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体育游戏课程建设

2020-09-27 23:09李冲冲岳利红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课程建设

李冲冲 岳利红

【摘 要】本文分析中职学生在体育游戏开发和组织实施活动等方面能力欠缺以及民族文化自觉缺失的现状,论述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具有时代性、专业性、实用性的中职学前体育游戏课程建设,从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学模式、课程实践价值五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职 学前体育游戏 课程建设 传统体育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B-0162-03

在学前教育中,体育游戏是学前综合教育平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前体育教育活动多以体育游戏为基本形式开展,此形式具有多元发展的价值,既可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又可提高其生物内驱力。据不完全统计,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因为师资等原因,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对幼儿体育游戏重视程度不高,占比较少,致使中职学生在体育游戏开发和组织实施活动等方面能力欠缺和民族文化自觉缺失。在“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健康中国 2030”“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学前教师体育教育能力的专业发展,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学前体育游戏课程建设是迫切的实践诉求。

一、课程价值取向: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传播、选择、创造文化的功能,其中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而壮族是中华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是广西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开拓者,其有着灿烂的文化艺术,并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探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思辨关系,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这将有助于对其教育价值的挖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文化的有效传承。

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空间,体现着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全民健身活动和东西方体育文化大交融的发展浪潮中,由于其自身的特征,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第一,健身娱乐的特征。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各不相同,趣味性、技巧性、对抗性各有侧重,但健身性却体现得淋漓尽致,能够实现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娱乐身心的目的。例如,相传瓦氏夫人为训练士兵统一步调抵抗倭寇而发明长板鞋,后来南丹县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其练兵的方法,开展三人板鞋的娱乐健身活动,相袭成俗,流传至今。第二,因地制宜的特征。许多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不需要特定的场地,活动所需器材可以就地取材或者直接借用生产工具,形式简单、行动简便。例如,流行于广西天峨蚂拐青蛙节活动中的对抗性比赛项目“扳腰”,类似于摔跤。第三,大众参与性强的特征。壮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民族长期生活实践的结晶,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生产的一部分,被越来越多的群众所认知和参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群众基础。第四,浓郁民族特色的特征。体育文化是以地域和民族文化为背景的,壮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产生的传统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近代体育不同,风格各异,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例如,壮族民间最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打扁担”和有名的“陀螺节”着实为生活、娱乐、竞技等的综合体,浸透了风土习俗,充分反映了民族性格。第五,地域特色浓厚的特征。壮族人民长期居住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壮族的体育活动及其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形成。

对于中职学前教育而言,探索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为价值取向的学前体育游戏课程建设,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幼儿体育游戏教育工作者的新探索。

二、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中职学前体育游戏课程目标体系理论框架

基于以上分析,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三个权威文件中对“幼儿体育工作者”这一角色开展幼儿体育游戏活动方面的要求,建立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中职学前体育游戏课程目标体系理论框架,即“三维”课程目标体系。

第一,知识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幼儿体育游戏本质特征和教育价值、作用,深刻认识不同年龄段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认识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了解壮族传统体育游戏的起源和发展、文化特征和教育价值。

第二,技能目标。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易教、易学、易赛”壮族传统体育游戏技能;掌握设计与创编体育游戏的基本原则、方法,具备创编各类壮族传统体育游戏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壮族传统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价值,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发展水平有区别地引导幼儿进行体育游戏,能较好地运用游戏形式组织幼儿的各类体育活动。

第三,素质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学前体育游戏和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从事幼儿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三、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中职学前体育游戏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框架

本课程围绕“新时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设计与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以强化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培养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为核心,构建与幼儿园体育游戏相关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框架,即“四能”课程内容体系。

第一,壮族传统体育游戏的技能,它是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础游戏能力,是展示教师魅力、提高幼儿兴趣和帮助幼儿开展各类游戏的能力基础。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易教、易学、易赛”壮族传统体育游戏技能。譬如,經过加工改造的“双人板鞋”竞速和踩“短脚高跷”;依据不同年龄段对游戏的关注点不同,趣味性、健身性、竞技性有所侧重的“抢花炮”;发展投掷能力的“背篓球”;传承壮族武术文化的“壮拳”等不同类型的适宜幼儿身心和动作发展的基本游戏技能。

第二,体育游戏支持与引导的技能,它是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开展各类体育游戏的能力,包括观察、记录、评价、引导幼儿游戏等能力。譬如,为幼儿提供丰富、安全的活动材料;设置层次性教学目标,满足不同水平幼儿发展需求;建立幼儿户外活动常规;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评价;观察幼儿游戏,适时介入指导等不同类型的体育游戏支持和引导能力。

第三,壮族传统体育游戏设计与教学的技能,它是幼儿教师运用民族体育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技能,包括创编和设计壮族传统体育游戏方案与协调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技能。譬如,熟练掌握壮族传统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方案的撰写标准和规范;体育游戏的多种构思方法;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方法,包含分队和角色分配、游戏启动信号的设计、体育游戏儿歌的编写等技能。

第四,壮族传统体育游戏选择、加工和创新的技能,它是幼儿教师对教学内容科学筛选和改造的能力,包括对课程资源挖掘、选择、加工和内容创新的能力。譬如,壮族传统体育游戏内容资源的开发和持续更新,壮族传统体育游戏选择的原则、价值取向和文化取向等,壮族传统体育游戏加工和创新的方法等复合型的传承与创新技能。

四、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中职学前体育游戏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相比传统的学前体育游戏课程,特色课程在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内容方面需冲破传统体育游戏课程原有的局限性,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因此,特色课程需要在继承传统体育游戏课程教学模式优势的前提下,建构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为教学理念的创新性教学模式。

(一)确定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学目标。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学理念,特色学前体育游戏课程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度统一,即培养能胜任幼儿保教相关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幼儿教师;第二,要突破学前体育游戏课程仅仅为培养幼儿体育师资服务的局限;第三,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为素质培养目标。特色课程对学生的培养除了掌握现代体育游戏相关理论外,还要着力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资源的挖掘和创新能力、基于文化传承的学前体育游戏的创编和组织实施能力的培养等。

(二)构建渗透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学方法。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学理念,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特色课程需要注重探索“体育文化渗透”和“教、学、训、赛结合”等相辅相成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构建渗透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教学方法,策略得当地开展课上教学与课下拓展。

譬如,壮族传统体育游戏的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具体实施策略可归纳为:第一,熟知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戏活动的起源、演变、发展;第二,归纳壮族传统体育项目、游戏活动的文化特征;第三,提取益于幼儿全面发展(娱乐、健身、教育)的价值;第四,基于教学内容的设置标准,选择传统体育项目、游戏活动;第五,结合教学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处理原生态教学资源,设计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游戏;第六,创编包含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和游戏动作要领的顺口溜或歌谣,以利于游戏趣味性的提升和“教与学”的实施;第七,师生实践教学和探讨设计成效。

(三)整合多元化评价方式,增加文化素养考核权重。作为一门地域性民族特色的学前体育游戏课程,课程需在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特色课程培养目标的特点和要求,采取多阶段、多样化和多维度的动态化考核评价方式,增加“课程资源开发和内容选择、加工能力”和“体育文化素养”的评价比例,注重结合第三方评价结论辅助分析教学成效,从而加强对学生在幼儿园体育游戏相关教育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核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五、基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中职学前体育游戏课程建设实践价值展望

(一)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是有社会基础的客观需求,是一切社会文化的吸收和继承。而文化的创新是对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吸收和演进的过程。在特定的时段,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以民族体育游戏为载体,通过学前体育游戏课程教学的方式,由学校向幼儿园传播,使得壮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由“准幼师”传承到幼儿园的幼儿。在与传统学前体育游戏课程“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壮乡传统体育文化将会得到创新与发展。

(二)促进课程改革和专业发展。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本身,不仅是学前体育游戏课程改革的精神准备,更是其改革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作为一门以体现并传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旨的学前体育游戏课程,以壮族传统体育游戏活动为主教材让课程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己任,打造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色”是课程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新时代的今天,特色课程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和手段,还将对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创造性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实践的“冲突”中,一是特色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对学前体育游戏课程产生新的认识,即由过去的“重体育游戏的相关理论教学”变为“重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二是壮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教学化改造,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反思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三是实践中的“诉求”促使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地提升,尤其是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促进学生全面發展。主要从教育技能、情感体验、文化传承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学生对幼儿教师实用性教育技能的获得。在幼儿教师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维度方面,为幼儿创设传统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游戏环境,支持和引导幼儿进行体育教学游戏和自主体育游戏活动,从而实现幼儿教师实用性体育游戏教育技能的获得。

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利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和身份特征,凝聚着民族智慧和精神,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人类渴望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特点:功夫讲“真”,用意讲“善”,技艺讲“美”,将德、智、体、美、劳熔于一炉,寓德育于体育之中,寓体育于游戏、审美之内。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壮族传统体育的无限魅力和精神品质,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民族认同感。譬如,壮族传统体育竞赛活动“龙舟竞渡”,会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顽强拼搏的龙舟精神。

3.掌握壮族传统体育技能和优秀文化,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承。壮族传统体育项目繁多,运动形式多样,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经过处理的教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且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还包括“易教、易学、易赛”的壮族传统体育技术技能;与此同时,也将实现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提出工作意见[EB/OL].[2013-05-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305/t20130527_2888.html.

[2]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4-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3]叶平枝,徐宝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4]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03).

[5]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6]张五平,董 立,彭福栋.体育院校体育游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6).

[7]金承哲.探析文化传承创新视角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02).

[8]肖尔盾.基于满族文化传承的体育课程校本化实施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壮乡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视阈下的学前体育游戏特色课程建设与实践”(GXZZJG2018B095)。

【作者简介】李冲冲(1986— ),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体育教育;岳利红(1987— ),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就职于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课程建设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研究
江西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甘孜藏区中小学学生体育教育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