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四读”,让能力的生长看得见

2020-10-09 10:09朱祺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诗歌教学策略

朱祺

【摘要】现代诗歌作为一种在五四运动前后兴起的特殊文体,结构上更加自由,内容上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情感上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本文从现代诗歌特征的把握入手,根据其文本特点与教学价值总结出现代诗歌教学“四读”法,以期为现代诗歌教学探索出一条便学利教、真实有效的新路径。

【关键词】现代诗歌   教学策略   诗歌“四读”

自2017年9月以来,由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陆续和大家见面,而诗歌作为增幅最大的体裁样式也广受关注。诗歌起源于劳动与宗教仪式,自从有人类劳动开始,就有了诗歌的踪影。追溯过往,诗歌更多被用于记录历史和反映生活,西方有波澜壮阔的《荷马史诗》,而东方也有包罗万象的《诗三百》。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诗歌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教化熏陶的独特功能。这与诗歌这一文体的独特“气质”是分不开的。

一、关于现代诗歌文体的基本特征把握

那么,究竟什么是诗歌呢?《辞海》释义:诗歌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古老的一种文学体裁,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笔者总结了其他学者对其的定义总结出:韵律、抒情、想象、凝练、生活这五个关键词。而现代诗歌作为一种五四运动前后兴起的特殊文体,在结构上它更加自由,在内容上它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在情感上它更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小学语文课本中对现代诗一直较为重视,统编版语文教材亦然。

1.诗歌是音与韵的艺术

诗歌原本就是用来吟咏的,“古之合律者即为乐”,这就说明了诗歌的音乐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美感首先也会产生于诗歌外显的特质:音韵与节奏。节奏来自音节有规律的停连,韵律则是其声、韵的碰撞,如此往复,一咏三叹。

但是音乐性绝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朗朗上口、停连有致,朱光潜先生将节奏分为客观外在和身心内在两种,这种内在的音乐性是节奏带动情绪活动的表现,而这种情绪的起伏反过来构成了诗歌的内在节奏。内在的情感节奏其实是诗歌传达情绪表现的最直观且有效的媒介,它本身也是情感的一部分。节奏的起伏关照了人的情绪波动,所以诗歌节奏表现的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律動。因此,诗歌的音韵美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它是形式与情感内容的有机统一。通过语言的声韵,读者会在生理和心理产生与之对应的动作趋势,从而接受诗歌情绪的感染。

2.诗歌是言与意的艺术

《文赋》云:“诗缘情而绮靡。”陆机突破传统儒家的局限,如果没有这种解放,就没有六朝骈文的绚丽多姿,也就没有后来的盛唐风貌了。他的理论凝练而深刻地揭示了诗歌语言的两大特点:辞采是华美的,传情是细腻的。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也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论调,并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作为诗的基本要素,这也就奠定了诗歌语言抒情性的基调。抒情诗就是为了抒发情感而作;叙事诗也会在讲述中流露情愫;即便是哲理诗,也只有在饱含情感色彩的前提下,才成为诗,否则只是哲理而已。诗是情感的投射,缺失了情感,就成了句子的堆砌。

诗歌语言是美的,抒情的,同时也是高度凝练的,跳跃的。这就使得诗歌虽然言有尽,而情意却又在言意之外了。但读者还是能在诗歌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意象,是指通过审美思维创造出来的,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诗歌的文本意义就是通过一系列浸染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如戴望舒的《雨巷》,一个寂寥的“雨巷”中,诗人期待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油纸伞”“墙篱”营造了一个朦胧、古朴的意境,却遮不去诗人“不得”的“丁香愁”。

二、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取向

诗歌以其凝练的语句、丰富的内容、充沛的情感等特点,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多功能载体。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识写、阅读等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美学意义上来说,诗歌教学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将简单易懂且具有情趣的事物通过诗歌传达,进而进入学生的心灵。

1.拓宽言语世界的基石

我国著名儿童诗人金波认为:读诗和写诗可以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情愫,而且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享受、创造语言的过程。诗歌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其教学首先承担着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功能。小学阶段的诗歌语言较为浅显,尤其在低学段课本中,大都与识字相结合,起着识字纠音,提升学生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的作用。而诗歌优美的笔触和灵动的表达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样式和表达形式的良好渠道,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长时间地积累诗歌,语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打开想象世界的钥匙

诗歌阅读的乐趣在于偶尔触碰到的一个意象,可以将学生带入广阔无垠的联想之中,或在生活中寻找原型,或在想象中建立新的样子。儿童本就是善于想象的能手,他们可以听到风的低语,看到雪的舞蹈,甚至可以咀嚼阳光的暖味。但是自发的想象受限于学生的生活、学科经验,想象的空间仍需进一步拓展。诗歌常常会用陌生化的语言,颠倒省略的表达,内涵丰富的意象等来造成一种意义情感的断裂,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在诗歌与自身中间建立桥梁,不断去探求诗歌的真实意义,诗人的真实情感。

3.关照内心世界的灯塔

自古便有“蒙以养正”的儿童教学观念,从诗教的角度来看,就是要用优秀的诗歌,去浸润、充盈儿童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塑造完整的人格,培养雅正的性情。这也符合课标总体目标的要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材编者亦是围绕“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来编排的,因为诗歌往往可以在唤醒审美的形象中附加一些情感教育因素,例如,对优秀品德的夸奖,对祖国的热爱等。相较于直截了当的说教,诗歌更能够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

三、关于现代诗歌教学的设计要领探究

在新课标中,笔者比对了低、中、高三个学段对于诗歌教学的能力要求,发现三个学段共性的部分为朗读与想象,说明了诗歌教学是以朗读开始并贯穿始终的。理解部分运用的主要方法就是想象,这种想象会随着学生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变得广阔和丰富。同时,三个学段也各有侧重:低端仅要求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之美。诗歌的美往往尽在不言中,通过朗读和想象养成良好的审美基础也可以为后续的诗歌理解,情感体验奠定基础;中段的要求是在朗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开始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高段的要求为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对于高段学生而言,能够通过自我建构与联想还原诗歌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对语言和诗歌意境相当熟悉之后,才能去体悟诗人的感受。

诗歌教学的活动设计应该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前提下,结合课标分级和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同时,针对诗歌文本自身的特点,活动设计不宜分散,以完成“四读”目标为主,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1.读通——掌握节奏的美感

“每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系列,从这个声音系列中再生出意义。”声音是打开文本的第一环,读者往往通过语言的音律节奏,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动作趋势,从而受到情绪感染。所以,现代诗歌教学的第一个板块就是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感,并注意长短、急缓、高低、轻重与人的情感、情绪的运动节奏和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朗读涉及的能力要素繁多,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始终抓取文本最典型的能力生长点,聚焦核心目标,一课一得。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繁星》三首的“七一”中“这些事——是/永不磨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这节短诗在教学时需要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最后三句的五个音节可以运用“3+2”的节奏来读,“的”轻声读,“月明、藤萝、母亲”着重表现;在“一三一”中“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这节短诗要想读好就需要聚焦到标点上,感叹号和连续的问号表达出诗人面对大海的赞叹,而这种情绪需要通过语调的变换来展示,其中道理就在这些标点符号中。

2.读懂——发现意象的秘密

如果说语言和声音是诗歌抒情的形式,那么意象就是诗歌抒情的内容。情感不可能光有形式,必須要有载体,才能抓得住,摸得着,意象就成了情感最原始的载体。我们对于意象并不陌生,诗经中就已大量使用比兴手法,楚辞的代表《离骚》中香草美人这一隐喻也贯穿始终,再到唐诗宋词中大量有固定意义的物象:代表思乡的明月,代表离别的柳枝,代表高尚的梅兰竹菊等,带领学生了解诗歌中的不同意像这既是一种审美的积累,也是打开情感世界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叶赛宁的《白桦》时,最重要的板块就是让学生能够体会白桦这个意象的丰富内涵。教师可以设计三个问题来达成目标:(1)诗歌从不同角度写了白桦的美,找出最能体现白桦美的词语;(2)通过这些词语你发现白桦究竟美在哪儿呢?通过这两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从发现朦胧的语言美开始,慢慢找到这种语言美的背后代表的形象美,最后再抛出第三个问题:对白桦的赞美仅仅是对树的赞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首先让学生通过语言去发现美,接着自己思考美在什么地方,再通过第三个问题来进行“美的升华”,与人等更深层次的美产生联系。这样,学生就会理解高洁、挺拔、坚韧的白桦后面是作者对俄罗斯人民、对其民族的赞美,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3.读透——体悟隽永的意味

完成上述两个教学板块后,对于诗歌显露的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想要一探诗歌的究竟,始终还少了一步——寻找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诗歌的美可以通过语言和意象来凸显,可是流传下来的经典更多地让人记住的是巧妙的匠心,也就是诗人创作时的秘密。

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样写,只有当学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才能离诗人更近一步。诗人有时就好比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他们擅长“无中生有”,常常能在描写具体物象的同时,把那一份情感偷偷塞进去,等着读者阅读的时候突然跳出,给人惊喜。日本诗人赤岗江里子有一首小诗《苹果与橘子》:爸爸的故乡/寄来了苹果/拨开箱子里的稻壳/红红的苹果滚了出来/这些曾经在岩木山麓/燃烧的一团团的火。笔者选取了其中的一节,故乡寄来的苹果滚入了诗人的心里,她想起了这些苹果生长的地方——她的故乡,这里苹果就藏着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当学生知晓了这个秘密以后,他们就能够自己去寻找文本来分析。例如,在《繁星(七一)》中,虽然是以“这些事”开篇,可是接下来并没有描述记忆里的事情,而是写了三个场景。为何如此安排呢?因为事情是说不完的,但是它们每天都在发生着,而且就发生在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原来场景中藏着故事,而这些数不过来的故事丰富了作者对母亲的回忆。

4.读写——创造自己的想象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能把学习到的能力和思想内容运用到日常的交际生活与审美体验中,才是教学的意义。读开去、想开去、写开去也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习的表达技巧和表现主题。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现代诗歌的自由更容易打开学生倾吐的愿望,同时,创作诗歌的过程也是锤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

阅读与写作本就相辅相成,诗歌的写作亦然。在操作模式上可以分为片段仿写、原文续写、主题创作,等等。仿写主要针对句式和结构,例如,在《繁星(一五九)》中“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就运用了比兴手法和排比句式,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依恋。教学时可以自选其他主题,用同样的手法句式来进行训练。相比仿写的机械对应,原文续写和主题创作给予了学生更大的空间与挑战。但只要掌握了表达的词句与方法,拾级而上,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有趣的挑战。

教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是成长的印记一定要能被看见。诗歌教学常常从解题开始,被切割得细碎,现代诗歌教学“四读”法,聚焦核心问题,指向核心能力,层层递进,层层深入,让教师更加清晰了教学的流程,让学生更加扎实了学习的路径。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诗歌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从现代诗歌的核心要素谈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和谐课堂魅力语文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