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2020-09-22 08:43郭海威邓舒丹
科技智囊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挑战新机遇科技创新

郭海威 邓舒丹

摘  要: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科技创新理念更具引导力、创新环境优越性凸显、创新模式协同性增强、创新内容覆盖面扩大等新特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短板、科技创新环境仍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不够健全的新挑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抓住科技創新发展新机遇的四条路径:一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稳固科技创新支撑力;二是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力;三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四是构筑特色创新体系,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新特征;新挑战;新机遇

中图分类号:G303   文献标识码:A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

Guo Haiwei1  Deng Shudan2

(1. School of Television,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024;

2. Culture and society school,  southeast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715)

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as shown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On the one hand,curr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 have new features such as more innovative ideas,outstanding advantages of the innovation environment,enhanced collaboration of innovation models,and expanded coverage of innovative content;on the other hand,they are also facing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transfor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There are new challenges such as shortcomings,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vironment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olicies are not sound enough. Based on this,the study proposes four ways to seize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irst,give full play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stabilize the suppor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Second,grasp the law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hance the leading 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Fourth,build a characteristic innovation system and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new features;new challenges;new opportunities

从世界范围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与爆发使得全球科技竞争态势愈发白炽化,各国纷纷发力,制定新的科技竞争战略规划,力图抓住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机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也不断呈现出新特点、新样态、新趋向,但与此同时,亦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面对新的科技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前进方向。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在进行全面部署的同时,多次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在新形势下,准确把握我国科技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找好促进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而在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新特征

科技创新理念更具引导力。科技能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强国,必须要有正确的创新理念。在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过程中,我国愈发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也逐渐形成了一套重要的创新理念。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牢牢掌握创新的主动权、主导权,逐渐冲破技术封锁;二是要坚持国际视野,对标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发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三是要坚持体制改革,聚焦基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国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移动通信、智能终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进一步凸显了科技创新理念的强大引导力和驱动力。

科技创新环境优越性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谋划,在科技领域进行全面布局,推出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战略规划,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比如,国家层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以及涉及科研機构改革、科技计划管理、科技中介服务、国际科技合作等的专项性政策,同时还有针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实验)区的试点政策;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发布了涉及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区域协同创新等政策文件;与此同时,科研院所、高校、协会、企业等积极贡献智慧,发布了诸多促进科技创新的方案措施。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我国科技创新环境不断向上向好发展,为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氛围,助力构筑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科技创新模式协同性增强。在当前国际科技创新与竞争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模式愈发多元,由于在不同领域、不同方向、不同地域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存在诸多差异,需要运用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以及具体层面的企业创新、政府协助或主导创新等,都是基于具体环境而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然而,在领域细分、学科交叉等多重背景下,单一的科技创新模式,往往不能实现其最大化的创新效能。通过多元创新模式的协同合作,逐渐形成新的科技创新机制,才能促使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提质增效。这一点,可以从京沪深等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成就中可见一斑。多措并举、齐头并进,才是当前多元科技创新模式协同合作的真实写照。

科技创新内容覆盖面扩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在科技领域不断加大投入、优化科研布局,我国科技创新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的视野领域,也更加广阔。从目前来看,“跟跑、并跑、领跑”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常态。一方面,在芯片、操作系统、触觉传感器、航空发动机等领域,我国虽然与国际领先国家仍存在差距,但正在充分结合现有的优势加速追赶,力图在这些“卡脖子”领域上实现赶超,从而摆脱中低端产业的限制。另一方面,在深海探测、航空航天、量子通信等领域,我国不断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水平处于国际前列,特别是在超算、高铁、核电、生命科学等领域,我国的“领跑”优势愈发凸显,并继续开展深入攻关,将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居于引领地位。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所涉领域更加广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局面正在形成,将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提供重要助力。

二、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挑战

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的论文发表数量及专利数量均在世界前列,但是高水平论文或专利数量及其影响力,则明显弱于主要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以及高技术研究领域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或成果。据《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18》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全部研究经费的5%,远低于日本的12%、美国的17%、英国的17%、法国的24%,与发达国家差距悬殊。原始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在重要领域难以取得关键性的突破,原创性的科学存在短缺,使得国家的科技发展,在某些领域长期处于“跟跑”状态,并被长期锁定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除却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因素外,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的另一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存在问题,过度重视科研产出或热门领域,导致一些冷门领域虽存在创新的可能,但难以被挖掘。

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短板。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条例,使得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不断趋于良好,科技成果转化氛围也更加活跃。但仍需注意到,当前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依旧存在短板,制约着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其中涉及科技成果所有权、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技成果成熟度、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科技交易市场等多个要素环节。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重要素的协同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转化成效,继而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带来打击。另外,当前也存在过度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唯经济效益是从,导致大量资源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对科技研发的重视不足,科技创新难以取得实效。

科技创新环境仍需完善。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是科技创新的支撑和保障,科技创新环境的品质决定着科技创新的成效。在新形势下,我国的科技创新环境仍有较大的完善和优化空间。在制度环境方面,当前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科技金融体制创新等方面仍存在不规范、不全面、不灵活等问题;在文化环境方面,虽然我国鼓励创新创业,但是受到政策引导、投融资机制等的影响,目前全社会范围内的科技创新氛围并不浓厚。

科技创新政策不够健全。科技创新政策对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前瞻性、引导性作用。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科技创新政策不全面,对某些科技创新可能面临的问题尚未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导致在具体的创新活动中,难以做到有标准可依,有条例可循;另一方面是科技创新政策不够细化,部分政策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或执行的收放范围太宽泛,政策执行的摇摆空间一旦过大,就容易影响执行效果,同时还可能导致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激励性政策”摇身一变成了“阻碍性政策”,为科技创新增加不必要的阻力,不利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和成效的取得。

三、抓住科技创新发展新机遇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稳固科技创新支撑力。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处在我国全面发展的核心位置。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抓住其带来的新机遇,应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置于首位,摸清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组织、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各类资源配置情况,充分发挥各主体间的比较优势,强化不同主体、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之间的协同优势,从而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激发科技创新动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动能支持。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期间,基于已有科研基础、产业链、政策、机制等,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等主体之间快速实现了协同合作,高效对接,保障了药物、试剂、疫苗等的快速研发生产,为我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力。科技创新的实现建立在对科技创新规律的准确把握之上。一方面,要把握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规律,建立健全科技創新投入机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综合投入,在力争提升科技创新效率的同时,亦不可急于求成,要正确认识到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做好前瞻性部署;另一方面,要把握科技创新的多元合作趋势,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在本领域内展开纵向合作创新,同时积极开展同其他领域的创新主体展开横向合作创新,促使科技创新迸发出强大动能,继而有效实现科技创新的引领力、示范力和辐射力。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随着国家不断在科技领域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相应的科技规划、科技政策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支撑。在后续开展科技创新过程中,在重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同时,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以政策服务、中介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生态服务、生活服务等为着力点,构筑特色突出、支撑有力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目前,基于《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多地为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已经相继开展了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及升级工作,并不断在政策机制、资源聚集、服务品类等方面进行优化完善,力图为科技创新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提升科技创新的综合竞争力,增强科技创新效能。

构筑特色创新体系,扩大科技创新影响力。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为进一步满足国内发展需要,同时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有必要在盘活现有创新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构筑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从而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的影响力。从区域层面来看,要挖掘好区域创新资源,运用好创新优势,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扩大创新辐射范围,推动区域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应鼓励各区域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科技创新,形成亮点突出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继而探索将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进行复制推广,实现科技创新的相互引领;从国际层面来看,要从全球视野出发对科技创新进行谋篇布局,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对国际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学习吸收先进的科技创新经验,打造立足中国、辐射全球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占据全球科技创新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任晓刚,等.以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要重视“三重机制”的构建与畅通[N]. 科技日报,2020-05-08(07).

[2]西桂权,等.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23):9-18.

[3]尚勇敏,曾刚.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作用和机制[J].地理研究,2017,36(12):2279-2290.

[4]樊杰,刘汉初.“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影响与适应[J].经济地理,2016,36(01):1-9.

作者简介:郭海威,男,1992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信息;邓舒丹(通讯作者)女,1995年生,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新挑战新机遇科技创新
中国最北自贸区助力龙江扩大开放
5G赋能产业企业如何把握新机遇
新高考 新机遇 新挑战——对福建省推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深化社会改革阶段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