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习题讲评课教学策略探究

2020-09-22 04:50陈丽雅
知识文库 2020年17期
关键词:习题道德与法治法治

陈丽雅

本文从中考背景下出发,分析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应的问题带来的弊端,从生本角度出发,围绕习题讲解进行了教学策略的研究。从课前习题学案设计到批阅掌握初步学期,到引导学生自我分析,到小组合作课堂讲解,以及课后的延伸,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课堂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展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助能力,教师作适当的点拨,从而实现轻负高质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从容应对中考。

1 问题的提出

从2017年起,《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学科纳入杭州市中考计分科目,共计50分,其中《道德与法治》(简称法治)所占分值约为25分,为了让学生在轻松、高效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答题能力,针对法治习题讲评课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法治习题讲评课是初中法治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课型,也是极为重要且常见的课型在初中法治教学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对于学生来说,通过习题讲评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检测自身对学习知识掌握程度,更能有效的通过习题讲评促使学生分析自身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知识水平层次,帮助其正确归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知识体系,改善思维模式。但从实际层面上看,存在着对法治习题讲评的一些常见偏差或问题。

学生层面:由于习惯问题、时间原因,或学生的能力问题,大多数学生拿到教师批改后的作业直接往抽屉一塞,或者打开匆匆看一眼又合上,即便有个别学生进行了分析,也只是分析题目,没有养成对习题进行分析、纠错并正确归因的良好习惯,严重拖慢教学进度,影响教学效果。还造成学生信心不足,产生厌学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教师层面:部分教师对习题的重要性认识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①不统计,凭印象或经验讲题;②无系统思考,零散知识点的讲解;③缺乏归纳总结,没有正确归因;④无变式训练;类似于这些没有精心备课的习题讲解课从表面上看解决了学生当下的问题,但是从实质上看很难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没有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迁移能力和在新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属于满堂灌,老师累,学生疲惫,师生互动不生态,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2 法治习题讲评策略

法治习题讲评看似环节主要呈现在课堂,但追求轻负高质高效实际覆盖了课前、课中和课后,有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流程(如图):

2.1 课前命制学案,指导学生完成学案

2.1.1 命制习题学案预备课

习题课的质量首先取决于习题的质量。习题练习是初中生学习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学习一个阶段后都会通过习题进行检测,及时呈现问题。习题讲评课利用归纳、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弥补知识漏洞,起到查漏补缺,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课前可以通过大数据查阅上届学生的错误率、结合本届学生的实际等方面进行命制学案。在命制过程中,要考虑几个原则:①题目难易有梯度;②结合学生课堂表现;③控制好难度系数;④专题化设置。如笔者在违法行为判定、国家机构辨析、国家制度之间关系等难点问题,结合错误率统计,命制相关专项习题,在习题中很多法治知识、思想、方法都隐藏在内。

2.1.2 批阅学案二次备课

笔者提前将专项练习发给学生,由学生独立完成,利用智学网进行批改统计,根据题目的错误率,进行二次备课,确定需重点讲解的题目,指明课堂教学方向。笔者选取了自己任教的其中一个班级,该班级学生共34人,班级内有各种学习能力层次的学生,现将统计结果按错误率从高到低排序反馈如下(如表1):

据统计,学生在2、4、6、7、8、9、10、11、12、14题的错误率较高,经过分析,归纳出错误的原因:

笔者通过对学生专项练习批改及分析,确定课中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失分率较高的小题,针对以上情况,就课堂教学进行了任務的预分工。

2.2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呈现,教师断后

课堂是主阵地,课堂流程充分围绕学生主体展开,将课堂还给学生,做好幕后工作,达到效果最大化,为此设定教学流程(如图1):

2.2.1 自我分析,归纳错题

用时6分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用好自我分析的表格,通过学生自我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表格共分为两个部分(表3、表4):

通过表格的填写,学生尝试理性分析自身问题,查找知识漏洞,通过逐题分析和汇总梳理,学生归因如下:①基本功不扎实,平均比重超过50%;②迁移能力薄弱;③知识储备不足;④审题错误,真正起到了指导的作用。

2.2.2 小组互助,商讨对策

这个环节共10分钟,针对高频错题开展组内生生互教,按照知识讲解→错误归因→方法提炼的顺序,订正错题。通过组内互助方式,帮助学生基本完成订正。所有学生查找到书本相应的页码,确认知识点精准描述,明晰知识点要领。在10分钟内,基本达到要求,但不会融会贯通。为此设置了第三环节。

2.2.3 探讨拓展,巡视补充

此环节用时10分钟,教师指导和引领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凸显出来。在课前,笔者设计了表格,引导学生分析,具体如表5:

表格归纳总结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种直观的可视化的交流模式,又是一种组织整理数据的有效手段。8分钟后,学生通过整理,归纳出他们的理解(部分)。

2.2.4 讲解展示,拓展提升

此环节用时10分钟。其他小组在该小组讲解基础上抛出自己的疑问、及自己小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形成争辩局面,逐渐形成统一的认识。以第一列违法法律名称一栏为例,负责讲解小组总结的是行为,因此得出了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第二组及时表达他们的困惑:表格要求的是法律名称,而非法律行为,因此应该是治安管理法、民法、刑法等内容;第三组在第二组的基础上进一步表达了他们的疑问:难道违反的法律只有一部吗?有没有其他的法律也符合要求?

在争辩过程中,几个小组据理力争,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逻辑能力、质疑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抛出了几个问题:①注意表格每栏要求,逐字逐词分析了吗?②如何让自己的表述完整而严密?③如何解决他人的疑问而不留争议?这些问题的抛出引导学生让争辩朝有效的方向发展,在争辩的过程中答案逐渐清晰和明朗起来,最后在全班的讨论下得出了结论(如表6):

2.2.5 课堂总结,分享收获

本环节用时4分钟,学生总结心得体会。及时总结归纳,形成系统知识可以起到提升作用,巩固学习效果。学生根据课堂感受及时总结,并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效果持久,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生总结如下:①要注意审题,逐字逐句的审题,不能大而化之;②注意提问的角度;③表达要严密,用词要规范;④知识要落实到细节;

2.3 课后变式练习,巩固成果

通过习题讲评课,学生基本可以解决共性问题,对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有直观的理解,对自身的问题有了清晰的判断,能较为理性地分析问题,从而正确归因,指导后面的学习。但学生基本停留在听懂的程度,远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因此需要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加深印象,巩固课堂成果,从而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变式练习需要集中课堂学生呈现的错误,通过情景变换、问题切换、以及题目变换等方式呈现,考验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促使学生提升解题能力。通过变式练习,不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能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使学生由机械的做题者成为主动思考者,成为创造的主人,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 思考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1. 老师坚持还课堂给学生,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整节课设计都围绕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自主、自助和自治等环节形成了师生、生生共同构成的“学为中心”教学形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髓,即便遇到学生因为讲解能力欠缺、知识储备不足、思维逻辑不够清晰等问题导致讲解效果,教师并未剥夺学生展示的权利,通过点拨、方向引领,具体表现为追加优化表格、提供思路、设计问题等方式给予适时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利用大数据统计错题,让课堂更加高效。在考试、平时作业以及周末作业等作业中,可利用智学网、科大讯飞、问卷星、最慧学、错题本软件等互联网技术进行后台统计,在平时随堂练习中,可以使用现代化统计数据TEAM Model软件,学生使用答题器,系统后台立刻出统计结果,节约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效率,同时让课堂更有针对性。
  3. 法治习题讲评课要形成系统设计,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板块,每个板块在设计上都让学生参与,学生动起来,效果会明显提升。同时,每个板块需要精心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从表面上看学生在唱主角,但是老师需要承担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因此剧本设计中需要有学生思考和提升的内容,帮助学生从表象思维到理性思考,并提升其综合能力。表格的设计可以较好的达到这个效果,成为学生提升归纳分析能力重要的载体。

3.2 教学建议

在本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效,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交流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根据课型不同,可采纳不同的教学模式。部分法治习题讲评课前可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系统梳理知识,探究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得培养了学生的搜集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如在制度类的学习中,学生整理的思维导图就非常清晰的建立法治内容中的框架体系;法律在我身边思维导图的整理则让学生改变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梳理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1. 变式练习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組内命制,组间考察模式。在授课期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疑问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让学生尝试出题。出题考验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熟悉程度、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设计陷阱能力,通过陷阱设计有效的提升学生排雷能力,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学生的思维层次、思维角度相对接近,通过组间考察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成就感,让课堂更加鲜活,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提升课堂效率。变式练习在课后则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如智学网、最慧学等根据学生平时的错题情况形成个性化的题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信息时代,教育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使用互联网技术将广阔的世界引入课堂,丰富法治习题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在鲜活的世界中运用知识,增加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合、分析能力。道德与法治科目知识涉及面广泛,将互联网材料与法治习题有机结合后,习题具有了丰富的趣味性,学生在掌握法治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道德与法治的学科魅力,增加了学科吸引力。在互联网+的今天,法治习题讲评课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进行题目的命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转化,对信息进行整合提取,在锻炼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了通用学科能力,有利于推进“学为中心”的课堂变革。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习题道德与法治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