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服饰色彩的表意象征性语言分析

2020-10-11 06:23罗雨王美艳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朱红秦军服饰

罗雨,王美艳

(武汉理工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 430070)

引言

服饰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某一时代的审美特征与表意象征,色彩审美代表了人对色彩感知中最具代表性的情绪波动。色彩表意象征是色彩在不同时代由社会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以及由生产关系带来的物质联想,进而形成阶级之间共同的心理感受。秦俑色彩鲜艳,形态各异,拟真度高,研究秦俑服饰中表意象征性语言,对秦军戎装研究有重大的意义。

一、秦俑服饰色彩的艺术特征概述

秦俑出土时均有彩绘,且色泽明艳,但迅速氧化消失,仅存的部分俑片之上存留有色彩。在对秦俑服饰的考据之中,多以武士俑最多的一号坑为主。秦俑服饰(图1)中,以朱红色、粉绿色为主,多为服饰主色,佐以粉紫色、天蓝色,少许黄黑白三色点缀。然而,秦俑之中没有通体单色的个体,在上衣、袖缘、腰带、中护腿、下裳中裤等颜色之中,总会有两三种颜色不同。各个兵种之间随着甲胄的不同,其颜色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同兵种之中,上下等级不同,上级颜色偏纯,下级颜色偏杂,但与传统正色间色之分有明显的区别。秦俑的服饰艺术与其所处的时代及民族特性之间有着极为明显的联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与存在主义价值。

从阶级角度来看,秦俑分为一般武士俑、锐士俑、军官俑,其中在饰品以及衣服形制上有着部分的区别,而对于衣裳饰品的颜色并无明显的区隔。也就是说军官之中能够见到的朱红底色,在执戈武士身上也可以大面积的发现,而弩手身上粉绿色的下裳,在军官身上也屡见不鲜。秦俑服饰色彩的区分,更多的体现在军阵之间与兵种之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也就表明,在当时的秦人社会中,色彩从区分阶级的工具,逐步变成了区分社会功能的工具。从单纯的艺术功能,逐渐转变为更为浓重的社会功能。

二、由社会属性形成的秦俑服饰色彩表意象征性语言分析

由社会属性形成的秦俑服饰色彩表意象征性语言主要从无明显色彩等级观与和谐的传统美学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无明显色彩等级观

色彩等级观是漫长的封建时代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之中,结合染料商品价值与传统的自然观及社会关系从而总结出的一套用来明确区分阶级的色彩使用理念。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五色等级观与五德始终论,五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正色,间色为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调和而成。色彩等级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封建社会盛期,即西周、春秋时代达到顶峰,是统治阶层区别阶级的工具与手段。但是秦国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与历史传承,其接受封建礼乐制度最为多元,是色彩等级观最好的传承者,但也是最擅于打破礼乐制度的国家。秦国几乎在整个封建时代之中是周天子的诸侯,自然要接受周人的礼乐制度,所以尚红的服饰在秦俑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比如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的高级军吏俑(图2),面部为粉绿色,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双手交叉垂直放置腹前,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们的着装五颜六色,着的铠甲便是以五色绘制的花纹,构成四方连续样式的菱形图案。

> 图1 秦俑 现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院

> 图2 高级军吏俑 现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院

> 图3 高级铠甲军吏俑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院

> 图4 涂色复制铠甲军吏俑 藏于秦始皇陵博物院

在古人对颜色的分析总结中,绿、紫二色为间色,朱红、赭、青蓝同属正色。所以从统计调查中能够看到,秦俑之中出现的高频率的颜色同时包含了正色与间色。如果秦军对颜色等级制度极为重视,则服饰颜色的选取应当更为严谨,断不会出现一件粉绿的中裤配上一件朱红色上衣的情况出现,因为这是违反传统等级秩序的搭配。从秦俑整体来看,士兵俑、军官俑和将军俑之间的服色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分别。例如将军俑有紫色长襦,士兵俑有朱红色长襦的现象,这也就表明了至少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秦军并没有将服饰色彩等级进行贯彻。色彩等级观中“衣正色,裳间色”的服饰规则完全被打乱,既能够穿着粉紫色、粉绿色的间色上衣,也能够穿着朱红色、赭黄色这样的正色下裳、裤。所以总结来说,无论是阶级颜色的限制,与服色穿搭的规则,在秦始皇在位时期没有体现出五色等级制度。

就社会艺术学与生产力方面进行讨论,战国末期中央集权制度下染料等非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得到了丰富,带有色彩的衣物能够进入大众的生活,红色绿色的染料已经大规模地使用。另一方面,服饰能够作为阶级分层的重要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阶级能够掌握多少生产资料,在礼乐制度相对完善的西周,周天子与士人所能够掌握的生产资料有很大不同,自然而然能够选择不同价值的服饰,例如最上等的朱红色,将更多的丝绸穿在身上,运用更为引人注目的装饰等等。越少越特殊的颜色选择是社会特权的一部分,所以服饰颜色与形制的分化就是阶级进一步分化的代表。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目标向大规模的歼灭战进发,礼乐制度、传统等级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诸侯国的军事能力,所以秦国率先在军队之中抛弃了传统的礼乐制度,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能够穿统一裁剪染色的朱红色上衣,或是一直被斥为下等的粉绿色下裳。高级铠甲军吏俑(图3),它的服饰颜色与搭配便是其表现。正是当时社会已经无力顾及以衣着服饰的色彩为代表的传统等级制度,正如传统社会中周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人、国人、隶民、野人之间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服饰色彩,但是在战国末期,服饰色彩开始出现混搭,“僭越”和“自贬”的现象习以为常,这就是人民阶级出现大规模的流动时,传统等级制度的毁灭。而支撑“服饰颜色制度是阶级稳固性的指标”这一观点可以举例来说,西周、西汉的阶级是基本稳固的,所以有《周礼》《汉仪》这样维护等级制度的规定,而东周、秦代社会阶层流动性空前,自然出现了忽视服色等级制度的情况。

(二)中庸和谐的传统美学观

传统美学中和谐、中庸的思想贯穿始终。平和的美学思想能够带给社会多方面的渗透与协调,在多个对立面之间抵消排斥与冲突,这是传统美学能够作用于社会层面的艺术思想。从秦俑服饰颜色的设计上,就能够看出和谐之美。在秦俑中搭配最多的是朱红与粉绿,从实际观感来说,朱红是非常鲜艳与通透的颜色,粉绿则没有纯粹绿色的明亮感,有一种朦胧遮掩的感觉。在上衣朱红下裳粉绿的搭配中,这种补色的搭配能够带来最刺激的观感,但是在绿色染料之中加入粉,便能够很好地降低绿色的亮度和纯度,让朱红色更为突出,也不至于让服饰的颜色失去总体的协调。即使在长襦与中裤的颜色搭配上,也会进行中和,倘若中裤之中朱红的花纹用得较多,所占面积较大,则在长襦上施用粉绿的面积也会相应增大,运用面积、颜色等方面的综合配置让色彩达到均衡。秦俑通体使用黑色生漆打底再向上施以彩绘,涂色复制铠甲军吏俑(图4)这种重色打底能够让本来红艳刺眼的朱红色与其他的诸多鲜艳颜色达成统一的深邃感,从而降低每种颜色出现的突兀性,强调这些颜色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存在。这种和谐中正的传统美学,在调和秦俑色彩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再加上秦国社会广开言路,种种异域风情能够融会贯通,社会开放让秦人敢于去尝试新鲜的色彩调和方法,从而在和谐之中进行不懈的创新,最终让秦俑的色彩艺术既传统又新颖。

三、由色彩心理形成的秦俑服饰色彩表意象征性语言

色彩进入到人的视觉器官后,能够将信息传达到人的大脑之中,让光波与个人感情产生联想。人在接受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会将精神意志反馈给整个社会。所以色彩的心理反应是整个社会的综合情感,这种情感表现主要包括色彩固有感受、抽象、具象联想。色彩会给大多数人一个基本共同的情绪感受,其色相等色彩属性会在变化间激发人的心理变化。而色彩在复杂条件下也会赋予个人与社会不同的情感体验,其也是服饰色彩社会性的一部分。

(一)秦人精神的集体表意象征

秦俑的服色相当明快、鲜亮且对比强烈。朱红为主色的秦俑衣袍能够极大地触及到人的敏感心理,传递出激昂奋进的秦军形象,军人整体的气质是上扬的。而以赭黑色为主的甲胄则具有战争特有的深沉感,这种近乎于金属质感的甲胄让秦军汇为一个整体。这种强烈鲜明的对比直接地展现出了秦人的精神风骨,即个人活泼快意,整体严肃整齐。秦俑服色能够采用强烈的冷暖对比的手法进行颜色搭配,从整体来说,粉绿色的上衣配合朱红、粉红的下裳与中裤;从局部看衣身粉绿,而袖口与衣领则会使用朱红或珍贵的粉紫色,反之衣身若用朱红色则会在袖口与领口处使用天蓝或赭黄色,使之对比强烈。

秦俑整体形象的狂放豪迈在对比大胆、鲜艳明快的服色搭配上体现得一览无余,能够极大地展现出秦军渴望立下军功、渴望激烈战场的思想感情。从商鞅开始改革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阶级分野逐渐消弭,各个阶级之间的服色等级制度日渐崩坏,但是秦人的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提高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商品。秦人能够从遥远的西垂扩大到栎阳,从栎阳征战到咸阳,朱红色正是其坚定意志的体现,是秦人活力与韧性的体现。可以说自秦非子以来,秦人生存所依靠的并不是严苛的等级制度,而是民族本身所迸发的活力。秦人能够在耀眼的色彩之间进行大胆的碰撞,让秦人在社会生活之中,始终不断地通过添加强烈的色彩对比,革新其精神风貌,逐步形成一种存在于秦人之中的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慨。这种对比强烈但又自然和谐的色彩意象,才是秦人社会与秦人风骨精神的最终体现。

秦俑的表象性意涵其实不仅仅局限在衣服饰品的色彩上,其本身就是秦人社会发展的产物。秦国在早期记载中大多以“布衣食草”的形象出现,自商鞅变法之后,各种关于秦军服饰形貌的记载逐渐多起来,直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其中所展现的衣服的饰品、种类与形貌都达到了顶点。也就是说,从一件单衣,发展成上衣下裳,再逐渐出现不同的颜色,除了布条发髻之外,连底层士卒都能够戴冠帻皮,腰间配牌。这些秦俑的细节都直接体现出秦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将大量的生产力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一部分进入军旅,一部分投入到手工业的生产之中。特别是染料和染坊的大规模建立,秦俑就是通过色彩的运用、服饰的繁杂,共同展现出一个远超封建制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这种尚在摸索阶段的中央集权制和国有原始工厂制度,能够在两千年前就进行大规模生活物资的生产。秦俑是秦人社会合作方式转型升级的产物,我们也能通过秦俑的大规模生产感受到秦人整体分工合作的生产能力和团结精神。而秦国能够最终统一天下,更加仰赖于秦人能够开展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合作。这种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最终体现,就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这些原本色彩堪称艳丽的秦俑。

(二)秦军军阵的表意象征

秦俑服色仍然以朱红为多,朱红与大红有着显著的区别,朱红更为明亮,其色相偏向黄色,更为温暖。大量的朱红色能够让整个军队都热血澎湃起来,这种充满激情的心理表征,正是一国军队所需要的颜色象征。朱红与赭黑能够大范围地用于衣甲之上,能够极大地鼓舞军队士气,展示军威。朱红色不单单用在衣袍上,在饰品与束发上也进行了大量的使用,秦军几乎所有的帻与束发带都是朱红色。朱红色在秦人文化中是太阳的颜色,同时也是可见光之中波长最长、最为醒目的颜色,大面积的朱红色军阵在秦军看来犹如初升的太阳,更多地表现出忠诚与荣耀。秦军对于胜利的渴望在当时无人能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军公爵制的施行以及朱红色彩的大面积应用,让秦军能够走遍六国,奋勇杀敌。秦俑不仅仅是武士俑,还有数量相对较少的战车俑和战马俑。整个秦军阵型中不但有规模可观的射手俑阵型,还有战车阵型、步兵阵型等,大大小小,区分明显。在后续的一些复原中,各个功能不同的阵型之中,服饰颜色是几乎同一的。不同功能的阵型之中,服饰颜色有所不同。例如朱红色上衣的是步兵,粉紫色上衣的是弩手,中间夹杂着黑色的战车,在作战的阵型变动时,这些不断在流动变化的色彩区块能够在一大片的军阵之中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强烈的色彩移动是秦军对六国军队无言的精神压力,而这些颜色代表的情感反作用到秦军本身,则更多的是这些鲜红粉绿对秦军士气的振奋作用。特别是大面积使用的朱红底色,秦国对于朱红的喜爱超出六国,这种颜色所代表的朝阳般的生气,是整个秦军能够始终充满活力的源泉。

秦国工匠素来视死如生,秦俑与现实秦军的面容衣着都做了精心的复刻,可以断定秦俑的衣甲颜色与服制基本上还原了秦军的真实样貌,也就是说会在颜色上尽力还原其材料质地。例如赭黑色的夹片彩绘代表其为皮革质地,而腰带、靴子等颜色也多为赭色,同样为皮革质地。这些固有肃穆的颜色明度与纯度都较低,在明度较高的衣裳上个体不算突出,其在军阵中形成了连环的深色,让秦军在高昂的士气中又有着更多的悲怆与怀念,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想象。

四、结语

秦俑色彩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与表意象征性,是在特殊历史时期下,武士阶级总体精神面貌的直观展现。色彩强烈对比的表意象征性一方面是尚武的精神象征,另一方面大量朱红色的写实描绘是对秦军善战的美好赞颂。对秦俑服饰色彩的研究既是对色彩语言的探讨,也是搭建现代服装设计与社会变迁之间相联系的桥梁。■

猜你喜欢
朱红秦军服饰
看,秦军的炫酷装备
抗疫聚云端 一起向未来
动物“闯”入服饰界
“秦军”是如何炼成的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肖像
爱心育人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趁火打劫(下)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