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应用型现代舞课程的名与实

2020-10-09 10:05刘笑
艺术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

刘笑

摘 要:本文聚焦应用型现代舞课程的名与实,从对名的分析着手,从实用性、实践性、实际性三个维度勾勒“应用型”之名在当下现代舞课程建设中的问题。由此,本文论述了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建设之实,提出在这三个维度之上的“应用型”新解读。

关键词: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名与实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1-00-02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当前国内民办高校提升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1]已有较多研究就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动因、方法、目标、原则等问题进行过阐述与分析,然而,在舞蹈专业,相关研究还有所滞后,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应用型理论关注较多,但理论与具体课程的具体结合讨论较少或较泛;第二,对传统舞、民间舞等课程的应用型建设关注较多,但对现代舞等新兴课程的讨论较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间出现了一定脱节,传统舞、民间舞与现代舞的课程建设间出现了一定脱节。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名”与“实”的角度切入,讨论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建设、为什么要这样建设等问题。

一、应用型现代舞课程之名

“应用型”源自英文applied一词,意在与理论相对,指明某种理念的实际运用及其成果。[2]以此观之,应用型强调理论用于实践,强调实际产出,强调达到实际效果的方法。这一认识在国内当前的应用型课程建设中相当普遍,各校(各专业)在对应用型的表述上尽管有所差异,但本质却并无明显不同。[3]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将某一课程冠以应用型之名,则至少有如下概念内涵:其一,实用性:课程目标上,着眼于培养实用性人才;其二,实践性:课程内容上,有明确的实践环节;其三,实际性:课程理念上,不十分看重学生的理论素养,而更为强调学生真实场景下的实际技能。按照这样的思路,应用型现代舞课程有相应的特征:其一,培养具有现代舞技能的实用性人才;其二,教学中有清晰的实践内容;其三,强调学生在真实场景(如竞赛、表演)下的实际水平。这三个特征与应用型的内涵环环相扣,似乎可以概括应用型现代舞课程的全貌。然而,这一应用型现代舞课程之名是否反映了真实的情况?

首先,实用性人才这一提法与现代舞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历史不兼容。现代舞在西方国家的诞生,折射的是艺术与经济社会现实渐进的磨合。[4]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革命性的变化使“现代”的滥觞和蔓延成为可能,几乎所有基于中世纪思想和规范的事与物都发生了悄然而深刻的变化。在舞蹈领域,对芭蕾的质疑和颠覆催生了现代舞及其背后的支撑性理念。亲近自然、唤醒本能、与身体对话、与灵魂对话等概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得现代舞难以用某种标准的、公认的、权威的评价体系来审视;同时,现代舞在技法和创作上也没有金科玉律一般的限制或指南。这一历史渊源意味着,所谓现代舞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创造力、感悟力、表达力、共情力的人才,而非在某一社会角色下“有用”或“能被用”的人才。其次,课程中的实践内容本身就是舞蹈类课程的组成部分,冠以应用型并无必要性。就国内舞蹈院系的设置来看,实践性内容早已是其题中必有之意,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贯穿课程始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舞蹈课程本身就是实践性课程,现代舞课程自然不例外。那么,应用型之名就显得冗余,甚至会对课程原有的实践性内容产生负面作用。例如,如果将应用型解读为“为某种市场短期需求而学”,教师和学生则有可能忽视实践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是专攻“当下看好的”或“被当下需要的”内容,其结果是教学质量的下降。再次,真实场景下的实际水平与应用型之名的联系值得商榷。如上文所述,现代舞课程离不开其实践性诉求,那么,实践性与实际舞蹈水平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联系。例如,以现代舞课程的考核为视角,学生得分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临场发挥的优劣;再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能不能编创好、能不能表演好,这是实实在在的硬标准。因此,无论有没有应用型之名,当前的现代舞教学已经包含了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关注。

二、应用型现代舞课程之实

上文的论述指出了应用型在现代舞课程建设中潜在的“名不符实”的问题。这可以引出如下两个问题:(一)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建设的“实”是什么?(二)如何才能“名副其实”?

就问题(一)而论,其症结是厘清应用型之于现代舞课程的具体内涵,而非将一般意义上的应用型含义生搬硬套于现代舞课程。换言之,本文并不否认应用型在实用性、实践性和实际性上的关注,但主张应在深刻理解现代舞课程的基础之上来理解应用型的意义。首先,现代舞是关乎创新性的艺术活动,其应用型应该指向学生有的放矢的创造力。“有的放矢”意味着课程的现实导向和问题导向,即,在当代语境中,现代舞可以对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和问题进行怎样的思考和回应?为什么这种回应是有价值甚至必需的?例如,很多成功的现代舞表演聚焦诸如环境保护、男女平等、社会分裂等现实问题,在对现实关注或焦虑的驱使下去探索这些问题与文化制度、宗教习俗、社会结构等议题间隐秘的联系,表现出独有的视角和深度,逐渐成为当下现代舞发展的重要推力。[5]这种问题导向的创造力与现代舞的历史渊源良好契合,与艺术活动的现实关注良好契合,可以成为现代舞课程的新的增长点。由此,应用型现代舞课程的实质可以表述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切,把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和表演能力置于“现代舞应该怎样有助于个体有意义地存在于现代世界”这一追问之上。如果这一点可以实现,那种泛化的实用性认识将得到升华:从实用于某一职业上升为实用于现代舞艺术与现代世界的相互观照之中,从而有助于发掘现代舞的无用之用。其次,如果说在泛化的应用型之名下,现代舞的实践性被理解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那么,现代舞的具体内涵对该维度下应用型意义有何影响呢?一言蔽之,应用型现代舞课程的实践性内容与“有的放矢”的创新性一脉相承,指的是将这种创新性理念引入实践,而非对特定的动作技法进行实践。例如,如果课程引入生态主义视角,教师要求学生审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人类选择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等,学生此时所面临的实践任务就应该是,如何将他们的思考和发现用他们认为适宜的现代舞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实践性内容走出了简单的技能重复训练的窠臼,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大胆探索,有助于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在内容上的凝练。再次,在实际性维度,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建设不是要培养技术工人似的现代舞编创者和表演者,而是要在创新驱动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创新性地解决现代舞编创和表演的实际问题。以用现代舞讲好中国故事这一主旨为例,当前有不少作品尝试将戏剧元素、武术元素等移植于现代舞编创之中,有的精彩纷呈,有的却乏善可陈。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移植上,即,不成功的作品往往更像一个不伦不类的大杂烩,尽管各种元素都能在表演中觅得踪迹,但它们的结合却缺乏说服力,甚至缺乏必要性,给人以为了结合而结合的感觉。针对这样的问题,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可以聚焦如何解决创新中的具体问题这一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宽阔的视角和更丰富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就问题(二)来讲,要实现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建设的“名副其实”,重点在于抓住创新性这一核心关切。换言之,应用型现代舞课程的“应用”,是在尊重现代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的“应用”,这一“應用”以有的放矢的创造力为基石,以创新性理念运用于实践为途径,以解决创新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是更具学科品格和时代气质的应用型诉求。鉴于此,在应用型现代舞课程的建设中,应该有三大考量:一是对现代舞具体内涵的动态考量;二是对现代舞与现代人和现代世界关系的动态考量;三是对现代舞学习者的创造力的激发的考量。

三、结束语

本文从应用型现代舞之名出发,探讨了这一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名不符实”的问题。本文发现,之所以“名不符实”,主要原因在于对“应用型”理解的泛化以及对现代舞内涵把握的虚化。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建设的一种新解读,这种解读强调现代舞所蕴含的主体创造力、强调课程实践内容对创造力的支撑、强调在创新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的分析性能力。在这一方向指引下,未来研究应该有更多的实证环节和数据分析,以期为应用型现代舞课程建设提供扎实的方法论指南。

参考文献:

[1]汪义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03):79-80.

[2]刘翠兰,征艳珂.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夏季亭.论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创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05):1-5.

[4]张健.现代舞的产生及其发展趋势[J].戏剧丛刊,2012(02):84-85.

[5]檀鹏.现代舞编创演绎中的审美特质与文化包容性解读[J].四川戏剧, 2016(04):39-42.

猜你喜欢
应用型
“校企合作”下技术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改革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网络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
应用型高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大规模突发事件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线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