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容易被忽视的安全感

2020-10-09 11:37陈素娟
家庭·育儿 2020年3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安全感健康成长

陈素娟

【摘  要】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父母担心孩子的未来,但往往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安全感。安全感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是成长的摇篮,儿童安全感的形成,与其幼儿时期家庭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不会感受到他人的爱,对世界也会充满质疑和害怕,严重束缚、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发挥。本文便是以此为论述观点,探讨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安全感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因素;家庭教育方式;安全感;健康成长

安全感是人们进行正常生活的基础心理条件,只有本人觉得安全,才能积极乐观地生活,这是每一个成年人在社会上能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由此可以推断出,儿童成长时期安全感的存在是其成长时期至关重要的。研究发现,0-3岁是婴儿建立良好的心理安全感的最佳时期,孩子3岁之前安全感的建立,将决定了他一生的发展。在社会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儿童容易焦躁、自卑、无理取闹,负面情绪极多,其背后的深层意义便是他们缺乏安全感。

经过教育界的多年观察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成长阶段恰恰是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阶段安全感的缺失,是引发儿童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家庭教育方式与此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生活空间,家庭的生长环境可以影响儿童成长的一生,此时家长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是关乎儿童未来的重要举措。我们经常说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很重要,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先来看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的表现:

1、做任何事都不能离开母亲,要妈妈拉手,要妈妈抱,要妈妈陪着,导致母亲不能正常工作。

2、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仍然不能接受这短暂的离别,心理恐惧、害怕,甚至歇斯底里,然后抵抗力下降,最后导致生病,让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能继续。

3、孩子平时和小朋友玩的时候很活泼开朗,可是在幼儿园里看见教师的时候,就不敢抬头看教师,小手不停摆动,显得神情紧张。

4、到上小学、初中乃至大学、博士,因为安全感的缺乏,会让孩子养成多疑、忧虑、脾气暴躁甚至反叛的性格,因此在学校没有好伙伴、好朋友,还有可能是教师、父母最头疼的孩子。

5、成年以后,这种性格会继续左右他的人生,可以说很多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都跟幼年时期极度缺乏安全感有很大关系。

在幼儿园里我经常看到有的幼儿非常自卑,还有的幼儿脾气暴躁,甚至有个别幼儿对其他人有一种敌意。比如说我班的小宇,他只吃家里的食物,从来不吃外面的东西。美术活动时,如果教师让他画画,他会非常生气和抵触,还会把笔扔到楼下,情绪一下就莫名暴躁起来了,这或多或少都与幼儿安全感的缺失有关。

一、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类型

(一)极端型

极端型教育方式的表现一般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存在过分的保护迁就或者过分冷漠、不关心,或者过分训斥、体罚孩子的这两种极端表现,此类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一般不会考虑到孩子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育出的儿童一般具有胆小、自卑的心理,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一般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主观意识会在父母的极端教育中出现消退或者越积越烈两种趋势。

(二)严厉型

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一般表现为,父母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较少迁就和保护孩子,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观点和指令,更多采用体罚、指责、不管不问的方式教育儿童,一般不会同孩子讲道理,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支配孩子。这种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影响与极端性相似,都不会让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其教育出现反向的教育后果。一位幼儿语言发展落后于其他同龄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差,又由于爷爷奶奶从小宠着,比较任性,无理取闹。爸爸又较严厉,动辄就打,所以孩子虽然在他爸爸面前听话,但却很胆小。有一次因为害怕关灯而被爸爸打,虽一时控制住了,但过段时间又会闹,又被打。其实如果讲道理无效,也可以让他选个小夜灯,慢慢地他长大一些了,胆子比较大了,这种行为就会自然消失了。

(三)溺爱型

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过分保护和迁就孩子,对孩子很是热爱,具有“孩子就是我的宝贝,得宠着、惯着”这种思想方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对孩子体罚、责骂现象。这种教育方式培育出的儿童在家中甚至外面都会有安全感,但是容易引起孩子自负、自满的心理,或是孩子就会认为所有人都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

(四)成就压力型

成就压力型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具有较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学习成绩优秀,各种事情都要做得很好。在与孩子的交往中一般会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很少会对孩子做出体罚、责骂的行为。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会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见能力,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具有较多的安全感和自信。

(五)积极型

积极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可以接受孩子的合理想法和建议,尊重孩子的意見和个性,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经常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少责骂、体罚。这种方式培育出来的儿童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其自主意识和个性也会在未来的发展中表现得更优秀。

二、家庭中各种原因对孩子的影响

原因一:教育方式有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父母总是太过宽待孩子,认为和孩子是好朋友,反而是父母的教育没有了分寸,不知道应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这时,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很好欺负,变得无法无天,反而更没有了安全感。所以说,父母应该适当给孩子一些威严,让他们变得更有责任感。

原因二:父母情绪的影响

对于3岁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个性因素”或婚姻关系冲突,导致情绪不稳定,或者焦虑、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太多,会直接导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不良情绪和家庭矛盾时,都有强烈的无助感和恐惧。因此,父母应尽力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以便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平和的家庭情感空间。

原因三:家庭的经济状况

心理学研究证实,孩子的安全感还与他所感受到的家庭经济状况有隐形的联系。也就是说,安全感与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暗示”有关。在一些家庭,尽管实际的经济状况较差,但在孩子面前,父母很少显示或不显示对经济的焦虑、压力或担忧,孩子便有良好的安全感。反之,即使一些实际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如果父母总是习惯于在孩子面前夸张地显示关于经济状况的焦虑,同样会给孩子强烈的“不安全”暗示,以致影响孩子成人以后的安全感。

原因四:早期的成长经历

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母亲稳定而有规律的照顾,决定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信任,这种基于对母体的信任所发展出来的安全感,会直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母亲应尽可能有规律地悉心照料孩子。简单地将孩子交给别人喂养、过早分离,都是一种极其草率的做法。家长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妈妈给予孩子的母爱。在一个家庭角色健全和正常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能跟父母一起生活,远比我们认为的其他物质方面的东西对孩子更重要。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础。很多从小把孩子扔给老人,等孩子大了却责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家长,却不知正是由于自己才造成的。

三、怎样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寄人篱下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从小就被父母寄养在亲属家的孩子,或者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扔在家里的孩子,都会产生不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仰人鼻息、察言观色,长大后会表现出不敢违逆别人的意志。一旦与对方发生矛盾冲突时,就会采取妥协或者逃避退缩的态度。

(二)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家庭关系不稳定,父母吵架、打架,孩子恐惧、害怕,担心被遗弃或被伤害,就会缺乏安全感,变得自卑、孤僻。

(三)在0-3岁期间教育方法不当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有一些家长动不动就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再闹妈妈就不要你了”“你不如某某乖,爸爸要某某,不要你了”“你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些话都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爱别人胜过爱我,你爱听话的我而不是全部的我,你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这种做法也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其实很多家长意识不到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感到底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创伤。他们还分不清这些话的真假,但是这些话会深深地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四、选择正确教育方式的意义

(一)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探究,而安全感的存在有利于幼儿探究世界的积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在幼儿探究好奇的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拽着父母的手,让其陪同去一看究竟,或者自己一个人过去,但是总会回到父母身边,这正是体现了安全感在其中产生的作用。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健康幼儿正常发展其心智。

(二)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安全感的满足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如果儿童缺乏安全感,就不会相信周围的人和事,容易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如果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算生活再富裕,家庭条件再好,其以后的发展也会存在多种问题,孤独感、被抛弃感、恐惧感油然而生。从而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适等。因此给予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心理健康,从而身体健康,不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

(三)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这里的社会化指的是儿童在家庭以外的社交活动中,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儿童缺乏安全感,在社交中往往有两种极端表现: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当儿童在一起游戏时,会有两种独特的孩子出现,一种是躲在角落自己玩耍,另外一种是频繁攻击其他游戏的伙伴,这都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因此安全感的缺失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给予儿童充足的安全感,才能使其享受快乐的拥有伙伴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蒋红斌,肖晓娟.有助于儿童安全感确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09).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安全感健康成长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
关于家庭因素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影响的思考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