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研究
——以集宁师范学院为例

2020-10-10 16:05李海栋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语类职称学历

李海栋

(集宁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乌兰察布012000)

地方本科高校无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为了稳步提升地方本科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服务能力,地方本科高校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1]。

促使高校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始内驱力还是来自高校教师自身[2]。作为高校重要通识类课程的外语课程在培养具有较高思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大学外语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外语类教师的综合能力决定的。其中,思辨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必然会对学生的思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大学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进行研究,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我校外语类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校现有外语类在职教师71人。在职称方面,教授、副教授、讲师分别有4人、20人和39人,助教及未到评定职称条件教师8人;从学历上看,博士1人,硕士40人,本科30人。虽然我校外语类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与过去相比已有很大的提高,但目前我校外语类教师总量严重紧缺,教师队伍在性别、职称及学历等方面的结构还不太合理。另外,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不多;教授年龄普遍偏大,4位教授中有3位将会在5年内退休;青年骨干教师及拔尖人才不多,学科梯队断层现象较严重。

截至2019年9月30日,我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604人。我校目前的班容量为45人左右,全校大约有258个教学班。每班外语课时为4课时/周,每班一学年授课32周。以此标准计算,每班每学年有128节外语课,全校每学年的外语教学任务共计33024课时。除毕业生实习指导、论文指导以及科研任务之外,平均每位教师每学年授课任务为465课时,平均每周14.5课时。由此可见,目前我校外语类教师仍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对提高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转型发展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2017年初,经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自治区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联合下文,确定我校为全区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之一。要求我校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全面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以此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大量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基本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强化师资力量来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指导意见》要求,转型发展高校要以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主要抓手,以提高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主要手段,促进高校顺利实现转型发展[4]。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文献较多,以英语教师为研究视角的研究主要有:祁文锦、刘艳论述了基于教师身份认同的视角构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感,提高教师身份认同度[5]。高永梅论述了转型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科研以及自我身份认同上遇到的困惑与挑战[6]。而其他研究多数都是基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理论或实践探索[7-9]。

关于思辨能力的研究,真正起源于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教育改革家杜威(1910)。就思辨能力的定义而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给出了不同的界定。Robert Ennis给出的定义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他指出,思辨能力是以个体以后天客观经验为基础,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10]。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对思辨能力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有一些学者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11-12]。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教师的思辨能力状况,并倡导发展教师自身的思辨能力[13-15]。而国内关于思辨能力的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探究[16-17],对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对高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的研究却为数不多。现有的研究主要探究外语教师思辨能力的现状[18-19]、影响因素[20]及外语教师思辨能力培养模式[21-22]。

而据笔者所知,以高校转型发展为背景对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开展研究有极大的探索空间。因此,本研究拟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集宁师范学院外语类教师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该研究不仅可以为外语类教师自身发展提供参考建议,也对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集宁师范学院71名外语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教师分别为8人、63人;30岁以下的教师有17人,31-40岁之间的教师24人,41-50岁之间的教师22人,51岁以上的教师8人;拥有本科学历、硕士学历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分别有30人、40人和1人;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有35人,11-20年教龄的教师24人,21-30年教龄的教师12人;另外,教授4人,副教授20人,讲师39人,其他教师为助教或未评定职称(见表1)。

表1外语类教师基本信息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围绕以下研究问题展开,通过问卷调查,辅以半结构化访谈旨在探究我校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尝试提出可行的措施来提高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从而为我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我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现状如何?

2.影响我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为主要研究方式。由于研究对象与研究者是同事关系,所以问卷调查和访谈都得到了研究对象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1.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的测试工具是《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量表》。该量表是由罗清旭翻译、修订的。经试测,本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本量表由34道单选题组成,每题1分,共计34分。

2.访谈

为了进一步探究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从受试者中随机选取了15位教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3.数据收集和分析

本次测试共发放71份调查问卷,当场回收71份。经分析,回收问卷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借助SPSS23.0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

五、结果与讨论

(一)我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总体状况

本测试量表包含34道单选题,每题1分,满分34分。测量成绩在28分以上者,表明其思辨能力较高;测量成绩在20分以下者,表明其思辨能力较低;成绩处于21-27分之间者,表明其思辨能力属于中等水平。

表2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描述性统计(N=71)

由表2可知,该测试中,我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得分最高和最低分别为23分和7分,平均分为14.68,标准差为3.648。71名受试者在本次思辨能力测试中成绩均未超过27分,而且只有两名教师测试结果高于20分,其他教师的成绩均低于20分,这就说明我校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总体偏低。

结合访谈发现,绝大多数外语类教师具备扎实的语言教学能力。然而,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整体知识面狭窄,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不足;转型发展认识不到位,职业发展规划目标不明确。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教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一现状明显不能满足我校转型发展对外语类教师的基本要求,也必将为我校转型发展顺利推进带来阻力。

(二)我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的影响因素

从问卷调查结果得知,我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总体偏低。本研究将进一步探讨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与其性别、年龄、学历、教龄及职称之间存在何种相关性。

1.性别

71名受试中,男性8人,女性63人。男性教师的思辨能力得分最低为8分,最高为17分;女性教师的思辨能力得分最低为7分,最高为23分。在本研究中,男性教师的平均得分为13.7143,女性教师的平均得分为14.8409。从表面上看,女性教师的得分高于男性教师。然而,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我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与性别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t=.692,p=.492>0.05](表3)。换句话说,我校外语类男、女性教师的思辨能力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3思辨能力与性别差异性比较

2.年龄

本研究中,受试的最低年龄和最高年龄分别为24岁和55岁。年龄在51岁至60岁之间的教师 有8人;41至50岁 的 有22人;31至40岁 的有24人;30岁以下的有17人。由表4可以看出,我校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与其年龄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p=.024<.05]。也就是说,我校外语类教师的年龄越大,其思辨能力越低;年龄越小,其思辨能力反而越高。

表4思辨能力与年龄差异性比较

相对而言,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年龄越长的教师在学生时代更加重视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跨文化思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均得到了深化和改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导致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反过来,学生综合能力的逐步提高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知识体系,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年龄越小的教师受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影响越深刻,他们更加注重包括思辨能力在内的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年龄越小的教师的思辨能力越高。

3.学历

受试者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仅1人;具有硕士学历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分别有40人和30人。

表5思辨能力与学历差异性比较

如表5所示,在思辨能力测试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的平均得分为13.60,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的平均得分为16.23,而仅有的1位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的得分为19分,但并不是最高分,距离最高分23分仍有4分的差距。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仅有1人,不具有代表性外,总体上讲,我校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与其学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18<0.05]。也就是说,外语类教师的学历越高,其思辨能力就越高。

相比较而言,本科教育侧重于知识的概念建构,而研究生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构成思辨能力的核心技能。 因此,就思辨能力而言,具有硕士学历的教师要比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要强。为了满足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为了顺应我校顺利转型发展,我校外语类教师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

4.教龄

本研究受试中,教龄最长的为30年,而教龄最短的则不足半年。教龄10年以下的有35人;教龄在11-20年和的21-30年教师分别有24人和12人。

表6思辨能力与教龄差异性比较

表6显示,我校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与教龄之间存在负相关,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具有显著性[p=.312>0.05]。通过访谈得知,受试者中有12位教师并不是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之前还从事过其它不同的职业。这可能对他们的思辨能力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具体的原因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

5.职称

所有受试中,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分别为4人和20人;具有讲师职称的教师有39人;具有助教或未达到晋升职称资格的教师有8人。

表7思辨能力与职称差异性比较

从表7可以看出,助教职称以下的教师思辨能力得分最高,平均得分达到16.83。其次是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的得分为15.21,介于讲师和助教之间。另外,副教授以下职称教师的思辨能力呈负相关。但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就思辨能力而言,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58<0.05]。

通常来说,职称越低的教师,年龄越小,而其学历越高,因此其思辨能力越强。尽管教授的初始学历普遍较低,但他们中有3位教师都在工作后又攻读了硕士学位,获得了硕士学历。而且,他们为了晋升职称,都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也发表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分析、评价、推断等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这些能力正是思辨能力中最为核心的素质,因此他们的思辨能力较高。

除以上因素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解释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之间存在的差异。换句话说,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可能受到他们的语言能力、生活或学习环境、个人情感、态度和道德标准等因素的影响[23]。

六、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提升的路径

教师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拟从教师本人和学校两个层面提出提升我校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的建议,希望为我校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贡献力量。

(一)教师个人层面

在教学能力方面,外语类教师首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积累知识储备,熟悉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满足教书育人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创新授课方式,将思辨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实践始终,鼓励学生课堂小组讨论、课后反思和教师答疑等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和学生思辨能力的共同养成。另外,教师应该自发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由教授或学科带头人牵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分享、交流、学习、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思辨能力。

就科研能力而言,首先,外语类教师要主动发现并收集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用思辨的眼光分析问题,并且积极开展研究,从而发展自身的思辨能力。其次,外语类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向资深专家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的学术能力。另外,外语类教师要带动学生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不但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也锻炼、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就创新创业能力而言,外语类教师首先要通过自主学习或集中培训等方式学习有关思辨能力的基本理论和培养策略,主持、参与有关的科研课题,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开展思辨能力教育的能力,从而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其次,案例教学是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日常教学中融入案例分析,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的综合思辨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自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思辨能力。

(二)学校层面

首先,要加大对外语类教师的扶持力度,鼓励外语类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学历,优化外语类教师学历结构;引进人才时加大对其思辨能力的考核比重;其次,在学校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坚持以“请进来”为主,“走出去”为辅的师资培养模式。一方面,定期、不定期地邀请学界专家、学者来校举办教学科研讲座、培训,建立工作坊或举办研讨会;另一方面,定期选派外语类教师赴国内外名校访学或研修。通过这两条渠道为外语类教师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搭建平台。再次,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通过采用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和引导外语类教师重视教育教学工作,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最后,结合专业特点,学校要与地区中、小学校建立教师实践、培训基地,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中小学顶岗兼职,熟悉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小学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外语类教师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此为我校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七、结语

总之,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具有较高思辨能力的外语类教师队伍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语类教师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教师本人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朝着努力打造“金课”的目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进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猜你喜欢
外语类职称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知识无力感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