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及当代社会劳动异化现象分析

2020-09-29 07:45王易茗
青年时代 2020年21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

王易茗

摘 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众多作品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贯穿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完善,最终在《资本论》中发展完成,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论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及主要内容,并以此为研究视角分析当代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劳动异化现象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黑格尔关于异化的辩证法思想

黑格尔的哲学是从“存在”出发的,这里的“存在”是指“绝对精神”。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万能的,现实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一方面现实的自我意识通过它的外化转化为现实的世界,反过来现实世界又转化为自我意识。但另一方面,恰恰这种现实,无论它是个人或是客观的东西,就被扬弃了,它们都成了纯粹的普遍物。它们经过这种异化就成了纯粹意识或本质。”[1](P11)也就是说,从“绝对精神”的逻辑起点出发,“绝对精神”通过自身的内在否定性使其外化出整个现实世界,现实世界通过扬弃又回归到“绝对精神”本身,只有经过这种外化和扬弃,“绝对精神”才能实现对自身的回复。“绝对精神”本来是主体,经过异化转变为客体,但是它并没有消失,而是通过扬弃回归到主体。由此可以看到,黑格尔关于异化的观点具有辩证法思想。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还是停留在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立场上,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将其上升到唯物主义层面。

(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思想

与黑格尔不同,费尔巴哈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他从现实的人出发,揭露了宗教的秘密。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爱和意志力,宗教不过是“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化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質的对象”[2](P56)。上帝就是人把自己本质对象化的产物,因此上帝具备真善美等一切美好的特质,人们把上帝想象得越具有力量,对自身的禁锢和压迫就越严重。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人创造了上帝的形象,又被上帝支配和统治,失去自身的主动性,这便表现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但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仍然只停留在直观的唯物主义层面,没有从实践层面来考察现实的人,在历史观上还是陷入了唯心主义。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

威廉·配第首次提出了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土地是财富之母。”[5](P46)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他从多种劳动形式中抽象出了一般劳动,并且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6]。大卫·李嘉图继续发展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这一观点,另外还看到了当时社会中资本家、工人、地主三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但古典经济学家毕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他们虽然看到了劳动创造财富的事实,也触及到了阶级之间的对立,但却回避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成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3](P15)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已经不能称之为人,只是用来提供劳动的工具。所以马克思感叹 “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就其一般目的仅仅在增加财富而言,在我看来是有害的、招致灾难的”[3](P13)。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从生产结果来看:劳动者与他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关于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3](P5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创造出的财富也越来越多。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并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贫困。这是因为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归自己所有,而是归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创造出来的财富最终全部被资本家收入囊中。而这些财富,资本家除了维持奢靡生活之外,其余用作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人的剥削。劳动者只能受雇于资本家,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劳动者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财富,反而使他们成为产品的奴隶,进一步受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劳动者与他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二)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本身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3](P54)劳动是人本质的体现,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自身的内在需求,在自由自在的劳动活动中不断肯定自己,劳动成果也归自己所有。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者并不具备自我意识,只是在流水线上机械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工作,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被剥夺了。另外,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延长工作时间,加大工作力度,使劳动者身心都遭受极大的压迫。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3](P54)。可见,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本身相异化。

(三)从人的类本质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3](P57)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劳动,并从劳动中不断肯定自己。但在异化劳动的状态下,劳动不再是自由自在的活动,已经成为没有自身意识的、机械的谋生手段,这和动物无目的的捕猎行为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3](P58)可见,马克思在探索人的类本质异化时,也看到了人的精神异化的问题。这里的精神异化,指的是随着劳动异化,人对于劳动、对于自己类本质的认识出现偏差。人们在进行无意识的劳动时失去自由自觉,在观念中逐渐认为这种失去是正常的,觉得劳动本身就是这样,逃离劳动的同时也忘却了人的本质。

(四)从人际方面来看: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4](P97)首先,“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4](P100),即资本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勞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出现矛盾和对立。其次,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资本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资本是逐利的,并没有永远的朋友。再次,劳动者为了维持家庭生活需要,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排斥和敌对。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随着劳动的异化,整个社会都陷入紧张的气氛。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角下当代社会劳动异化现象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系自身的统治,通过各种福利政策和就业政策提高了劳动者的待遇,但仍没有突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固有弊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可以消除劳动异化的阶段。所以,劳动异化仍然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运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当代社会的劳动异化现象,可以深入剖析现象本质,进而寻求有效的措施。

(一)当代社会劳动者与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先进的技术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以及生活上的便利,另一方面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发生变化,人从科技的创造者逐渐转变为一定程度的依赖者。比如随着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搜索引擎、视频软件、娱乐游戏相继问世,给人们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但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沉溺这种泛娱乐化乐趣,失去手机或者网络就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从异化劳动的视角看,这些人被这些劳动产品所控制,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出现了异化。

(二)当代社会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相异化

虽然当代劳动者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资福利等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没有改变与生产资料脱离的现状。大量的社会资源还是集中在少数的社会精英手中,劳动者只能出卖体力劳动或者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维持生活需要。虽然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表面上是听从自己的意愿,但有时这是以收入的减少为代价的,收入减少就无法满足自己和家庭的生活需要,这又迫使人们不得不依赖于这份工作。劳动活动的自由和乐趣没有体现出来,人们还是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手段。

(三)当代社会劳动者的精神异化

现代社会,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主要变现为人的精神异化。严峻的就业形势、超高的工作强度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等心理疾病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异化状态下的精神生活对人的影响是最严重的,它会彻底摧毁人的意志和信念,甚至会让人失去继续生活的动力。人们可以意识到自身精神状态的问题,想要打破现实困境,但总是无法实现,这种自身的矛盾就越来越强烈。

(四)当代社会人与人相异化

当代社会仍然是少数精英阶级占有大多数的社会资源,他们通过资本积累获得数量庞大的财富,而劳动者只能凭借劳动维持生活,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富人与穷人之间出现矛盾与对立。同时广大劳动者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以及利益争夺,导致人情关系淡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越来越难以实现。随着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领导关系等诸多社会关系将人们围绕,伴随着不可避免的利益纠纷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复杂。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威廉·配第.赋税论(全译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6]张苗.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