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2020-09-26 11:36江铭钰
文学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诗歌翻译许渊冲

江铭钰

内容摘要: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诗歌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翻译中最难的文学体裁之一,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望而却步。诗歌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主张的“三美论”恰恰在英译唐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唐诗为例, 通过原文与译文对比, 旨在使广大译者领会许渊冲先生如何将其“三美论”应用于唐诗英译之中,以为诗歌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三美论” 许渊冲 诗歌翻译 唐诗英译

一.“三美论”的概述

众所周知,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方面颇有造诣,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翻译理论。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就是“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20世纪下半叶,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提出了“三美论”(陆钰明,1991:55),即“诗歌翻译不仅应忠于原文,还应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許渊冲, 2007:18)。他表示: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即“意美”;“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而“形美”则要求译文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出诗的原意,同时也需传递出原诗的韵味和魅力。“三美论”都对诗歌翻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及形似。“追求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许渊冲1984:52)当“意似”和“意美”发生矛盾时,应舍“意似”而求“意美”,因“‘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许渊冲1984:64)。而音美,指的是“节调、押韵、顺口,听起来好听”(许渊冲1984:65)。在许先生看来,诗歌翻译一定要体现音韵和格律。“如果原诗用了韵脚而译诗不用,那无论如何也不能移植原诗的‘意象、意境和气氛,因为诗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许渊冲1984:94)。至于形美,主要是指诗歌的“长短”和“对称”。“最好能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许渊冲1984:58)。

许先生还认为,“三美”的地位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我们要在传达原文美意的前提下, 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一定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渊冲1984:74)。

二.“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应用

在许氏看来,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创作,翻译理论同样也是艺术,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提炼,应随着翻译实践的变化而变化”(钱雅欣,2004:21)。要翻译出唐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韵味,译者需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并掌握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及诗作者的个人经历,深入剖析作者写诗的意图,然后再用地道的译文将原诗的意蕴再现给目的语读者,以期达到原诗的艺术效果,使得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体会原诗的艺术美感。

1.意美

许渊冲先生认为,意美是诗歌翻译的第一要务,是“三美论”的核心和关键。意境美是诗歌形式美和音韵美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诗歌美的最高境界。对于诗歌的意境美,许渊冲先生表示:“传达了原诗意美,而没有传达音美和形美的翻译,虽然不是译得好的诗,还不失为译得好的散文;如果只有音美和形美,而没有意美,那就根本算不上是好的翻译。(张智中,2006:85)”因此,保留原诗的意境美对于翻译诗歌的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许教授英译的唐诗《西宫秋怨》为例: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The lotus bloom feels shy beside the lady fair,

The breeze across the lake takes fragrance from her hair.

An autumn fan cannot conceal her hidden love,

In vain she waits for her lord with the moon above.

首先,这是一首宫怨诗,描写的是封建古代深宫内的女子幽居后宫,为等君王宠幸而日复一日虚度青春,浪费光阴。其次,这首宫怨诗表面上描写宫女失宠的不幸,其实真正要表达的是诗的作者王昌龄对自己怀才不遇,得不到君王赏识,仕途不顺的抑郁之情。诗的第一句“芙蓉不及美人妆”描写宫女的美貌,译者没有使用比较级直接翻译,而是译为“lotus bloom feels shy”,芙蓉花在宫女旁边都觉得害羞,认为自己不及宫女的美貌,译者独具匠心地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用芙蓉的害羞来反衬出宫女美丽的容颜。原本静态的语言在译者笔下一下子生动起来,使整首诗都有了生命力,让人不自觉的就在脑海中描绘出那株芙蓉及那名宫女的倩影,浮想联翩,极富意境之美。诗的最后一句“空悬明月待君王”,十分清晰地描写了宫女在深宫内孤独寂寥地等待君王,陪伴她的只有黑夜里的那一轮冷月,她就这样无声无息地等待着,等待着可能永远不会再来宠幸她的君王。译者翻译这句诗时,把“空”字译得尤有神韵,他译为“in vain”,这里的“空”并不是指空荡,而是指“徒劳,没有结果”,宫女的这种等待是徒劳的,这里的 “in vain”深刻地描绘了宫女内心的寂寥哀苦,失去宠幸,永远只能连同自己的青春美貌锁在这深深庭院,陪伴她的也只有夜晚的那轮冷月,即译者所译“with the moon above”。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轮孤月下,一位美丽女子的嗟叹命运的寂寞身影,传达出了原诗的意境美。

2.音美

中国唐代诗歌极具艺术魅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唐诗追求音韵美,注重平仄,押韵,韵律并且善用叠词,读之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在英译唐诗时如果也追求音韵美,就会给诗歌翻译又增加一层难度,因此翻译界有人认为翻译诗歌不必追求音韵美,只要传递意境美就够了。但许教授主张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如果放弃了这种音韵美, 唐诗美感就会丧失很多。他力求译文具有严格的韵律, 音步和句数, 使译文和原诗一样和谐统一富于美感。许教授认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因此,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由此可见,保留原诗的“音美”对于译者英译唐诗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以许教授英译的唐诗《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的描写和想象,诗人抓住春日的早晨万物刚刚苏醒的时刻展开联想,生动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的绚丽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出对照样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转为惜春。言浅意浓,景真情真。从韵律来看,许教授的译本采用了尾韵以再现原诗的“音美”。原诗韵律整齐和谐,第一、二、四句的末尾“晓”“鸟”“少”字押“ao”韵,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为了保留这份音韵美,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了押尾韵的方式, 在译文中具体体现为“lying”和“crying”押尾韵,“showers”和“flowers”押尾韵,使译文保持了一定的韵律规则,从而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的韵律,以实现了“三美论”中的音美原则,使英译后的唐诗不失音韵美的魅力。

3.形美

唐诗以格律著称,对仗工整,前后长短相同,错落有致。形美主要是指译诗和原诗的行数是否一致, 分节是否相当。译者在翻译时要尽可能让目的语读者读到相同效果的译文,如果译诗和原诗行数一致, 分节相当,在句子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做到了形似,就基本体现了原诗的形美。以许教授英译的唐诗《夜下征虏亭》为例: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My boat sails down to River Tower,

The towers bright in the moonlight.

The flowers blow like cheeks aglow,

And lanterns beam as fireflies gleam.

這是李白所描绘的从征虏亭(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从行数和分节来看, 原诗是五言绝句,译文行数与原诗一致,除第一句有九个音节外,其余每句八个音节,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从对仗来看,原诗是工整的对仗,“山花”对“江火”,“绣颊”对“流萤”,许教授的译诗也力求传达这种形式之美,可以看到译文后两句也是对仗工整,“flowers”对“lanterns”,“blow”对“beam”,“cheeks”对“fireflies”,“aglow”对“gleam”,非常严谨地保留了原诗所有的对仗之形美,这十分令人叹服。

三.结语

从上述对许渊冲教授英译唐诗的分析来看,其“三美论”对中国古诗的英译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保留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能使目的语读者最大限度地体会到原诗的意境,神韵和风姿。对比原诗和许教授的译作,我们会惊叹其高超的翻译技巧,会被他不是原作韵味的译诗所折服。毫无疑问,他的翻译和翻译理论把诗歌翻译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他兢兢业业的翻译态度,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独树一帜的翻译理论,还是他令人叹服的精彩译作,都给我们的翻译之路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以之为鉴,向之学习。

参考文献

[1]许渊冲.中诗英译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3]钱雅欣.许渊冲文学诗歌翻译理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陆钰明.中国诗歌翻译理论漫评[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1991.

[5]张智中.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英语系)

猜你喜欢
诗歌翻译许渊冲
许渊冲:100岁的美与快活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阐释学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
诗意与诗体的“旅行”
从格式塔理论赏析《西风颂》的不同译本
庞德《在地铁站》诗歌翻译的概念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