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海绵城市设计方法
——以上海市临港新城春花秋色公园B2区为例

2020-10-10 06:15杨艺贺旭华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9期
关键词:汇水调蓄临港

杨艺,贺旭华

(上海魏玛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距离上海市中心65km,位于上海市东南角。临港海绵试点区总面积79.08km2,主城区现状部分未开发,随着地块建设逐步按规划建成。将试点区划分为七个海绵建设示范区,示范不同项目类型。根据流域控制,将7个功能示范区划分为11个汇水分区(见图1)。春花秋色公园位于第1汇水分区的末端(春花秋色公园分为A、B2个分区共6个地块),主要在源头削减径流和污染产生。

1.2 春花秋色公园B2区概况

春花秋色公园由海港大道—环湖南二路—N19路—环湖南三路所围成的范围,面积约113.5hm2。春花秋色公园,被道路及河流分为六个地块,以南港大道为界,南港大道以西为A区,A区分为A1、A2、A3、A4四个地块;南港大道以东为B区,B区分为B1、B2两个地块。本项目为B2区,北至春涟河,南至环湖南三路,东至N19路,西至橙和港,面积约27hm2。

图1 临港新城汇水分区

1.3 项目场地基本情况

1)气候

临港新城属于典型生态过渡特点的海岸带地域系统,具有降雨量大、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力好等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73.4mm,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月~9月。

2)水文

临港新城处于长江与杭州湾交汇处,既受海水浸渍又受海潮侵袭,土壤为碱性,土壤的含盐量高,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质地大多为粉砂质壤土,地下水矿化度高。区块内土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砂质粉土夹粘性土、粉砂、粉质粘土夹粉砂、砂质粉土夹粘性土、淤泥质粘土、粘土。上海地区常年地下水位平均埋深0.50m~0.70m,地下水位约为2.5m。

3)场地竖向

现场标高南高北低,从环湖西三路坡向春涟河,绝对标高在4.8m~3.5m范围内。

2 现状分析

1)雨水径流缺少有效的路径控制,局部区域积水并形成浜塘,淤泥较多,富营养化严重,水质较差。

2)春涟河两侧硬质护岸阻隔了水陆能量及物质交换,不利于河道生态功能建设。

3)现状鱼塘未能形成系统的生态水环境,不能有效改善水质。

3 海绵城市雨水系统建设目标与原则

3.1 设计目标

根据《临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三年计划项目管控指标(2016~2018)》中的要求[1],各项指标控制分别如下:

①年径流总量控制率:9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41.82mm;

②年径流污染控制率:60%;

③承接周边地块雨水调蓄量不小于30m3/hm2;

3.2 设计原则

①遵循生态修复原则,以保护为主,低干预的设计手法。

②提升及完善生态系统原则,恢复现有河道水生植物走廊,建立湿地生境,以助净化水质。

③引入海绵城市可持续设计和城市规划原则,通过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充分思考,打造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成长型公园,为周边地块预留雨水调蓄空间。

4 海绵城市雨水系统构建

4.1 技术路线(见图2)

4.2 汇水分区

图2 海绵设施技术路线图

B2区整体高程为南高北低,整体地势走向由环湖南三路坡向春涟河。结合景观功能低洼区,根据竖向设计,湿塘、雨水花园、湿地等设施位置,将项目划分为3个汇水分区。

4.3 海绵设施布局与径流组织

本项目综合景观现状地形、绿化、自然条件和排水工程等多方面因素,通过湿塘、人工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生态驳岸等LID设施实现雨水的减排、缓排、净化、蓄存等作用。

4.3.1 湿塘

湿塘布置在B2区西侧,面积约为8300m²,汇水面积约35200m²,调蓄量为4150m³。在湿塘前端设置前置塘,前置塘作为预处理设施,主要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通过溢流排入湿塘;湿塘通过填料介质拦截吸附、水生物降解和植物生长吸收等净化雨水。湿塘周边采用千屈菜、矮蒲苇、香蒲、再力花、金娃娃萱草等植物与景观置石相搭配,既能净化水质又可以提升景观效果。

4.3.2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布置在B2区东侧,面积约为52000m²,汇水面积约为213000m²,调蓄量为26000m³,主要为收纳周边地块雨水提供调蓄空间;湿地主要有调蓄雨水、改善气候、净化雨水等功能;结合当地养鱼塘进行提升改造为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起到重要作用。湿地岛上采用池杉、水杉、墨西哥落羽杉作为林带背景,结合鸢尾、千屈菜、矮蒲苇、芦苇、再力花、金娃娃萱草等植物与景观置石相搭配,构建成一个具有景观效果的天然生态净化的水森林。

4.3.3 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位于入运动场北侧,共计10个,单个面积240m2~1350m²,总面积约为5120m²,汇水面积约为21800m²,调蓄量为2048m³。雨水花园从上到下有500mm厚生物过滤介质、透水土工布、50mm厚粒径5mm~15mm碎石,300mm厚粒径30mm~50mm碎石层结构,上部配置多种水生植物,如美人蕉、千屈菜、黄菖蒲、红花百里香等,营造一个花园式景观;也是收集、净化雨水和造景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可持续LID设施。

4.3.4 透水铺装

红色透水混凝土园路宛如一条飘带贯穿于整个园区,总长5400m,面积约为21600m²。透水铺装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铺装,大孔隙透水铺装能吸附城市污染物,如粉尘,减少扬尘污染,对地表径流起到过滤作用;下小雨时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大大提高游人行走的舒适度。

4.3.5 生态驳岸改造

本项目进行生态驳岸改造长度约1500m。通过打造人工湿地、内水,通过软化驳岸,极大提高水陆接触面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利用河道两岸的水陆生态绿带,构建一个由多种群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群落,并具有景观效果的天然生物生态净化系统,对雨水径流进行生物净化,减少雨水径流造成的污染。

4.4 海绵城市指标校核

4.4.1 雨水年径流总量

根据《临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三年计划项目管控指标(2016~2018)》[1],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90%,对应的设计降雨量为41.82mm;通过加权法计算出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为0.4;总汇水面积为277415m²;通过容积法计算,春花秋色B2区设计雨水径流总量为4669m³。

如表1所示,本项目雨水径流控制量可达到32198m³,大于地块设计径流量4669m³,满足海绵城市建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90%的指标要求;同时为周边地块预留调蓄量27529m³,满足承接周边地块雨水调蓄量不小于30m3/hm2。

4.4.2 年径流总量去除率

年径流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2],

通过加权法计算出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为72%,

年径流总量去除率=90%×72%=64.8%,满足年径流污染控制率60%的指标要求。

5 结语

本项目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实现在源头削减径流和污染产生的理念,提高了对雨水的蓄存、下渗、净化、缓排的能力,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0%,年径流污染控制率达到64.8%,雨水调蓄量不小于30m³/ha的指标要求。海绵设施浑然天成的融入在景观功能区,既有效的控制了雨水径流,也因地制宜的构建了纯天然生态净化的水森林。假日游人如织,欢歌笑语,达到水韵绿廊,与自然共舞之境,也为临港新城添彩增色。

表1 春花秋色B2区LID设施面积及调蓄量

猜你喜欢
汇水调蓄临港
分流制排水系统中初雨调蓄池的方案研究
汇水盆地算法的研究与实现
调蓄设施布局设计模型研究
上海临港的海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两种驱动力作用下植被调控堆积体坡面减水减沙效益
鱼珠旧城改造调整! 黄埔临港黄金岸线建设再提速!
浅议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建设
——以长春市天安第一城海绵城市专项为例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