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域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2020-09-26 09:27赵惠
当代体育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赵惠

摘  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至今,虽然课程理念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基于文化的视角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思考。研究发现:我国体育课程改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指引下进行的,主要受社会文化、教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影响;在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中所产生的文化超越是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巨大动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体育课程改革  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08(a)-0003-04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contradictions. Based o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It is found that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is under the active guid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social culture, educational culture and sports culture. Cultural transcendence generated in cultural crisis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s the great impetu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ar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進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培养及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了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正式启动了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也在此次改革中展开,从理念、目标、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革新。但在整个过程中也矛盾重重,如在课程改革的初期,由于课程改革力度大,面对巨大变革,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不了甚至误解,又不能完全沿袭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所以出现了部分体育教师不会上课的状况,导致了体育课程教学的下滑甚至倒退[1]。有研究对1985—2005年我国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除耐力素质外,其他的身体素质在1985—1991年间呈现回升或提高;1995年之后学生肥胖、超重比例成倍增加,学生的肺活量、速度素质、力量耐力素质、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全面大幅下降[2],等等。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纵观历史上的8次体育课程改革,可以发现每次的课程改革都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不管是成功或失败,都和文化息息相关。为此,我们从文化的视域对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思考。

1  中国传统文化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体育文化传统和体育文化积淀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是体育文化的集萃,展示了人类体育文化的精华[3]。历经数十年的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成果并不是呈线性上升的。甚至许多学者认为,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上是失败的[4]。经过剖析,文化是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之一,课程改革受文化的影响而存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课程改革是在文化的主动指引下而被动进行的。

1.1 中国社会文化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中心的系统,主要表现为农耕文化、宗法文化、内陆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常贯穿着宗教伦理精神、小农意识等,人伦色彩在社会生活中很常见。首先,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对体育课程改革有一定影响。我国是一种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稳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流动交往少,形成了一定的家庭本位社会结构体系,因此,受到“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思想的影响,意味着主体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或是为了“列祖列宗”;大部分家庭的教育价值观为急于摆脱现状,在加上体育课程的学习需要长期付出积累才能有所见效,很难引起学习主体的有效注意,使得体育课程价值经常被忽视;体育课程是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需要激情和创新的活力课程,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家庭本位相对凸显的社会环境中,这种体育课程与教育主体之间的价值观便产生了一定的分歧,使得体育课程改革始终依附于社会文化的变革而产生。其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仁、义、礼、智、信”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也束缚着体育课程的改革。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发布后,即使一线教师有很多的抱怨和不适应,但最后调查新课标落实情况时所获得的数据更多的是支持和拥护。最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受中国传统制度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体系像是一座宝塔,具有最高权力,这种权力最终会落实在某一个个人身上,便造成了“长官意志”的说法。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而体育课程作为两者中的一部分,是没有独立的话语权的;再加上这种权力体制的影响,便决定了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经常是自上而下进行的,这样就会造成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

1.2 中国教育文化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体育课程需在学校教育的大环境中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所以它受教育文化和教育资源体系的影响。通过《论语》等的内容、“儒家学说”等思想可看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凸显教师的权威的,难免在教学中会出现“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等现象,在体育教学中也会出现教师过于注重自身经验的传递或要求整齐划一,让本该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变得死板沉闷,而导致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又不想上体育课的现象出现,教师忽略了探索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直到200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才有所缓解,开始关注学生主体及个体间的差异,开始从实际出发,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其次,体育课程的发展是需要教育资源做支撑的,而由于中西部、城乡间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或匮乏,也导致了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1.3 中国体育文化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个人的人格精神与自身的道德素养、内在气质要紧密统一,与自然、社会实现高度和谐,注重整体的教育效果和完整的直观感受[5]。做为体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而言,势必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如重“礼”擅“忍”的体育文化等。新中国成立后的“举国体制”战略也体现了竞技体育的的核心地位,随着全民健身的提出群众体育也得到了重视,与之相比,在体育领域中或教育体系中,学校体育的声音显得有些渺小,在短时期内也就出现了以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群众体育重点发展,学校体育积极发展的情况。由此可见,体育课程改革是受到体育文化和体育制度的约束的。

1.4 文化超越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一种主导性的文化往往会在一个很长的年代处于常规期和稳定期,由此便出现了文化困束,产生了文化危机,随之这种常规稳定的文化就会被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便产生了文化转型。在这种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中能体验到文化冲突下人类精神的嬗变,它所带来的的精神价值和意义就是促使体育课程改革的巨大动力,课程改革也往往是在这种文化危机和文化转型中为产生的。文化危机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诱因,文化转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因。

1.4.1 体育课程改革与人的发展

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应围绕人这个价值核心来展开,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涵,它体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最基本的状态或行为模式的转变,即体育课程改革的文化转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受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模式的影响,缺乏创造力和超越性,处于一种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该时期虽然也出现过体育课程变革,但因文化模式未受到改变,最终未出现突破性的课程改革。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们的自然状态开始向理性主义模式转变,人的主体性、创造力开始展现,教育先行带动了体育课程的发展,促使了素质教育的提出和200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的理念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关注课程转向了关注学生,确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转变,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是一种文化的超越,也是一种体育课程改革对自身文化模式的深刻转型。

1.4.2 体育课程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体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文化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新的文化會剔除旧的桎梏文化中的各种障碍,从而促进社会的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2000年,体育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在课程改革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还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得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模式取代了官本位的文化模式,这是一次肇始于课程改革的社会文化重大转型。不仅如此,2000年的体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社会受到该评价理念的影响,继而出现了绩效评价的热潮,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评价体系。

2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实现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中的主体对自己的文化应该自知之明,既清楚长处,也了解短处,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6]。而中华文化自觉就是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反省和审视。在文化视域下纵观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它是和中国文化相生相伴的,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也受到文化超越的推动。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社会进程中,体育课程必然会受到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当然也迎来了机遇。建国以来,在历次的体育课程标准(或大纲)的颁行过程中,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一直是被强调的重点[7]。为此,在体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应该树立文化自觉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做到文明互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既不简单拿来,又不盲目排外,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最终做到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往东西方体育文化研究对中国传统传统体育文化存在一定曲解: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竞争性和外练存在弱化。如果就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体育与脱胎于海洋文明的西方体育对这两者的重视程度而言,这是事实。但这不等于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就缺乏竞争性和外练。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的。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评价、创新的基础上,做到文化自觉,最终形成文化自信。只有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前提下,对体育课程的理念、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外来文化,进行理性审视,在以我为主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的有效改革。

3  结语

改革和文化是有关联的,尤其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情况下,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应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做到文化自觉。在体育课程改革中不能全盘吸收西方文化,应根据实际国情,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其他国家的改革经验,来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在改革发展中提高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赵进.文化适应理论视域下中学体育教师课程改革适应及过程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36(1):72-79.

[2] 赵霞,王帅.学校体育改革中身体运动的弱化[J].体育学刊,2015,22(2):77-80.

[3]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1-213,215-220.

[4] 赵刚,陈民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关键问题的反思与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5):114-118.

[5] 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演进轴线:生态适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4):20-25.

[6] 光明日报.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EB/OL].(2017-11-29)[2019-12-2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29/c40531-29674115.html.

[7] 赵富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生成维度[J].体育文化导刊,2019(6):53-57.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