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年前的古人吃了海鲜大餐,还做了“垃圾分类”

2020-09-28 07:29蒋肖斌
飞碟探索 2020年3期
关键词:河姆渡距今史前

文|蒋肖斌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一家普普通通的工厂正在打地基,准备建一个普普通通的厂房。然而,一钻孔打下去,带上来的泥芯中居然发现了贝壳、动物骨骼和陶片……这些数量不小的物件深埋在地下5~10米处,不知道埋了多久。最近,来自考古学者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答案:8000多年。

这里就是井头山遗址,是江浙沪境内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史前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地区,乃至全世界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史前贝丘遗址。

那么什么是贝丘遗址?

通俗地说,就是古人吃完贝类之后把壳扔一块儿,日积月累,几千年后再次被发现,就成了贝丘遗址;学术上认为,贝丘遗址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以贝壳作为地层主要包含物的遗址。

在农业文明的光芒尚未普照大地的时候,渔猎、采集是我们的祖先获取食物最靠谱的方式,沿海居民自然因地制宜,将目光投向了海洋。贝丘遗址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沿海地区,也有少量在内陆湖泊边上——这很好理解,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想吃“海鲜大餐”还是得在海边。

井头山遗址范围有1万多平方米,堆积最大厚度在2米以上。从已经发掘出土的蚶、螺、牡蛎、蛏、蛤、蚝的堆积物来看,井头山先民的日子似乎过得挺不错。其中,吃掉数量最多的是蚶,排第二位的是蚝,个头都比我们现在吃的要大得多。考古专家说,8000年前,人口没这么多,贝类的生长压力也小,自然长得壮。

又一个问题来了,为什么江浙沪这3个沿海大省(市)此前一直没有发现贝丘遗址?

考古学者的确思考过这个问题。有猜测认为当时这边的海里不太生长贝类,也有猜测认为本地地质环境不利于贝壳保存。而随着井头山遗址的发现,这两个猜测都被推翻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大的可能,是江浙沪沿海环境变迁较大,早期贝丘遗址埋藏得比较深。具体来说,一个原因可能是早期贝丘遗址数量较少,不容易被发现;根据井头山的发掘情况,遗址埋藏于5~10米深的淤泥之下,所以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沿海的早期贝丘遗址埋藏在很深的地方,传统考古手段一般发现不了。

此前,中国发现的贝丘遗址距今大多不超过6000年,大多分布在距今6000~5000年,没有早于7000年的;井头山遗址的横空出世,一下子把时间线拉到了8000多年前。也就是说,至少从那个时候开始,一部分中国先民就开始了靠海吃海的生活。

井头山遗址首次考古发掘的推进过程也十分艰难。工作从2017年开始,由于遗址的超大埋深,上面覆盖的还是含水量很高的滩涂淤泥,易流动和坍塌,所以,考古工作开始之前,必须先用钢结构围护设施把考古发掘区紧密地包围起来。光是建这个特殊的考古基坑工程,施工就用了1年多的时间,耗资数百万元,直到2019年9月,才正式进入发掘阶段。

有人戏称,8000年前的井头山先民就懂得“垃圾分类”,吃完贝壳都扔一块儿。当然,“分类”还有待改进,井头山遗址的包含物中,除了数量最多的贝壳,还有少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角器,以及橡子、麻栎果、桃核等。

井头山遗址工地景观

井头山遗址发掘工作

至此,我们可以尝试大致还原一下先民们的生活:他们面朝温暖大海、背靠茂林山丘,主食是贝类,顺便打猎、采野果;超出今天我们认知常识的是,井头山人还会种水稻。通过对文化层泥土的淘洗,考古工作者在显微镜下发现,淘洗物中留存着大量的水稻小穗轴(谷粒下端的关节部位)。可以说,井头山人在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发展出了“混合经济型”生产方式。不过从目前发掘出土的较为简易的木器来看,当时的生产技术还有待提高。

同样距今约8000年,与井头山属于平行时段的遗址,还有杭州萧山的跨湖桥遗址。不过,从空间角度讲,井头山居民要跨越100多千米去跨湖桥串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从历史传承关系的角度看,井头山遗址并非没有“后人”。距此1千米左右的一处丘陵小盆地里,就有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而不到10千米外,还有一个更加声名显赫的史前人类遗址——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

考古专家认为,井头山遗址出土遗物具有鲜明的自身文化特征。以陶器为例,器型和装饰与河姆渡文化陶器有一定相似性,但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从文化特征看,河姆渡与井头山有着直接的血缘联系或者文化上的传承,但两者之间还存在约800年的时间差,“打个比方,井头山是爷爷辈,河姆渡文化则是其孙子辈,中间还差一个爸爸辈有待我们去发现”。

跨湖桥遗址

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遗址堆积厚2~3米,经碳-14和热释光测定,距今8000~7000年。这一遗址体现的文化面貌新颖独特,属于独立的史前文化类型,在时空上显示出某种“孤独性”。这一文化如何与地区内其他文化沟通交流并产生影响,还是考古界的谜题。跨湖桥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漆弓,中国最早的“草药罐”、慢轮制陶技术和水平距织机等。大众可以前往这里的史前遗址博物馆,近距离了解遗址详情。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大量贝壳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大量鹿角

目前,井头山遗址的发掘面积还只有700多平方米,这个聚落布局怎么样、日常居住人口有多大规模、住的房子长什么样、他们后来去了哪儿……这片土地上还有更多待解之谜。而关于这片遗址的消失,考古专家认为,井头山遗址的消失是因为海侵,“它上面覆盖的地层完全是海相的”。井头山的生活图景从此深埋于海水沉积层之下。

在人类与海洋的相处中,有太多这样的悲欢故事。当人类繁衍到距今5000年以内的时候,农业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稻米逐渐成为主要食物来源,贝丘聚落就越来越少了,最终全部湮没在海岸之下。今天的我们,再次从海洋获得让人食指大动的海鲜大餐,再次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大海时,可曾想到,有些东西已经沧海桑田,而弄潮的勇气,却8000年不改。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几件开了孔的木柄

猜你喜欢
河姆渡距今史前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Stories of the Chime-bells—Unearthed from the Tomb of Marquis Yi of Zeng State
河姆渡遗址与河姆渡文化
史前人,都画啥?
穿越之旅
河姆渡先民的衣食住行
看英国驻重庆使领馆变迁1891年英国正式在重庆建立总领事馆,距今有1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