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段大型器乐曲欣赏教学策略

2020-10-09 14:44李静
艺术大观 2020年11期
关键词:策略

李静

摘 要: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声乐曲欣赏和器乐曲欣赏两大类。而器乐曲的欣赏又有大小型之分,大型器乐曲有着篇幅长、结构大、主题多、乐器多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以《北京喜讯到边寨》一课为例,为中高年段大型器乐曲欣赏教学提出若干有效的听赏策略。

关键词:中高年段;大型器乐曲欣赏;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1-0-02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占据了重要地位,它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中的欣赏内容有声乐曲和器乐曲两大类。一般而言,声乐曲因为有着形象的歌词,易于歌唱的旋律,对小 学生来说容易理解与接受。而器乐曲没有直观的歌词,内容比较抽象,主题旋律难以听辨和记忆,相对于声乐曲的欣赏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在中高年段,教材中出现了一些篇幅长、结构大、主题多、乐器音色丰富的大型器乐曲。这些作品的赏析和学习对教师、学生来说,都是挑战。教学中容易出现教学过程枯燥,教学时间难以控制,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难以把握等情况。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有效提高小学中高年段音乐课堂中大型器乐曲欣赏的教学效率?课堂上,教师应运用多种感官,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音乐。下面,笔者将以本人执教一节常州市级评优课《北京喜讯到边寨》为例,谈谈自己对大型器乐曲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1]

一、深入分析作品,化大为小

《北京喜讯到边寨》选自苏少版音乐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首管弦乐曲由郑路、马洪业作曲,创作于1976年,以充满激情的旋律,生动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场景。作品为多段体结构,分为七个部分,由引子、五个乐段、尾声组成。汲取了当地民间流传的对歌、对舞的艺术表演形式,采用苗族、彝族的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表达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强调喜悦的气氛持久不散,音乐的各个主题间不断地做强烈的对比,整个乐曲有明快生动的节奏贯穿始终,具有浓烈的狂欢色彩,浓郁的民族风格深受人们喜爱。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欣赏一首时长3分47秒,由7个部分、5个主题组成的乐曲,对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和教师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2]

化大為小,重在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及乐段的划分。以《北京喜讯到边寨》为例,在备课时,教师需要准确、清晰的划分乐曲的7个部分,引子、五个乐段和一个尾声,每个部分的时间节点都得准确无误,为分段细致听赏奠定基础。其次,抓住每个乐段的音乐主题,音乐主题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音乐主旋律,在大型器乐曲中,主题会有两个或更多。我们可以在欣赏第一部分时,告知学生这是音乐的主题。而主题的出现,一般有两个特点,它有一定的长度并且会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就可以让学生在听赏中,学着尝试为乐曲分段。在听赏乐曲的第三主题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新旋律的出现就代表了新主题,而忽视了主题会重复的特点,抓住这个错误的契机,让学生再次聆听,确定新主题出现的位置,强化主题的定义。再揭示音乐中出现的比较短小的、不带反复的旋律,也许是主题与主题之间的小连接。有了这样清晰的界定之后,学生在连起来欣赏主题四和主题五时,就能准确判断音乐片段中有几个主题。当学生能清晰的把握乐曲的五个主题后,整个乐曲的框架就很明显了,再根据每个主题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学生在最后完整听赏中,就不会觉得因为作品太大而产生听觉疲劳。[3]

二、多方式感知音乐,化虚为实

对于大型的器乐曲,教学的切入点可以是乐器音色,也可以是每个乐段的主题旋律的细致听赏。欣赏课的活动设计可以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变得更为直观、具象,在教学设计中做到化虚为实。

(一)关注要素,记忆音乐主题

《北京喜讯到边寨》的第一个主题,强有力而又规整的重音,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曲家管乐的齐奏和鼓乐的轰鸣营造了喜讯传到边寨之后热闹、隆重的场景。把握“重音”这一音乐要素,用肢体参与主题旋律的记忆。在复听主题二时,学生可以自由尝试加入模仿鼓声的跺脚声、拍凳子声等等,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以二拍为单位的较为规整的鼓声,之后再仔细聆听音乐中的重音是以怎样形式出现的,它不是很呆板的两拍出现一次,它是以画龙点睛的方式出现的。在学生揭示出重音出现的位置之后,教师再出示重音记号,在反复的奏一奏过程中,学生记忆了主题一的旋律。需要注意的是,两个乐句的尾音都是长音,不需要加入鼓声,对学生的动作控制有一定的难度,但正是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听从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如图1所示:

(二)巧用图谱,内化音乐特征

在《北京喜讯到边寨》的主题2中(如图2),启发学生把音乐的形象以图谱的方式呈现出来,用点和线的组合来感受双簧管的音色和乐器齐奏的音区变化,在画图形谱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高位重复的特点。教学中,先让学生关注到演奏乐器的音色——扁扁的双簧管。接着在老师提供的三种图形中(直直箭头、弯曲的箭头、圆点)选择与旋律特点符合的进行组合。在选择的过程中,学生能关注到旋律特点,是拐弯的感觉,而不是直直的;是点状的轻巧,而不是连贯的线条。有了这样的初步感知后,再让学生感受力度、音区的变化,会发现旋律在有规律地进行高低重复,学生的图形谱也可以跟着音乐画得更加高些、更加大些。

(三)体态律动,表现音乐情景

在欣赏教学中,体态律动运用的较多,特别是小学低年段的欣赏教学。而中高年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大,心智成熟,不太愿意参与体态律动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设计符合孩子年龄,易于学生接受的一些律动。如在《北京喜讯到边寨》中的四、五主题的欣赏中,两段对比性明显的音乐让学生想象二个不同的舞蹈场面,学生不难选出,柔美、舒展的旋律就像是苗家小姑娘的舞蹈,而强劲有力的、情绪激烈的旋律就像是年轻小伙子的舞蹈。有了这样的对比感受后,学生可以在苗家小姑娘音乐出现的时候学做几个苗族舞蹈的动作,动作的大小幅度和高低,也要和音乐的高低、强弱相符合。在小伙子音乐出现的时候,男生围着女生拉成圈,跟着音乐的发展,用强有力的动作表现(跳起来、跺脚等等),在主题五中,音乐有呼应的感觉,就像男女生之间的对舞,女生音乐出现的时候,可以用串铃表现细碎的、弱的感觉,男生音乐出现的时候,配以强劲有力的动作。男女之间的配合,需要学生聆听的专注性,对学生的听,有较高要求。

三、理性回归音乐,化远为近

当一首大型器乐曲欣赏分段细听之后,要给学生以完整的整体感知。整体欣赏的第一层可以让学生大胆的根据已学知识经验,在不同音乐片段出现的时候用相应的活动来表现。第二层可以设计有一定深度的听,把离学生较远的音乐会现场搬进教室,让学生通过现场视频的演奏,近距离感知音乐。

在《北京喜讯到边寨》中,乐器种类的繁多,给学生丰满的听觉体验,但是具体是哪些乐器的独奏、齐奏、合奏呢?学生在一节课中,不一定能较好地掌握,在最后整体听赏音乐之后,让学生观看音乐会现场演奏的视频,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提示学生每个主题出现时的演奏乐器,让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整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除此以外,也可以启发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模拟乐器演奏的姿势,体验小小音乐家。

总之,大型器乐曲的欣赏教学需要在老师精心的备课下,有梯度、有针对性地将作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远为近,让学生真正的学会聆听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冯彤彤,周友良,尹诗睿.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4):119-122.

[3]薛晖.主题型音乐欣赏课的几种教学方法[M].长沙: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基教所,2012.

猜你喜欢
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大班美工区材料投放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凸显对比策略 促进数学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