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中关于鸟的意象隐喻

2020-09-23 07:53曹乃莹
北方文学 2020年14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意象

曹乃莹

摘 要: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关于鸟的意象,本文以三种鸟的意象为具体的例子,来分析意象隐喻的本质。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意象教学中概念隐喻理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鸟;诗歌;意象;隐喻;概念隐喻

一、隐喻与意象

隐喻传统语言学中,最初被古希腊哲学家、语言学家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但随着语言学的发展,隐喻这一概念从传统语言学中的单一的修辞范畴扩展到方方面面。隐喻不仅仅应用在文学作品当中,更是在认知领域大放异彩,被语言学家认定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隐喻性是我们日常概念的本质,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1]隐喻与认知有着密切联系,更是与诗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诗歌是思维的具象化,可见隐喻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原则之一。所以隐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传统语言学中,人们把事物和世界之间隐藏的联系运用比喻的方式加以说明。但一般而言,比喻只能揭示一些表面的、常见的联系。而诗人往往会以更加敏锐的洞察力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将那些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的联系发掘并展现出来,形成新颖独特的隐喻内涵。承载这些隐喻内涵的词语就能够将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结合起来,组成有特定意义的意象。正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意象是诗歌的构成元素之一。没有意象的诗歌就像人们生活中常说的“流水账”一样,因为它不能“咏志”。诗歌的意象必须是有情感因素的,没有情感融入的事物是客观的,不能称作意象。诗人作品表达的情感思想是什么,就要从意象的解读开始。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诗歌教学是一大难点,也是重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汉语学习者想要学好汉语,了解中国的文化,单单是枯燥单调的语言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对生活习俗、文化意象等多方面有所了解,才能打开通往汉文化的大门。意象则是诗歌的精髓。所以,通过应用隐喻理论去学习意象,就等于手握打开诗歌之门的第一把钥匙。当我们改变思维方式,把握住隐喻的精髓,即联系时,去学习另一个国家的文化知识会容易得多。

二、《诗经》中的黄鸟意象

《国风·秦风·黄鸟》,是《诗经》中的秦地民歌。诗分三章,三章中每章首句中的“止于棘”“止于桑”“止于楚”,包含三个语音双关。棘和瘠音近,有贫瘠之意;桑和丧音近,与丧葬有关;楚和痛楚之楚又是同字。诗人通过相近之音的联想,奠定了诗作悲伤的情感基调,以黄鸟的交交悲鸣引出三贤殉葬穆公之事。指出为当权者活埋殉葬之人乃是才智过人的贤人,表达诗人对当时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的极度痛恨,和对贤者之死的哀惜之情。黄鸟这一意象在此代表着无辜殉葬的臣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通过对诗歌背景的介绍来阐释黄鸟这一意象的具体含义。

《小雅·黄鸟》中,同样以每章首句来起兴。“谷”“桑”“栩”都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农作树木,“粟”“粱”“黍”都是百姓赖以生存果腹的粮食作物。这里的黄鸟是象征着为恶之人,是指那些集于谷、啄我粟,集于桑、啄我粱,集于栩、啄我黍,残害百姓的统治阶级。诗人为流落异乡的穷苦百姓愤然呐喊,表达对统治阶级剥削、压榨底层人民的愤怒和对世风日下的腐朽社会的绝望。可见,黄鸟的意象并不代表一成不变的意义,会随着作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作者感情变化的分析阐释来教学,使学生了解意象情感色彩的变化。

《小雅·绵蛮》也是用诗经最经典的“兴”的手法,在每章章首反复迭唱,通过这种重章复沓的方式来描写小黄雀的快活肆意,反衬出诗人境遇的疲惫劳顿、狼狈不堪。所以,此诗中的黄鸟意象,兼具正反两个维度的隐喻。黄鸟能够轻灵快活的飞翔,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同时,也用它的自由之姿反衬诗人的狼狈,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无奈。诗作透露出当时作者所处时代,政治是十分黑暗腐朽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衬托的修辞手法入手,通过正反两方面对黄鸟意象进行解释以达到教学目的。

三、鸿雁的意象

《说文》:“雁,知时鸟也。”物换星移,花开花落,雁由南而北,由北而南,早在《诗经》时代,大雁就翱翔在中国文学的天空了:“鸿雁于飞,集于中泽。”[2]在汉武帝时期,北海牧羊的苏武,就是靠鸿雁传书才最终获救的。大雁是自由的,能在空间上缩短距离,人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走过的路程对于长着翅膀的禽鸟来说很短。所以很多时候,人们驯养禽鸟以传达信息、表达思念,鸿雁传书就是最常用的方式。它们身上也寄托着传书之人的情感,所以每当有人抬头看到鸿雁的时候,就会感受到这些情感。鸿雁承载了本身不具备的情感因素,成为了表达相思的意象。

李清照的这一首《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句中的“雁字”表达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描绘出一种直观的画面:空中的大雁摆出“人”字形图案,让人觉得词人思念的那个人似乎连自然界都在隐喻他的存在,用雁来隐喻相思再好不過了。在教授留学生古诗词时,可以把大雁意象的生物习性和词人思想情感联系起来,再解释大雁意象的具体含义。

雁为吉祥之鸟,一生只有一个配偶,因此在古代常常作为聘礼。“婚嫁时亦用为聘礼。古婚礼分纳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六礼。纳征用币,其余用雁。”[3]所以大雁象征着忠贞不二的爱情。宋代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中的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把大雁生死相随之举与人类生死相许的爱情相联系。词人通过大雁这一意象对这种生死相许的纯粹情感进行热烈的讴歌,表达了对像大雁的“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这里的大雁被隐喻为知情为何物的爱人,所以也有了爱情这一意象。我们从大雁一生只有一个配偶这一方面入手,将它们的爱情和人类的爱情进行联系,使留学生了解汉文化中雁意象的具体含义。

四、杜鹃的意象

杜鹃鸟的来历很是传奇。它的传说和一个古代帝王有关。古代蜀帝杜宇爱民如子,死后也依然牵挂他的子民,于是灵魂化为杜鹃鸟,在蜀地徘徊不离,以陪伴他的子民。所以杜鹃鸟常常作为一种悲凉的意象被诗人吟诵。

唐代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借杜宇化魂,思念家园,日夜啼唤不愿离去的典故,和人世间的爱情相联系,来抒发对情人间缠绵的爱意赞颂。杜鹃也在此成了一个爱情的象征物,隐喻着难舍难分的爱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通过蜀帝化鸟这一传说导入对杜鹃鸟的意象教学。也可拓展杜鹃花这一相关意象,以更好地传播中国古诗词文化。

五、结语

我们可看到,黄鸟、大雁和杜鹃这三种关于鸟的意象都是隐喻着一种情感或形象。这些鸟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并没有任何情感因素。但人们以自身的经验去主观地观摩这个客观世界,将自身的经验作用于我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上。于是,像鸟这样的客观事物出现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主观情感倾注其中,这些鸟也就被比喻为诗人想要表达的对象,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所以当我们把文化意象放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时,利用隐喻的关联性进行系统讲解,才能更好地将作品情感传达,达到教学目的。基于民族文化与经验所产生的文化意象具有概念性,但并不是绝对凝固的,而是要随着主观的情感变化发生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利用隐喻理论去解释意象的同时,可以介绍诗人生平与创作背景。从而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对中国文化进行更深入系统的学习,最终完成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何文忠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3.

[2]王桂林.唐诗中的大雁意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4):26–28.

[3]陆尔奎.辞源[S].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33.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隐喻意象
《活的隐喻》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