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提升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研究

2020-09-26 10:41梁爽
课程教育研究 2020年33期
关键词:教育质量民办高校内涵

【摘要】《民办教育促进法》为民办教育解决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民办教育作为近年来中国茁壮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新兴力量,有其进取性、高效性和快捷性,但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办学特色、服务地方、专业结构调整、教师能力提升、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为实现民办教育的长久发展,必须积极探索一条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本文在深入剖析民办教育特点的基础上,从教育理念、参与主体、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创新创业以及质量保障等七个方面提出了一条可供民办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育质量  教学质量  内涵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课题批准号:JG17DB366),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2017年度教育科研课题(课题编号:LMJK2017008 )。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12-02

经过 40 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经历了萌芽期、整顿期、规范期,2017年以后,随着新《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过审[1],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法律上拥有了同等地位。高校占比接近30%的民办高校为优化国家高等教育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民办高校已经从规模扩张、外延发展过渡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新时代。坚持内涵式发展,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才是民办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民办高校在办学机制体制方面的优势

(一)高校核心领导层的进取性。

《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面对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公办高校的所有权属国家,由政府下拨办学的主要资金,由政府的专门部门控制和管理,党委书记和校长对主管部门负责,其产权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因此,从制度层面看没有人对一所高校负责到底。而民办高校是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学校是由举办者投资兴办的,学校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举办者的利益,这必然要求其发挥主动性,锐意进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正向影响力,从而构成了举办者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动力机制。同时,也迫使举办者增强风险意识,把握机遇,既要考虑学校的当前发展,也要谋划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办好学校全情投入。以高校举办者为核心的董事会是高校建设、发展和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必然会对学校的经营者——校长提出较高的经营和管理要求。民办高校的校长与公办高校的校长一样,虽同为经营者,但由于民办校长时刻处于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中,故其必须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否则,将面临被解聘。从上述分析中可知,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和校长,即高校的核心领导层均具备强烈的进取性特点。

(二)内部运行的高效性。

民办高校内部运行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运行效率极高。首先是学校的运行管理。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基本都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在这种体制下,学校的重大事项由董事会决策,校长只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这样既有利于发挥董事会的集体作用,又有利于校长更专注于学校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民办高校时时处处强调成本、效率,用经营企业的理念管理学校,学校机构精简,队伍精干,办事效率高,这些都得益于民办高校的机制体制,来源于民办高校的市场性。

(三)外部适应的快捷性。

民办高校的民办性是这类高校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具有快速调整适应社会的特点。首先,在招生和就业上,民办高校的定位一般为“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方向”[3],学校会根据生源情况及时调整招生对象和政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课程教学内容[4]。其次,在用人制度上,民办高校可以根据高校的需求灵活快捷的调整;在工资制度上,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供应情况及时调整工资分配制度。民办高校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和快捷性,都植根于民办高校的市场性。

二、民办高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办高校因其建校历史较短,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若干问题,例如办学特色不突出,服务地方能力有限,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教师实践能力尚有提高空间,教学改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保障體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一)办学特色不突出

民办高校往往因为建校时间较短,而且又与原来的办校基础息息相关,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短时间的办学经验积累中,尚未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5]。但特色是民办高校得以生存和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各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定位和特点,逐步在办学目标、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方法、课程活动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培养、质量保障以及学校文化等高校内涵建设过程中的任何方面培育特色。

(二)为地方服务能力有限

民办本科高校多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因为其大多数为新建院校,其定位一般为教学型,即其核心人物是人才培养,所以往往忽视了为地方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和科技创新的动力。在当地企业孵化、产品创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表现不明显,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专业结构调整不及时

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贡献是应用型大学的社会责任,也是民办高校的主要职责所在。而一般民办高校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且往往是由一些高职院校或一些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过来的,所以在专业设置调整往往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应尽可能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和狭隘性,从而提高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匹配度。

(四)教师实践能力尚有提高的空间

教师作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引导者,对于学校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至关重要。而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来源于高校的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师的实践能力尚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特色,在区域优势上体现不明显。民办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出民办优势,人才队伍建设的优胜劣汰机制尚有待完善。

(五)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改革力度尚需进一步加大

部分教学管理工作者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教育价值、教育功能、人才培养观、知识观、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观念还不够先进,“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也需要进一步调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推动力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需要进一步增强。

(六)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一套系统运行机制体制,有序的开展教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和基础,教学管理队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性因素。而目前大多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往往在高校中地位最低、工作最繁杂、收入最少,所以人员流动性极大。民办高校需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健全教学管理岗位责任制,建立起一套权责利一致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效率,从而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七)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够完善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目前大多民办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监控力度尚不完善,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监控还存在缺失,持续改进的力度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确定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把育人作为第一要务,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进行的,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深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努力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服务体验、一流的教育产品为保障,追求学生卓越品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成功。学校的育人要以教学为中心,高水平教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大力倡导“以贡献者为纲”的文化理念,尊师重教必然要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成为核心准则。

(二)积极争取各种社会资源,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积极争取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其它高校及地方政府等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学校的建设,构建优势互补、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利益共赢的多主体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把企业研发的最新技术及时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去,促进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的推广,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三)聚焦地方经济社会转型需要,调结构,强内涵,创特色,加快专业建设步伐。

各民办高校应依托地方先进的产业基地,打造以地方产业为主导,相关学科专业为补充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确定专业调整战略和建设思路,稳步科学推进专业建设,开展专业结构调整。

各高校应积极申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并将新专业的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主动融合,创新发展。加大对地方经济产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优势专业,建设专业群,鼓励设置重点专业,加大招生指标。

(四)聚焦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加大“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应用型教学团队。结合民办高校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机制灵活性的优势,改革教师聘用和评价办法,完善政策,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晋升、薪资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在引进985、211等类型的高校应届硕士及以上的毕业生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有3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

遵循“师资队伍建设对接职业教育要求、科学研究对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理念,促进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型。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在职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鼓励中青年教师接受企业的新技术培训,鼓励全体教师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

(五)聚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提高育人水平。

1.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理实一体化开展教学改革。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倡“大班授课、小班研讨、一对一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倡启发式教学、探索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教学、项目教学、翻转课堂、成果导向教学、现场教学、工作室教学等,来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提倡差异化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落实分级教学的理念。其次,进一步推进小班化授课,设立专项教学资金,根据课程性质确定最大班型,确保专业核心课的单班授课率,改造教室,建设讨论室和智慧教室,形成参与式、讨论式教学的浓厚氛围。

2.课程考核从“终结性评价”逐渐向“形成性评价”轉变。改革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模式,推进过程性评价和成果导向式考核,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形成闭卷、开卷、大作业、课程论文、技能测试、报告等多样化考试形式,建设试题库、试卷库,开展抽考制度,实现教考分离。

(六)聚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全面提升具有创新创业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平台,形成课程体系、训练体系、服务体系三个体系,全面实施“四创”(创意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四新”(新观念、新想法、新产品、新企业)教育,形成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七)聚焦持续改进,构建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作方针,积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构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形成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以评价和监控为重点的质量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黄炳超,李运生. 新时代民办高校内涵发展的理念遵循[J].教育评论,2018(7).

[2]梁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及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8).

[3]公丕国.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方向[N].中国教育报,2017-9-20(11).

[4]蔡敬民,余国江. 从“新建本科”向“新型大学”转变 [J].中国高等教育,2016(6).

[5]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A].2015-10-23.

作者简介:

梁爽(1976-),女,辽宁锦州人,沈阳工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质量民办高校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