重要策略

推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更是要在科技创新对接联动体制机制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环境营造、区域科技优势企业产业互动等多方面给予持续关注和支持,以点带面,汇聚科技创新要素,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增强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动力,凸显区域产业集群效应。

(一)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对接联动机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协同水平

首先,搭建高效对接机制。科技创新中心与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起高效对接机制,有效推动创新中心的快速发展,这是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对接联动机制的首要环节。可成立由各级政府部门主导的区域科技创新合作领导工作组,进一步明确合作对接机制和领导工作组职责,为后续合作对接机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同时,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与科技创新中心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并整合产业招商资源,集合区域内园区,成立招商联盟,实行“走出去一块招,引进来一起谈”的策略,增强落地承载能力,推动协同联动。

其次,共建区域科技创新走廊机制。这是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对接联动机制的核心环节。可通过组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投资基金,推动先进园区与新兴园区合作共建“科创园区”,牵头成立重点产业联盟。建立区域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构建区域科技资源数据目录体系,推动区域科技创新数据共建共治。

最后,建设区域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机制。这是搭建区域科技创新对接联动机制的关键环节。可通过市场化方式,共同制定区域科技创新人才互认标准,实现对高层次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评定及荣誉互认;通过共建共享人才新高地行动方案,推动高端人才跨区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共享,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向创新集合集聚,并在多个创新节点合理流动,提升科技创新的开放度和活跃度。

(二)营造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环境,扩大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范围

多元、开放和包容的科技创新环境,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在于改进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建立公平竞争和保护产权的市场体系、培育开放合作、多元融合的科技创新氛围,有赖于公共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政府简化行政手续、降低商务成本等方面的措施。

一是,以国家级新区、经开区、省级高新区、高校院所等为主要依托。区域科创合作要以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为导向,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建设区域多个创新功能区和创新节点,实现区域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

二是,推动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都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生态。通过共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英才信息共享平台、科技创新超市、区域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孵化载体业界共商共享共治理事会,从而加快人才、基金、孵化载体等要素有效集聚,促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引领中心建设,助力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

三是,系统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方面,依托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通过设立区域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集聚平台资源,建设国家级科技园、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推动一批“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创新先锋示范区”“国家创新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基地快速落地。另一方面,以“一区多园”模式合作共建区域科学城。通过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地、创建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打造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以及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國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方式,加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全链条体系,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全面发展。

四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评价环境。评价科技创新不仅要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类别、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按照分类、分层原则进行差异化评价,还需要支持科研机构、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和第三方开展多元评价,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尤其是培育以科技人才为支撑的众创体系,依托职业教育培育高技能人才、依托技术联盟引进行业战略科技人才。

(三)推动区域科技优势企业产业互动,增强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能力

一是,加大区域内科技创新优势企业培育力度。创新型企业作为创新的引领者,不但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标志,更是其成长的引擎。持续加大创新科技投入,成立科技支行,设立区域协同投资基金、天使引导基金、知识产权质押保证金,推动成立多家融资担保公司,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设立科技创新超市,发展新兴金融科技创新业态,实现金融有步骤、有阶段地支持科技创新研发链、产品链和市场链,为科技创新企业和创业者提供最初的资金支持,还提供各类增值服务,以提高初创企业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全面统筹、对接域内外创新资源,为区域内企业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支撑。同时,要积极探索区域内企业证照“一网通办”试点,提升交互投资的便捷性。

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服务科技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以产业政策为导向,围绕科技企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推动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引导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的集聚;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信息基础设施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形成多个新型产业园区。通过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载体共建新经济合作示范区,共建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制定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共用;同时,联合发布区域场景机会清单,探索培育数字经济;推动发挥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新经济产业优势,联手打造新型基础设施产业集群。

三是,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作用,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国际化的开放式创新是形成科技创新的重要特征。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平台的重要功能,积极争取内陆或沿海自由贸易港试点,率先开展自由贸易港政策承接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扩大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领域开放,突破要素自由通关、国际科技合作、国际产业合作等全方位改革,通过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探索扩大知识产权跨境交易等方式,完善知识产权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科技开放创新试验区和实验基地。

(作者: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猜你喜欢
区域科技发展
分割区域
擦桌子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