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情境美术课程活动实践研究

2020-10-09 15:15黄静
家庭·育儿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美术内容

【摘  要】幼儿园的美术历经三十三年,处于当今的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回顾历史,追溯历程,历数变革,可以用简单的四句话概括这漫长的时间:由单一技巧教学转化为综合技能教学,由个体客观描绘转化为幼儿内心表达,由硬性灌输转化为自主创意,由教学特色转化为课程特色,体现了教育改革、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构建的巨大改革正动能,终结了一条曲折的探索小路,开拓了一条通向幼儿持续发展的新航道。

【关键词】美术;情境美术

一、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我们在参与并实施幼儿园课程课改的同时,关注了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开发,也关注了教学实践的价值与有效性。我们所关注的一切,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课革中,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巨大的。课程实施方法与策略:

1.改变教研单一模式。我们通过“总—分—总”大小教研组的互动研讨,逐步提升并改变了我们的现有教学模式,也初有成效。

2.定期开展中心组研讨。我们定期开展美术课程中心组活动,反馈上一阶段的美术教学实施情况,并了解教研组美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给予中心组教师对于美术教学在思想、教学观念上的革新。通过教师实践后,再进行小教研的分享与解疑,组织教师从理论学习认识,到教学经验互动交流,幼儿绘画作品介绍,观摩美术教学活动,互动式美术教学实践讲座等,了解一些教师在实践中的新思考、新举措,及教学的困惑,借助小教研的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经过研讨后,鼓励每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实践方案进行梳理,通过小教研归类整理,将提供的教学实践案例在大教研活动中互动交流,从中在相互学习中我们得到了很多思想上与行为上的启示与改变。

3.实践中结合评价表,更新活动方案。我们在进行活动实践与教研研讨中,也设计了相应的美术活动评价表,针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我们设計了从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教学感悟及活动设计与组织这三个方面的多种问题进行评价与梳理。也从客观的一些数据中了解到,教师对于原有的一些活动方案实施的想法,为我们调整活动方案提供了一些依据。

二、课程实施的价值与有效评价

“课程评价”是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可见,课程评价的建立对课程实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课程实施规划、改进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园本课程研发的负责人,我和我们的团队展开了美术课程评价指标的确立、使用、设计、再调整、再实践的实施过程……

三、初定评价标准——发掘“实施”症结

针对课程特色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对于艺术评价表的运用情况,我们组建了“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核心组进行集中讨论,并试用幼儿园原有的《教学活动评价表》(附件1),进行课程实施监控与判定。

(一)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

评价表比较简单,指标也很清晰,但评价内容设定条目太过粗线条,对于美术课程特色的内容涉及过少,针对性不强,各领域的评价都能套用,缺少专项研究的指标内容。

评价的对象非常单一,完全由听课观摩教师负责评价。只是研究执教教师的教学情况,以结果性评价为主,对评价课程方案是否有效,涉及过少。

各评价指标内容比较宽泛,无法做到客观的、系统的、数据性评价,无法进行严谨的数据统计,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观摩教师评价的主观意愿过强,对于评价表更多采取印象打分方式,让评价过程变得“可有可无”“随便应付”,为完成评价而“评价”,对课程的深入开展,没有帮助。

执教教师作为被评价者,压力过大,评价过程更多呈现出针对执教教师的评价,而不是对课程实施内容的调整研究。因此,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学展示研究的主动性降低了,甚至有抵触现象。

对此,通过课程中心组的讨论,我们尝试改变评价的内容,从幼儿表现、教师素养与执教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情况这三个方面,作为课程评价的介入点。通过教研组召集,发挥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在集体智慧评价中,初步设计了《幼儿美术活动评价表》(附件2),进行再次实施运用。首先,园部领导深入一线,开展听课活动,对照评价表设计内容,寻找问题;其次,开展评价表实施调查问卷,了解教师对评价表的使用情况;第三,从教研组、骨干教师层面,了解目前实施课程评价指标中还可调整的部分。

(二)经过上下互通的梳理与实施过程,评价指标实施带来的成效

评价内容标准从个体角度研究,转变为从幼儿学习表现、教师素养与指导情况,以及课程设计开发与实施三个方面,拓宽了教师以往的评价思路。

执教教师的个人压力降低,更多的将关注点落实到课程实施的实效性上,更能客观地评定活动素材、方案实施是否有效。

三个角度的评价内容,通过教研组的学习与解读,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在实施课程时,了解到课程评价的目的,能对课程实施有较为侧重的分析。

(三)实施中仍然出现了后续的瓶颈问题

评价指标虽然涉及三个方面,但评价内容过于生硬,条目太过详细、死板,灵活性差,重复过多,有雷同,缺乏生命力。如:在针对《幼儿活动表现》评价表中,有一项内容是:“本次活动,幼儿感兴趣吗”“幼儿参与度高吗”,这两个问题的角度是一样的。有的指标又太细,如:“幼儿对本次活动关注时间”“主动参与活动的人数”“个性幼儿表达表现的情况”等,这些内容可以用量化表示,但是过于细致,导致教师在观摩活动中的重点偏离,无法更好深入研究教学。

评价的内容指向性过多,一次活动最长也就30分钟时间,教师在观摩中,要完成三个评价记录,又做细致深入的分析,评价内容过多,反而顾此失彼。

有部分评价指标关注到每个个体人数的统计,看似详细、严谨,但依然会出现评价教师主观的统计行为,评价数据分析、统计及其科学性仍旧会受到质疑,某些数据是不可用的。如:“参与几人?”“多少人主动进行绘画表现?”“多少人参与交流分享?”等。

评价对象尝试从观摩者为主改变为“自评与他评”互补,但从日常教学实施中,自评情况无法做到及时、有效,评价还需要搭班共同协助完成。评价过程受到牵制,也会影响课程实施的连续性评价。

题核心经验,技能跳跃性大,活动时机不到,造成教学活动有效性低等现象。

新设计的评价标准,其方向是有效的,如何更好发挥评价指标的监控、判定及改进的作用,为我们主题背景下情境性美术集体活动的有效实施服务,实践研究还在继续……

四、转变评价观念——寻找“指南”精髓

(一)研读《指南》,转变观念

当我们沉浸于目前情境美术教学课程评价的实践、内容调整及指标的重新梳理过程中,我们的园长为我们带来了学前教育专家华爱华老师就《指南》中关于艺术领域教学的解读,提出了新的见解。《指南》中倡导,幼儿的绘画语言是无限大的,成人不能过多干涉幼儿的绘画,或者给予模式、范例,阻碍幼儿的绘画思想,要减少范画,甚至不用范画。要轻技能,重情感;对于评价幼儿作品,更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判作品的优劣、像与不像并不是艺术活动的关键。我们要学会去倾听幼儿的绘画,更好地走进幼儿的童心世界。幼儿年龄越小,绘画艺术是幼儿最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如何更好诠释集体教学与个别化的价值,两者有共同存在的必要性。

(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困惑的是

“绘画活动没有范例,幼儿的绘画技能就会有所限制,是否会影响幼儿的绘画表现呢?”

“没有示范的美术活动,如何更好凸显集体教学活动价值?”

“哪些方法手段能突出幼儿的主动参与?”

“美术活动是否就只适合于个别化区域活动、活动室的自主表现呢?”

“如何评价一节美术集体教学活动是有效的?”

“如何了解幼儿对美术活动是喜欢的,还是无奈参与的?”

“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是否能促进幼儿更好地与美术材料互动?”

等等这些有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及教学活动设计的问题,不断出现在教师的教学实施中,引发我们再一次的深思。对此,我们加快了评价指标调整的步伐。并努力尝试,将一些新的“指南”精髓的内容纳入评价指标中,梳理到评价范畴中。

(三)梳理评价内容——关注“过程”研究

在指南的学习中,我们获悉课改在艺术领域中的理念与精髓,并将其融入我们课程评价的内容调整中,更多关注教师实践的过程研究,客观看待评价过程。我们的举措是:

保留原先的三个评价内容,但将评价表进行拆分,成为独立的表格。

根据研究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用评价实施表。如:了解幼儿发展,选用“幼儿活动表现评价表”;考评教师个人专业能力,选用“教师素养与观察指导评价表”;对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就选用“活动设计与实施评价表”。分层、分类、分对象的评价,凸显实效性。

各表格中的评价细则进行调整。如:在“幼儿活动表现评价表”中,我们将原先的各环节统计人数的过程,改为选择性“打勾”的方式,更便于数据统计。

将主题核心经验的指标纳入“活动设计与实施评价表”中,归类有价值的集体活动方案,将梳理删除的内容选择性地融入个别化学习活动中。

通过教师后续的实践,在不断实施过程中,再完善我们的评价细则,凸显其科学性,更为我们的课程方案的确立进行有效判定。

(四)拓宽评价对象——赋予“课程”活力

在课程评价实施中,我们一味关注了观摩教师的评价指标数据,往往忽略了我们的执教教师与幼儿。通过评价实施,我发现其实,当我们的评价对象发现改变,我们的课程更有“活力”与“生命力”。

1.变单线评价为复线评价方式。评价者不仅仅只是观摩者,也可以是执教者本人、课程领导者引领;或者是幼儿自我的评价,关注幼儿对活动的反馈;也可以开展家长参与式观摩活动后的活动评价,从客观的非教学者的角度看专业教学,产生思维撞击。更多拓宽评价的角度,使评价更有针对性。

2.不同形式的評价。教学中评价可以多样性,如:活动过程中,给予幼儿及时的反馈;交流分享中,让幼儿之间进行互动评价,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交流自己的创意;也可以是活动后案例分享,每学期一次的“倾听童心世界”的案例交流活动,透过案例作品既是对幼儿发展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活动设计、实施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幼儿活动案例作品的分析评价。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课程评价对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所研究的评价内容只是一个开始,还非常不成熟,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再拓展新的思路。相信,“实践”是最好的语言,有了改变“评价”视角的意识,我们的课程实施会有更为灿烂的前景。

五、研究成果

(一)课程实施对于幼儿发展

通过在幼儿阶段开展情境美术教学,挖掘内涵价值,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全方位的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借助这样绘画载体,更多解读幼儿,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情绪、个性、喜好、思维、想象,对外部周围世界的认知等,更是为幼儿快乐学、自主学、自信学、创意学等提供了愉悦的、宽松的自我展现、自我认知的平台。

(二)课程对教师的业务成长的作用

教师在美术教学综合活动实施中观念的转变。

1.理解“转型”新理念,改变固有旧思想

然而,当我们还沉浸于目前情境美术教学课程的开发达到一定的成果时,我们的园长在新学期参加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带来了全新的颠覆性的课程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冲击。她向我们介绍了,学前教育专家华爱华老师就《指南》中关于艺术领域教学的解读,提出了新的见解。

2.拓宽教育新思路,勇于变革创新

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勇于去实施、去诠释,“实践”是最好的语言。作为幼儿园课程部主任的我,在面对新的转型教学,园长给予我很大的要求与期望。我们深刻回顾课程实施的历程,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勇于突破、大胆实践是目前我们要做的,我作为课程实施的引领者,更应该担负实践的重则,走在教学的前沿。

幼儿园的美术历经三十三年,处于当今的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回顾历史,追溯历程,历数变革,可以用简单的四句话概括这漫长的时间:由单一技巧教学转化为综合技能教学,由个体客观描绘转化为幼儿内心表达,由硬性灌输转化为自主创意,由教学特色转化为课程特色,体现了教育改革、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构建的巨大改革正动能,终结了一条曲折的探索小路,开拓了一条通向幼儿持续发展的新航道。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原点。

在这些年的探索与摸索中,我们的直觉是对的,但不知本质上是否正确,当我们试行二年、处于彷徨时,曾邀请了上海市教学研究室原主任孙元清教授来我们幼儿园指导。孙教授莅临现场,观摩了二节课,认真听取了汇报,从四个方面做了肯定,其中深刻地指出我们幼儿的自主创意画是“不简单的,是认知性对话,是实践性对话,是人际对话,更是社会性对话”,是真正的寓教于乐,这番话使我们清醒地明白了自己变革的意义,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们工作对幼儿的未来作用,坚定了我们坚持嬗变的信心。孙教授还提出了一条建议,就是一定要制定适宜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对幼儿,对教学都是不可缺乏的,这一点也许还是我们在今后还要继续努力改进与改善的。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慰宜.2-6岁儿童绘画活动指导[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李慰宜,张晨华.(快乐成长)幼儿创意美术教师用书(小、中、大班)[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李慰宜,林建华.幼儿园绘画教学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黄静(1979-),女,汉族,上海人,本科,园长,一级,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美术内容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培优辅差小组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基于核心素养之自主发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美术篇
以数学类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探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