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卫生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思考

2020-10-09 15:15兰燕
家庭·育儿 2020年3期

兰燕

【摘  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升健康素养、学习健康知识和理念、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既是提升个人健康水平的基础,也是将来做好幼儿保育的职业要求。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落实到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学习健康知识、践行健康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学生健康素养。

【关键词】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知识普及;学前卫生学

2019年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7月15日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在《学前卫生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不仅普及幼儿保育与健康的知识,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只有学前教育的学生具备良好的身心状态和生活习惯,才能起到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健康素养的意义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水平是指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在监测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当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评价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康素养:

(1)是否具有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

(2)是否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3)是否具有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

健康素养是衡量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2017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4.18%,人们关于维护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比较缺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为普遍。《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22%和30%。

健康中国行动倡导从基本知识和技能入手,提高人民的健康素养和能力,使人们了解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理解健康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有关的健康知识进行自我保健。健康素养的本质是能力,在具体的知识内容和健康技能的选择上可以具有地方特色、人群特色,要与时俱进,可以根据受众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和传播手段。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结合学科特点,将学生的健康素养与职业素质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既是提升个人健康水平的基础,也是将来做好幼儿保育的职业要求。

首先,《健康中国行动》的第一项重大行动指出,“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家庭和社会都负有健康责任。”学前教育的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大部分学生开始住校的集体生活,容易受到周围同龄人的影响,应加强教育和宣传,通过健康理念的建立,调动青少年学习健康知识、践行健康行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幼儿无法为自己的健康负责,进入托幼机构,幼儿教师应担负学生的保育责任,成为幼儿健康的守护者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者。幼儿教师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保育保健常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自觉、自发地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不仅能在教学中传授给幼儿健康知识,而且能做到以身作则,带动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做到合理饮食、作息规律、喜爱锻炼。

二、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落实到学前卫生学的教学实践

在学前卫生学教学中,应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健康观念融入课堂、融入生活,融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行动中。结合学前卫生学教学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将健康知识融入教学实践。

(一)正确认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主动关注健康信息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个人生活方式和医疗卫生服务。人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作为学前专业的学生,应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作为将来的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健康的守护者,因此学生应该主动、系统地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的影响因素,并了解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

学生应该经常关注健康信息,遇到健康问题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获取健康相关信息,“提高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优先选择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等政府部門及医疗卫生专业机构等正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

(二)了解身心发展规律,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通过学前卫生学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生长发育规律,尊重机体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理性看待个体差异。健康的生活方式能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应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动静结合、心态平和。减少视屏时间,积极参加有益健康的文体活动,培养运动健身的习惯,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的运动。

(三)掌握必备的健康、急救技能

学前幼儿在自我照顾、自我保护等方面的能力欠缺,因此日常起居、游戏中都需要教师的全方位照顾。在出现意外的紧急状况下,幼儿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并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看懂食品、药品的标签和说明书;会测量体温、脉搏;学会基本的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骨折处理、气管异物、磕碰伤等基本急救原则。

(四)了解幼儿常见病,科学就医,合理用药

学生应掌握幼儿的常见疾病、传染病的护理及其预防,幼儿常见寄生虫的护理及预防。在幼儿出现健康问题时,及时发现并能及早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幼儿园中必须妥善存放药品,谨防幼儿误食药物。幼儿园教师不要接手药物。需要自带药去幼儿园时,家长必须携带处方和当日药量,由保健医生核对无误后留放,并由保健医生按时给幼儿服药。

(五)营造有益于幼儿健康的托幼环境

学生应了解托幼机构为幼儿创设良好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选址、建筑要求、设施设备、玩教具的选择等方面符合幼儿成长的需求;建立幼儿园中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幼儿发展特点,学会制订幼儿的一日生活制度; 制订并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

三、 多种手段和途径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

(一)提高目標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健康中国行动的理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学校应“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应以学生健康为中心,幼儿园应以幼儿健康为中心,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因而在教学中应主动提高站位,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认清课程对学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关注《健康中国行动》,使健康意识深入人心,指导行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拓宽育人途径,将课堂教学与互联网内容相结合

作为课堂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信息,学习、了解、掌握、应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关于健康、养生、保健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广泛存在,鱼龙混杂,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优先选择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等正规途径获取健康知识。既补充和完善了相关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在网络信息查询过程中体现出自主性、灵活性、主动性,增加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丰富教学形式,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教学中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能运用健康知识指导自身的生活实际,坚持“普及知识、提升素养”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提倡个人定期记录身心健康状况,例如:可以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有条件的话记录体重或体脂含量,女学生还可以记录每月的例假时间等。通过记录使学生对自己身体的状况有所了解,促使他们能自主自律、健康生活,尽量将健康理念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另外,可以把开展“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全国爱眼日”(6月6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相关活动纳入课程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寓教于乐的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要努力成为“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倡导者、传播者,身体力行,并带动学生共同成为健康行动的实践者,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对学生照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学前卫生学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传播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融入教学中,拓宽育人途径,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B/OL] (2019-7-15)[2019-7-24].

[2]教育部关于开展2019年“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的通知[EB/OL] (2019-3-1)[2019-7-24].

[3]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 [EB/OL] (2014-5-9) [2019-7-24].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0-7-29) [2019-7-24].

[5]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的通知. [EB/OL](2016-1-6)[2019-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