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鬼了』

2020-09-28 07:28明白知识
飞碟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次声波鬼魂被试者

文|明白知识

骷髅幻戏图

南宋李嵩的绢本设色团扇画,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南宋风俗画杰作

甲骨文中的“鬼”字,上部是个硕大的脑袋,下部是人,意即像人的怪物。

你相信这个世界有鬼吗?

不相信的人,会对这种虚无缥缈的想象嗤之以鼻。但是,声称看见“鬼”的人还真不在少数。

相信自己遇到过“鬼”的人,经历的遭遇事件一般都出现在某些特定场景里。比如,阴森森的黑暗里,一阵簌簌的穿堂风吹过,总有人觉得这是“鬼魂”出现了。比如亲人离世时。有研究发现,在过度的悲伤中,有60%的人觉得自己“看见”或“听见”了逝去的亲人。

还有些真真假假的报告。比如,1966年,有人在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女王府的螺旋楼梯拍摄郁金香装饰时,捕捉到了一个奇诡的黑影。又比如,1997年,有人声称自己的奶奶在养老院中拍照留念,照片中却出现了已于1984年去世的爷爷的身影。

这些例子,无论是口述还是照片,其实都很难验证。严谨地说,这些案例既无法被科学所验证或证伪,又不能做实验重现当时的结果。

那么,鬼魂到底存不存在?

“闹鬼”的次声波

在美国纽约市,有这样一个奇特的人,他叫乔·尼克尔,他很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专职研究超自然现象的人。鬼魂到底存在不存在?他已经钻研了50年,研究了数百个案例。

他研究这些超自然案例的出发点,不是为了驳斥那些常人看来神神道道的事情,而是试图去解释这些超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他使用了所有他能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大多来自多种学科或跨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分析、心理学分析等。

他的结论是:找不到鬼。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确定是鬼魂的案例。

当然,在科学的意义上找不到鬼,也不意味着你就不能认为自己见到“鬼”了。因为从逻辑上说,你的确可能遭遇了一些生活常态之外的异常因素。

比如,次声波作祟。

次声波是指频率小于20赫兹,但是高于气候造成的气压变动的声波。次声波的声源包括自然现象,比如极端的地震或巨浪等,还有一些人工设施,像是风力发电机甚至风扇,都有形成低频声波的可能。

根据NASA的试验,由于次声波与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接近甚至相同,就可能会引起人体的胸腔共振,并影响呼吸,使人产生作呕、头疼等反应。

而且,某些特定频率(如19赫兹)的声波还可能导致眼球视觉系统的共振,从而让人们的视觉产生扭曲效果。加之这些声波能够移动微小的物体,让烛光诡异地闪烁,我们便会以为自己竟然看见“鬼”了。

英国考文垂大学博士维克·坦迪在《机器中的幽灵》这篇论文中,就描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作者曾担任工程设计师,所在公司的业务是制造医疗设备,他们的工作间里总会有机器运转,听上去就像是谁在低声喘息。而坐在旁边的工作人员也会逐渐感到抑郁,冷得发颤,感觉自己像是被监视,模糊的视野里甚至会出现灰色的幽灵。

再想想看,当你感到似有阴风阵阵的时候,是不是常常处于幽闭而空旷的建筑长廊?这就对了,长廊是驻波非常理想的空间,当两列传播方向相反、振幅频率都相同的波相叠加时,人体的共振会被加强。如果你越发感到恐惧,交感神经系统便会被激活,呼吸频率加剧,甚至可能影响身体情况。这时我们就要注意,是次声波这个家伙在捣鬼了。

人脑中的“鬼魂”

不过,为什么在受到外界影响后,我们会下意识地把矛头指向“鬼”?这其中有个关键环节——人脑的意识作用。

美国学者迈克尔·尼斯是拉法耶特学院的心理学助理教授,他指出,人们对现象世界的体验和感知,即自己见到和听到的东西,来自大脑对从外界获得的有限或不完整印象的建构。

简单来说,大脑会对感知到的外界事物进行补充联想。

比如昏暗房间里模糊的人形,可能是外来的客人,也可能只是一件挂在衣架上的外套。但是我们常常会主动进行建构和想象,认为那可能是鬼,并产生一种“幻想性错觉”。

从功能上来说,前额叶皮层负责人脑的高级智力活动,是人类思想的重要物质基础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神经学博士奥拉夫·布兰科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实验,他通过大脑、人体与空间的关系,在实验中再造了一种鬼魂存在的错觉,就解释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

这个实验很简单。蒙住被试者的双眼双耳,用一台机器带动他的双手在身体前方做出随意动作。在他身后,有一台机器人,会用机械手臂轻微地触碰他的背部,复制被试者的手部动作。

实验刚开始,背后机器人的动作与被试者伸向身体前方的手部动作一致,并且同步运动,此时,被试者的大脑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状态。但接着,在机器人的动作与被试者的同步动作之间,引入很小一段时间延迟,神奇的事情就发生了。一种奇异的感觉在被试者身上出现了。

被试者的空间感知发生短暂的扭曲,他会感觉自己正在与某种生物互动。这种感受很容易被解读为某种“鬼魂”,因此被试者会产生强烈的“鬼魂”存在感。有些被试者甚至感觉周围存在着的“鬼魂”多达4个,由于恐惧,不得不要求立即停止实验。

布兰科解释,这是首次在实验室内诱发了一种外部感觉。实验说明这种外部(奇异)感觉可以在正常环境下产生,简单地通过相互冲突的感官运动信号即可实现。

也就是说,通过简单的实验手段,就可以欺骗大脑,让大脑联想,产生出鬼魂存在的感觉。想让你“见鬼”就能让你“见鬼”。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觉得见“鬼”了,可能只是我们的大脑受到了一些简单的刺激,却将之解读为某种神秘的存在,结果让我们以为见“鬼”了而恐惧不已。

我愿意“见鬼”

还有一种类型的“见鬼”,跟睡眠状态有关。

想象一下,午夜时分,你刚进入睡眠,或者半梦半醒之际,处于有意识的状态。但是,当你想要动弹一下身体,却发现像是被不明物体按压着一样,不仅无法移动,甚至出现可怕的幻觉,比如仿佛听到窸窸窣窣的说话声和脚步声,看到有怪物的暗影在房间里穿行,随之心头涌现出恐惧和惊慌的情绪,以为自己遇到“鬼”了。

在古代,人们将这种当时无法用常理解释的奇异现象,称为“鬼压床”。而如今,我们知道,这在医学上其实是一种被称为“睡眠瘫痪症”的生理现象。按照一些统计,可能有8%的人在某个特定时刻会遇到这种经历。

这是因为,人们的意识虽然清醒过来,但支配肌肉的神经仍处于低张力状态,由此导致了睡眠麻痹。一般来说,睡眠瘫痪症常常会因为生活中压力过大、作息时间不规律、失眠或焦虑等因素而产生。于是,生理现象涂抹上心理情绪,就变成了所谓的“鬼压床”。

英国画家亨利·富塞利创作于1791年的画作《梦魇》

此外,还有一种心理作用,能让我们看见“鬼魂”,那就是悲痛。当亲爱的人逝去,我们可能会在过度的悲伤中,乃至往后某一天的梦里,再度“看到”逝者的音容笑貌,就好像真实发生过一样。或者我们还可能有这样的念头:我相信爱人并没有离开,他(她)的灵魂还在陪伴着我。他(她)会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好好地生活。尽管,这可能是一种幻觉下的谎言,但我们愿意接受并试着去相信。

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在其著作《幻觉》一书中指出,“失去、渴望、乡愁都是强效致幻因素”,而这些都是与情感需求紧密相连的。萨克斯提到一个案例,心理分析学家马里恩.C曾写信说:有一天,她下班回到空旷的房子里,竟然“听见”了亡夫保罗的声音,那么“清晰、沉稳而且真挚,和他健康的时候一模一样”。她也“看见”了他脸上的表情,正坐在棋桌旁迎接她归家。

萨克斯分析到,这种看见已逝亲人鬼魂的幻觉并不可怕,相反,它是哀悼过程的一部分,是一种积极的安慰力量。当一个人的身体被悲痛掏空时,这种幻觉却可以帮助治愈内心的创伤,甚至享受在幻觉中与伴侣的对话。因此,“见鬼”,从来都不只是与恐惧相关。

死后的“鬼神世界”

可以看到,这些无论是通过外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等因素来揭示鬼魂奥秘的科学实验,其实都在试图解释产生鬼的几种感觉源头。科学家在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鬼魂并不存在。

只是,从文化心理层面来说,人们却可能希冀着有那么一个“鬼神世界”的存在。

在古代中国,“鬼”往往与“神”连称,形成了一套传统的鬼神信仰体系。虽然其出自先民对未知领域和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却也不乏充满想象力的浪漫色彩。

一方面,面对自然世界的变幻莫测,人类显得渺小而无力,于是将其神秘化,认为日月山川皆有魂魄神灵。

另一方面,鬼神观念与祖先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礼记·祭义》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在古人朴素的认知里,众生皆有一死,死后必有归宿,这就是“鬼”。

在《寻梦环游记》中,奇诡的“亡灵国度”被塑造成一座华丽的维多利亚式大都市

进一步说,“鬼”指新死的近祖,而“神”指本部族繁育后代的肇始远祖,两者合称便泛指已逝祖先的灵魂。当先民在遭遇灾害时,便会朝向天地架起祭坛,祈求先祖的魂魄能够保佑子孙的平安。

比如伟大诗人屈原所处时代的楚文化,就充满了“言鬼敬神”的文化习俗。每当娱“神”之时,先民饰以彩衣,飨以芳泽,乐以歌舞;而当祭奠阵亡战士时,则长歌当哭,“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鬼神文化在古代中国人的传统认识和民间习俗里,更多地寄托着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和深情。

生命的终点

有意思的是,西方语境中也不乏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

不过,现实世界与那个神秘的“鬼魂世界”,就是完全分隔的吗?如果彼此间思念,情感又该怎样诉说呢?人们想到的法子是,通过与“鬼魂”相关的特定节日,建立起两个世界间沟通的桥梁,使生者与死者“相聚”。

墨西哥梅特佩克的亡灵节活动

比如墨西哥的“亡灵节”。每年自10月31日起,墨西哥人便会在由村庄通往墓地的路上撒上黄色的花瓣,家家门口点上南瓜灯笼,将糖骷髅、万寿菊和螺旋状的面包摆上祭坛,男女老幼戴上面具,穿上印有白骨的鬼怪衣服,穿过街市,欢迎亡灵循着芬芳和灯火的指引而归来。

比起中国古人对于故人深沉的感怀,墨西哥人的传统则充满了狂欢色彩。经典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的灵感便源于墨西哥的亡灵节。影片创造性地想象了一个绚烂而神秘的“亡灵异世界”。在那里,尘世肉体的离去,并不等于真正的死亡。正如影片的经典台词所说:“真正的死亡是世上没有人再记得你。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想来,这便是“看见鬼”于我们最真切的意义。

猜你喜欢
次声波鬼魂被试者
德西效应
鬼魂的作用:评《唱啊,曝尸鬼,唱》
德西效应
鬼魂岭的秘密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次声波杀手
自适应滤波在地震次声波信号中的应用研究
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