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

2020-10-09 10:37刘桂章
求知导刊 2020年29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公开课

摘 要:文章作者以北京市海淀区一所普通农村中学为例,基于新课标和农村学校工作环境,认为农村英语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有: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信息素养。文章探索了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路径,如教师通过观摩教学研讨会和公开课开阔视野;在教研组和高校专家引领下开展公开课和竞赛课;课后开展专题研究,提高农村教师核心素养。

关键词:农村教师;核心素养;公开课;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9-0008-04

21世纪初,欧盟在发布的报告《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一词,如何培养未来公民成为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共同热议的问题。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正式出炉,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养。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英语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决定着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高度。只有教师理解了核心素养的价值体系,了解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才有可能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贯彻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创设良好环境。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学手段相对匮乏,教学理念亟待改变。探讨农村教师的核心素养对促进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提高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研究

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顺应核心素养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国外学者对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普遍以Shulman提出的七类教师知识为参照,这些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普通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与学生特点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和教育目标、目的、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知识。Richards提出语言教师应具备教学理论、教学技能、交际技能、教学推理和决策技能、学科专业知识、社会文化及职业背景知识六个方面的专业素养。

在国内,主要是大学教师对英语教师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朱浦从英语教师的能力结构角度阐述了英语教师的核心专业素养,即学科基础能力、英语语言能力、英语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束定芳、庄智象、陈冠英认为英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为系统的外语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组织能力。韩宝成、曲鑫和张宏丽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核心专业素养还应包括英语语言意识、英语思维能力。龚亚夫则将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分为交流策略、学习策略、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与2017年版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相吻合。蒋京丽从教研员的角度提出了中学英语教师还应具备教育情怀、专业发展、文化意识和信息素养。

基于2017年版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和农村英语教师实际,笔者提出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四个核心素养,即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信息素养。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缺失的原因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支持农村教育和教师发展的措施,改善了农村教育环境,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也逐渐成为农村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农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有强烈的专业发展需求。但是,一些原因仍制约着农村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一是农村教师缺少外部学习、交流的机会。由于资金限制,农村教师很难有机会外出参加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活动,不易接触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二是专家、名师等引领资源缺乏。王淑宁认为,专家、名师的理论指导、教学示范等经验传授,是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组织,农村学校工作环境吸引力弱,又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使得农村学校很难引进或聘請到专家型名师。三是现在的教师培训模式是城市中心取向的,所倡导的理论来自对城市文化背景的研究,研究取样、操作范例和文化背景多是城市取向的,农村教师对如何将城市取向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农村教育实践中感到困惑。四是农村教师缺少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由于地处农村,交通相对不便,农村教师很难获得承担公开课的机会,缺少展示才华的平台,缺少评定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硬性条件,挫伤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

当前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对如何培养英语教师的核心素养进而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的研究文献较少,且高校教师多为研究主体。黄友初认为提升教师核心素养既要有政策制度做指引和保障,也要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师教育体系,更需要教师树立专业发展意识。王蔷、张红,杨鲁新开展高校和中学合作的研究项目,强调研究和教学的有机结合。王枫林提出专家理论引领、互动参与、教学观构建、实践反思和校本研修为一体的中学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笔者基于个人专业发展之路提出“基于教师需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导师培训模式”,即聘请高校教师和一线特级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线教师金甫、张宏丽开展实证研究,他们认为通过开展课例研讨,举办说课、优质课评比等活动可以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上述有效做法和我校实际,本研究提出“在专家和教研组引领下,运用公开课和教学比赛推动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培训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参加教学研讨会,观摩研究课,开阔视野,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其次,在教研组和高校专家引领下开设公开课、竞赛课,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最后,课后开展专题研究,撰写论文,进一步提高个人综合素养。

1.公开课和竞赛课前:坚持专业发展培训,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1)选拔青年教师参加学历教育。黄友初认为,农村教师培养必须有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地区教师的学历情况不理想。课题组与海淀区教委、北京教育学院取得联系,推荐符合条件的青年教师参加硕士学位培养项目。系统的学历教育开阔了青年教师的视野,在初中教学中能够大胆尝试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英语简易小说”阅读,组织开展英语戏剧教学。

(2)参加研讨会,接受前沿学术理论。参加教学研讨会能使农村教师快速了解本领域及相近领域的学术前沿,了解中学英语教学领域动态,开拓农村教师的科研思路,激发灵感和尝试运用新理论、新方法的冲动。教研组教师轮流参加每年的全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实验基地学术交流研讨会,全国中小学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等。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教师反映“听别人报告、看别人成果,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让自己看到了目标,给自己前进的力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5.6%、46.7%的农村教师认为参加学术会议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非常有效”和“有效”。 同时,我们发现参加研讨会次数较多的教师在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概率显著提高。

(3)微信群推送学术论文,利用现代媒介吸引教师阅读。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媒体之一。周华清研究发现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人们养成了利用微信公众号阅读学术类文章的习惯,教师从传统媒体向移动媒体转变,并从以深阅读为主,转向社交媒体的浅阅读与深度学术阅读并存的多元阅读需求结构。本课题调查发现,26.7%的农村中学教师通过微信进行学术阅读,仅稍稍低于纸质版书籍阅读率。为便于课题的顺利进行,课题组设立了微信区,推送《英语学习》(教师版)论文、《21世纪英文报》时事,TED演讲、英语口语与语音入门等。2020年上半年延迟开学期间,课题组推送了大量线上教学方法和实用性强的App,帮助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4)观摩公开课、竞赛课,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公开课、优质课竞赛均为由教学研究会、省市县区有关部门组织的、科任教师具体实施的教研教改活动方式。唐子江认为这些活动的展开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三年来,教研组组织观摩了全国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大赛、北京市英语教师说课竞赛、北京市和海淀区的研究课以及骨干教师示范课等。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反映了最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理念,展示了扎实的英语教学功底、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走进优秀教师课堂、全方位观摩优秀教师教学的机会。对照优秀教师,教师会更多地从自身寻找教学的增长点,从而以教学观摩为载体,在追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研究行为三方面得到提升,实现教师专业提升。

(5)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打造魅力课堂。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教师信息素养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对“互联网 + 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进行了部署;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张婵认为,农村地区受制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教学观念影响等,教师的信息素养与城市地区相比差距颇大。课题实施前问卷调查顯示,5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薄弱。合理的教师培训是扩充教师信息知识储备、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课题组选派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研讨会,邀请信息组骨干教师介绍翻转课堂视频、手机投屏软件使用等。2020年延迟开学期间,教研组邀请清华大学英语系教授推广“清华大学雨课堂”,在信息技术教研组的支持下摸索运用腾讯课堂、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平台,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2.参加公开课、竞赛课活动:搭建平台,专家引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性

参加研讨会,观摩公开课开阔了农村教师的视野,拓宽了思维,激发了教师努力提高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动机。他们渴望承担公开课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王洪忠和黄丹怡认为公开课的开展有利于教师自发地对专业课程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课程发展,有助于教师展现自身的价值。为了在公开课和教学竞赛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教师会自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再结合其他教师的理念取长补短,因此公开课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为取得理想的成绩,避免在同行和学生面前“出丑”,授课教师必须克服自身不足,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听评课专家和教师帮助授课教师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课题组对公开课和竞赛课的实施过程进行了认真设计,包括四个步骤:①教师个人钻研,设计教学设计;②教研组内部磨课,提出改进意见;③聘请高校教师辅导,提升公开理论水平;④教师个人反思,开展专题研究,撰写论文。

(1)教师个人钻研,深入研究教学设计。精心准备公开课、竞赛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条件。要想上好公开课,就需要做详尽充分的准备,这需要授课教师精心研读英语教材,阅读相关文献,分析学生需求,明确教学目的和重难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方案等,甚至还要进行必要的试讲。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在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备课组要求每位教师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阅读《中小学外语教学》《英语学习(教师版)》等刊登的教学实践论文,积极主动地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并于教学中大胆尝试运用“手机无线投屏”“翻转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

(2)教研组内部磨课,在集体研讨中共同提高专业素养。准备一节公开课和竞赛课光靠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教研组团队的力量。正式上课前,授课教师在教研组会议上介绍教学设计,并在个人所教班试讲。教研组召开会议,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指令、板书设计等展开研讨。授课教师在教研组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日趋完美、科学。同时,评课教师也在讨论中体会到建议被采纳后的喜悦,感受到自己学识的不足,集体磨课使参加活动的教师人人受益。

(3)聘请高校教师、特级教师辅导,提升公开课理论水平。为提高公开课、竞赛课的理论支持水平,从宏观角度提升教学质量,课题组先后邀请高校教师和一线特级教师到校做辅导授课教师。专家学者的高位指导提高了研究课的理论档次,微技能的指导更是使教师受益颇多。在与名家近距离的接触中,教师的视野得以开阔,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更新。教师们准确领会英语教学理论、引用2017年版英语课程标准精髓,大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三年里,五位教师在北京海淀区“风采杯”教学比赛中获得海淀区教学比赛一等奖。这对一所农村学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4)问题引领,教师个人深入探究,提高教学实效性。在研究课试讲阶段会出现诸多问题,如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新技术使用不到位等。授课教师根据专家指导、教研组建议,基于个体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探究模式,根据专家、教研组提出的问题、建议进行探索。教师通过文献学习和调查分析确定教学问题根源及教学改进点。2018年我校承办了北京市“互联网助力教学与教研,促进乡村教育新发展”研讨会。英语学科J老师探究“基于信息技术的英语阅读课”线上教学,借助DynEd软件学习“Air Resistance”(空气阻力)。区教研员、高校教师提出“设计活动,增加教学互动性”。教研组教师则感觉材料难度大,应简化教学材料。面对困难和质疑,J老师研究案例,重构教学步骤,要求学校信息组购置“手机投屏”软件,历经四次试讲、四次教研组会议论证。在研讨会上,J老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验证、理解物理概念,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得到了与会专家、教师的好评。

3.公开课和竞赛课后:个人反思,撰写论文,开展专题研究,提高教师核心素养

参加公开课、竞赛课是教师提高核心素养的一大步,但课后的反思和课后研究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得与失进行认真的反思,对该课型教学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在反复探索实践中获得发展。教师在专家的鼓励下撰写论文,对该课型、该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三年里,教研组教师发表论文5篇,多篇文章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学论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结语

课题实施三年来,在专家引领下,依托教研组集体智慧,运用公开课和教学比赛推动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培训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外出学习和信息技术培训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激发了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教师在专家点拨和教研组的帮助下从被分析、被批判、被反思,到顿悟,不断优化教学步骤、教学策略、教学语言和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技能。在课后反思阶段,教师对所讲内容开展深入研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在北京市和海淀区举办的教学比赛、论文评比中多人获得一等奖。同时,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也促进了我校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各级英语竞赛中,获奖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学校中考、高考成绩稳步提升。所以,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核心素养,才能为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保障。

农村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学校、区县教育部门不仅需要提高教师经济待遇,还需要重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在农村学校举办教学研讨活动,如专家教学现场指导、参与式培训、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等,并为教师提供开展公开课的平台。同时,农村学校要积极争取得到区域内高校和一线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的经验整合起来,有针对性、高效率地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 Beyond Training[M].Cambridgeshire:Cambridge University Bess,1998.

[2]Lee s.Shulman.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1):1-22.

[3](蘇联)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杜殿坤,编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陈冠英.谈外语教师的素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44):14-16.

[5]韩宝成,曲 鑫.中小学外语教师核心专业素养与评价——第五届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综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10-215.

[6]韩 刚.英语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黄友初.教师专业素养:内涵、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J]. 教育科学,2019(3):27-34.

[8]金 甫.农村小学教师素养提升与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参考,2012(7):39-41.

[9]康玥媛,李 健.优秀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60份问卷的实证调查[J].当代教师教育,2019(4):17-24.

[10]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1]唐子江.语文示范课的示范作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8):50-55.

[12]王枫林,高晓芙,黄亚宁,等.中学英语教师新课程培训模式的创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5):68-71.

[13]王洪忠.论公开课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171-172.

[14]王 蔷,张 虹.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15]王淑宁.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支持体系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9(6):52-55.

[16]杨鲁新.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影响——四位新手教师的个案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6(3):62-70.

[17]张宏丽.聚焦核心专业素养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培养[J].基础外语教育,2016(2):42-46,109.

[18]周华清.基于高校教师微信公众号阅读行为的学术期刊微信平台运营思考[J].出版科学,2019(1):76-81.

[19]张 婵.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9.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研究与实践”(CDDB172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桂章(1968— ),男,北京人,特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阅读、写作教学和教师培训。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公开课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