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拉图与班杜拉教育理念之异同

2020-10-09 10:47魏雅慧
现代交际 2020年15期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教育理念

魏雅慧

摘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采用对话体形式,探究了政治、教育、国家、文艺等多方面的问题,系统地规划出理想国家的方案,这其中关于教育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颇深。通过对《理想国》中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分析,并结合当代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进行了两者教育理念的联系分析,发现了其中的联系:他们都为儿童的学习建立了一个被观察模仿的对象,突出了被观察模仿对象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地位。最后,也要看到柏拉图哲学教育思想方面的理论所带给我们的除局限性之外的许多价值。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理念 班杜拉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5-0222-0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明,对于儿童的教育既要让故事中的人物有其特定的性格和魄力,也要去除故事中不合时宜的人物言论和行为,这样才能使人灵魂深处的美德从小显现培养起来。柏拉图认为理想型的国家必须由理想型的统治者、保卫者和公民组成,而最优的教育方式便是让公民通过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和内化。在一定程度上,当代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延续创新了柏拉图的教育理论,他主张环境、个体和行为三者交互的学习理念,从习得过程开始,阐明了在起始教育的学习阶段中观察和模仿的学习方式在当代环境下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一、柏拉图的教育理念

柏拉图将哲学思想贯穿于社会发展中,希望通过完全有效的教育,培养道德高尚、无利害争斗、可辨美丑的保卫者和公民,从而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学前教育思想、公民教育思想、国家教育思想、音乐教育思想、美德教育思想、妇女教育思想等,通过对公民从小无差别的教育,以达到国家和政治的稳定。

(一)单纯叙述

首先,柏拉图认为只有单纯叙述和模仿的善,才能使人们保持最初人性的真和个人本然的技艺。他把诗歌或史诗的形式分为单纯叙述、模仿叙述和混合体叙述,分别指的是作者间接叙述、人物直接叙述和作者与人物混合叙述。他赞成专注于一种技艺的学习,因此他认为模仿叙述除了可以模仿善言善行外,其余都不能带来好的影响。

正因为柏拉图提倡作者站在旁观者角度的单纯叙述,因此为处于最善于接受阶段的儿童提供最大限度的“善”便于其模仿。“善”是最高的知识,同时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同程度的天赋。在儿童最初的文学与音乐教育中,对史诗和诗歌的故事情节和行为语言进行了利害分析,将人物行为和语言的恶、粗鄙全部排除在外,将神的榜样力量纯粹化,强调了神只是好的事物的因。通过初始教育的引导和对善的模仿,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能力,从事适合的工作。

(二)教育择优择善

柏拉图将教育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音乐与文学教育、体育教育、科学教育和哲学教育。从最开始的心理建构到身体建构,再到文化建构,为最后的哲学教育既奠定了基础,也择选出最为适合的人选。

关于保卫者,柏拉图认为保卫者是国家的守护者,故对保卫国家的保卫者应进行最优教育,是将“真、善、美”与严肃、勇敢联系在一起的教育。他要求保卫者在控制自己方面有所节制,既要完全服从统治者的统治,又要统治自我的道德感官欲;此外还需要保卫者能够通过一些“善意的谎言”来保持国家的安定。

对于统治者来说,柏拉图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人们经过学习模仿而得来的是人们的认识,只有认识理念世界中真正永恒不变的事物才能称之为知识,因此在城邦中真正拥有善的知识的人只有哲学家,只有在哲学家的统治和教育下,才会有理想安定的国家、理想的保卫者和公民。

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的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主要来源于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他在否定了行为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等单向决定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行为交互决定论,认为环境、个体和行为三者是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首先,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人们会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经过心理预期的判断来决定人们的行为,同时,环境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其次,人和环境交互决定行为,班杜拉认为人在环境中既不是完全的被动者,也不是完全的自由者。最后,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互作用。环境、个体和行为三者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缺一不可的。

由于习得过程的不同,其反映出的行为的性质也不同,可分为行动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行动性学习即亲历学习,替代性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在他看来,观察学习是主要的学习形式,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而进行的学习形式。

观察学习的过程是由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注意过程是对榜样进行观察,并将对方的优点与个体本身相似的地方相连,从而进行模仿。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带给人们的潜在影响会外化为个人期待,从而影响个体的观察方向。一般来说,被模仿者的行为越明确,越容易被注意。第二,保持过程是对示范行为进行保持的过程,是个体将所观察的行为在记忆中以符号的形式将信息编码,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完成习得、保持和再生。

第三,运动再现过程是对所观察行为在记忆中形成符号的转化再现过程。其示范行为的再现取决于记忆中示范行为的完整性,需要学习者通过不断地回忆和练习,不断尝试再现示范者的行为反应,建立个人或他人监察来及时反馈和纠正行为信息的正误。这样才能不断地使之接近于示范者的行为。第四,动机过程主要是他人对示范者行为的评价、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的评价和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这三个因素构成了动机过程的三种强化,即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强化。外部强化是被他人所肯定和鼓励的行为,用来激励观察者的记忆存储,促使学习者在编码记忆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适宜的、与个体贴合的行为。自我强化是学习者对自我的行为模仿有一定的判断和认知,他们会自行选择满意的行为继续加强。替代性强化发生于其行为被肯定时,会间接影响观察学习者是否去模仿该行为。这三种强化的作用,促成了观察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和力量。由此可见,这三种强化的作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对人们所做行为进行了评价,同時又成为制约再现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思想之联系与贡献

(一)班杜拉教育思想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联系

关于观察学习的知识,最早的便是柏拉图《理想国》中让公民通过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和内化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以说是柏拉图教育理论的延续发展和创新。

1.柏拉图与班杜拉都非常注重儿童初期行为模仿对象的好坏

柏拉图非常注重幼年时期儿童的心理建构,因此对模仿对象要求单一化的善。他主张将被模仿的对象(神)性格和行为中的欺骗、仇恨、恶等都抹去,要保持一定的规范,保持描绘其最真实的原态。强调将神的神性与统治性表现出来,表现言行一致的纯一的神。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了个人技艺的唯一性,要保持技艺的专一性而非兼顾性。这样的英雄形象才是可供儿童观察模仿的对象。班杜拉提出的行为交互决定论强调了环境、个体和行为三者的关系,更明确了影响行为的各种因素。强调了榜样存在的重要性,也突出了榜样的行为影响并决定了儿童的行为。

2.班杜拉在观察学习中看到了学习者的自我内在调节性

在班杜拉的教育理论中,观察学习是其重点。通过对被模仿者的观察和学习,从而达到自身潜能激发和心理建构。在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中,是观察者主动地去发掘被模仿者的优点或与自己相符合的点。在这一点上,柏拉图是将被模仿者单一化,只存有完全的好与善,从而真正获得善的知识的哲学家或统治者对公民的教育也将是单一化的。而班杜拉则认为,教师提供给学生榜样行为之时,也可能以消极的社会行为误导学生,因此班杜拉提出儿童的行为学习需要通过自我调节来加强、维持或中止。

广义的自我调节是人们制定的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自我调节概念是从自我强化概念衍生出来的,强调人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它使人的行为变得富有生动性和选择性,反映了人的认知和情感对行为的多种影响。

(二)柏拉图的贡献

柏拉图立足于通过教育去探索真理,追求人们的身心健康,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除了柏拉图对城邦公民的等级思想,他的教育思想对不断标新立异的现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启发。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对真善美的追求,既要内心的精神世界完善,又要个人的行为富有理性的光辉。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柏拉图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国家的改造,因此对教育的对象进行的是“精英”教育,致力于提高统治者和保卫者的整体素质。在教育方式上,柏拉图提出用作游戏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但他却规定了固定的音乐、游戏的节奏和格式,扼杀了人的创造力,这些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特定的时代中,对于教育思想初始的柏拉图来说,能够在哲学的框架中将教育放在重要地位,并重视真善美的培养已非常有其进步性了。在现代社会中,和谐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之一,而柏拉图正是看到了国家的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经营,国家和谐发展的基础是人的和谐发展,因此他将人的教育放在了国家的稳定公正之上,用教育引导人的善,从而达到行为与灵魂的内外在统一,实现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结语

本篇文章立足于柏拉图在哲学教育思想方面的理论,将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与柏拉图的教育理念进行对比,发现了其中的联系:他们都为儿童的学习建立了一个被观察模仿的对象。柏拉图在对话中将故事中的被观察模仿对象的行为和品格单一化,既要符合其身份,也要符合理想城邦建立的要求。同时,班杜拉也重视被观察模仿对象既要重视自己的行为,以避免某些行为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也要对儿童的学习过程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强化。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中,就突出了被观察模仿对象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晓燕.《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

[3]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范哲林.试论柏拉图的儿童教育观及其现代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2).

責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理想国柏拉图教育理念
理想国叠影之魅
大理:梦游理想国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名创优品的“理想国”
大理,抵达自由之后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