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漆画创作中“水”的表现技法研究与探索

2020-10-11 06:23胡本七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漆铝粉漆画

胡本七

(天津美术学院,天津 300141)

一、传统风景漆画创作中“水”的表现形式

水作为万物之源,是自然界风景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形态,也是艺术家笔下喜闻乐见的表现物像之一。不同画种的艺术家对水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油画创作中,多用油画颜料直接描绘,或薄染或厚涂;留白,多是在中国画创作时用来表现画面中的水;在传统风景漆画创作中,关于“水”的技法表现形式,大致可以概括总结为三种技法,分别是“以黑代水”“拍银泥”和“铝粉罩染”。

(一)以黑代水

“以黑代水”顾名思义是以大漆的黑漆,来代替画面中的水。在漆画作品中,如山水画,经常能见到留白,只不过在漆画作品中是以留“黑”替代了宣纸上的“白”,道理是异曲同工。留“黑”并不是盲目地留“黑”,而是有选择地留黑;就像是音乐剧中的场景,是为了给观众发挥想象的空间,使观众可以更深地感受作品,这样,观众就不会因为所见的景物有限而不能充分展开更广阔、更深远的想象空间。中国的水墨画在白色的宣纸上作画,“只画鱼儿不画水,水中自有波涛”,画面中所蕴含的意境,则是充分利用了留白的艺术。漆画创作大多在髹漆的黑板上进行绘制,“只画鱼儿不画水,水中自有波涛”,则充分利用了漆黑,水墨画称之为“白”,漆画则可称为“空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乔十光先生的第一幅漆画作品《鱼米乡》中,江南的茅舍、竹丛、水田、牧童、鱼塘、帆影,这些元素构成了杭州钱塘江畔的农家景象。此幅画中的鱼塘,就是单纯的以平涂黑漆代替,这种表现水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了“空黑”的艺术。吴冠中先生评论此幅作品时曾说:“漆画的黑也关系着画面整体空间的完整性,乔十光先生的《鱼米乡》牢牢地控制着黑的分量,充分发挥黑的优势。”

(二)拍银泥

拍银泥在传统漆艺技法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将目数较细的银粉或者铝粉调以透明漆和桐油,使银粉或者铝粉呈现出一种粘稠的状态,研磨均匀后,先用手掌轻轻拍上,然后不断地拍打画面形成较为均匀的肌理效果,整个过程就可以称为拍银泥技法,多数情况下,这种技法被应用于表现天空和水面。

(三)铝粉罩染

铝粉罩染,是传统漆画技法的一种,具有相对较强的绘画性,对绘画者的写实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先在漆板上均匀地铺上一层铝粉,然后用稀释的黑漆或者墨水把要画的物体在已经铺好铝粉的漆板上描绘出明暗关系,再用深深浅浅不同的透明漆进行罩染,使画面看似色彩简单实则层次丰富多变,注重对大漆的天然材料语言的运用,对材料特有的色彩应用也非常注重。铝粉加以色漆的绘制,因厚薄不同,再通过罩透明漆,最后进行打磨,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透明大漆顾名思义,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将透明漆罩染在铝粉绘制的图像上,被半透明漆所覆盖在下面色漆绘制的形象,最后经过细细打磨,不断调整打磨的轻重,呈现出丰富而含蓄的层次。

> 图1 《梦·徽州》图

> 图2 《月是故乡明》图

> 图3 《单枫水中映徽州》图

以上三种技法,都是在漆艺创作中常用的技法,这三种技法在表现水的时候都各有特色,但是作为一名漆艺创作者,本人一直觉得漆有很大的可创造性,在创作中固然可以继承传统,但更应该推陈出新,根据自己的创作题材,不断创新出不同的表现技法。

二、本人研究的“水”的表现形式

对于漆性探索是本人一直在研究的,发现漆的流动性特征暗含着一种不受传统漆工艺规定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自由可变性,大漆的流动性特征,是对漆性不可确定性、多变性运用的探索。这种特质对本人在风景漆画的创作上带来了许多启发。执着于传统“绘画”中的描绘,可能对探索大漆天然魅力具有一定的束缚,但是如果不注重描绘,又有可能偏离画面本身想要传达的信息,所以在漆画创作过程中,如何在不丢失传统技法的同时,又可以有所突破和创新,是需要不断的进行创作实践积累的。

在本人的风景漆画作品中,多是以徽州风景为题材,通过描绘徽派建筑中的深宅大院、白墙黛瓦及独特的地域文化与环境,以内心的感受抒发对徽州文化的热爱,探索独有的漆画语言。徽州风景中,白墙黛瓦倒映在水中的景象,十分入画。在风景漆画创作中怎样保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审美性与独特性并存,是本人始终在思考的问题,随着漆艺的不断发展,漆画创作中运用的技法和材料也越来越丰富,如何表现漆的无限可能性是我一直在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事情,那么如何利用漆性去表现水中倒影?大漆深沉含蓄,漆液粘稠有流动性,流动性的特征和水流的感觉颇为相似,大漆这些基本的特性为本人在表现水中倒影的技法研究上给予了极大的启发。

《梦·徽州》(图1)这幅作品是本人在2011年创作的风景漆画作品,该作品被中国厦门市美术馆收藏。《梦·徽州》题材选择的是中国安徽皖南宏村月沼的景色。在创作之初,面对表现水中倒影的题材时,本人便想突破传统漆艺中表现水的技法,利用漆性的特点进行一次创新尝试。皖南的风景,黑白相得益彰,像极了水墨画,水墨画中,讲究相互晕染、泼洒,而大漆具有流动性这一典型特征,恰巧与水墨的晕染相似,于是在创作此幅风景漆画的水中倒影时,便是受到中国水墨画的启示,利用漆和媒介剂相互渗透的特性,产生互相流动融合的效果,突显出“一半在人,一半在天”的偶然性。这种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风景漆画创作中“水”的表现形式,是区别于传统的“以黑代水”“拍银泥”“铝粉罩漆”的技法。整幅画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黑瓦铺成的层顶及墙顶与高大的白墙形成点、线、面的抽象构成,错落有致。水中的景物与水相互融合,通过倒影的物像扭曲,水的流动形态表现得更加自然,这是传统表现水的技法很难达到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漆画由于材料和工艺技法的特殊性,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制作”性较强,在“制作”过程中难免对绘画的即兴性、偶然性有所缺失,此幅表现水中倒影的作品就是充满了随机性和偶然性的特点,这也是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在创作方法和观念上对现代漆画风景创作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本人在描绘徽派建筑在水中的倒影的时候从整体上把握它的形式与色调,不局限于关注它的细节描绘,使用平和的用笔与用色,使建筑在水中的倒影具有动感和韵律,在表现建筑的同时,更使画面呈现出特有的宁静和诗意。画面中近乎于单纯的黑白色调运用,单纯的材料选择,不但没有减弱对自然的真实描绘,反而能使人从这不太真实的画面中感受到淡淡的诗意和飘逸的艺术美感。此幅作品是本人利用大漆的流动性尝试创作的第一幅风景漆画作品,也是第一次将漆与不同的稀释剂相互融合,来表现“水”的质感。这次尝试无疑是一次相对成功的案例,开启了风景漆画创作中“水”的技法表现新世界。

在创作这类题材的风景漆画作品中充分结合大漆特有的流动性,根据画面的氛围进行创作是首要前提,用漆调以松节油,使漆的流动性增加,在漆涂上漆板后,立即用刷子描绘笔触,并喷上稀释剂,使漆与稀释剂产生融合,此时要根据画面需要通过刷子来继续调整水流的走向,同时在刷子描绘的时候还要不停的喷稀释剂并根据需要不停抬起画板调整漆流动的方向与速度,产生漂流的效果,使得笔触、漆和稀释剂更好地结合,这种方法营造出水流的感觉,用来表现徽州建筑在水中的倒影,非常生动。此后在此基础之上,本人进行了思考总结,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创作实验。如在《月是故乡明》(图2)这幅漆画作品中,题材表现的依然是皖南建筑在水中的影像,画面用几个白色块的构成表现皖南的白色马头墙,大块的白墙面上又加了几个黑色的小点,(实际上几个小黑点是墙面上的小窗户)。整个画面是在棕褐色的基调上来烘托马头墙那抽象又具象的美,色彩上选用褐色调是由透明漆的特点而决定,因为透明漆本身不是如水那样透明的,透明漆在色彩上是偏暖棕色的,画好以后,再通过不停罩以透明漆,再经过反复打磨,产生一种神秘而含蓄深沉的效果,“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同时很好地表现了水的感觉,使画面既有画味,又有漆性。《单枫水中映徽州》(图3)这幅漆画作品是我在2014年的夏天创作的,在这幅作品中,我表现的是徽派建筑在水中的倒影,左侧的红色是当时我看到秋天的红色枫叶,而有意把它“挪到水中的”,一是想表达秋的感受,二是丰富画面色彩,三是营造画面意境。右侧是建筑的倒影,为了体现漆画的工艺性特点,在左侧的枫叶部分运用了漂流、变涂、罩漆磨显的办法。右侧的建筑是先铺木屑粉,然后再画,趁漆未干之际,利用漆的相互渗透与流淌,来表现水的特征,工艺技术上使用罩漆、磨显和漂流漆等技术,营造画面厚重、宁静而含蓄的意境。

以上这些风景漆画作品是本人在探索风景漆画中“水”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的实验尝试。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漆在绘制到漆板之前需要调到何种稠度,描绘到漆板上后,需要怎样调整稀释剂与漆结合,以及抬起漆板角度控制漆走向,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这不仅需要创作者有较强的绘画基础,还需要有对效果的预见性,这些都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创作来进行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在每一次实践中慢慢摸索的。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在现代的风景漆画创作中需要不断地提高对审美语言和审美经验的感悟。在现代风景漆画创作中,想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把漆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艺术形态进行现代的转换,使漆的艺术表现力更为多样化。

三、风景漆画创作中“水”的表现技法创新价值

漆的兼容性较强,所以在绘画中,漆可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在漆画创作中,为了取得独特的艺术效果,创作者往往采用各种表现技法,不同的工艺技术产生不同的趣味性和独特性,风景漆画创作中利用漆的流动性技法会带来偶然的抽象图示,这就使得漆的特性能引发创作者丰富的情趣思维和创作空间,这种意识与形式的艺术活动,不仅具有独立的审美功能,它还可以在表现手法与表现语言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体现风景漆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增加了风景漆画表现的可能性。这种技法是展现漆流动性的一种巧妙方式,呈现的效果和大漆以往的技法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种技法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可复制性。漆的偶然性会给漆画创作带来不可预见性,但同时也会给创作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使其迸发出更多的艺术灵感。

不被惯有的思维所左右,是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大师们的作品不落俗套的根本所在,例如大师们在创作时有些作品可能并非刻意安排,而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跟随画面、或者突然闪现的想法而随机变化的。偶然因素的不断刺激,可能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一剂兴奋剂,使艺术作品更加生动。本人认为,绘画讲究偶发性,在实际绘制的过程中出现的偶发现象,会更具有趣味性及不可复制性,它出现的效果“一半在人,一半在天”,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偶然因素的创作契机,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艺术作品不在少数。《兰亭集序》是书法大师王羲之的得意之作,此幅书法作品是书法大家王羲之在醉酒后即兴创作的。在水墨画中也常喜欢出现偶然的效果,尤其水墨中的写意画,误笔、误墨,经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张大千的泼墨山水画。

艺术作品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偶然效果是不可避免的,几乎是每一个创作者都有几率碰到,当然创作者可以自由地选择利用与否。在漆画创作中偶然因素其实有很多,例如,随环境中温度湿度的变化,天然大漆会形成不同的肌理效果,粗细不同的颗粒状入漆材料混合,以及金属箔类与漆结合后产生的丰富变化,甚至通过层层堆漆和打磨等工艺技法的实施,都会产生很多想象不到的效果。本人在风景漆画创作中就对天然漆创作中的偶然效果非常喜爱,利用漆性,以漆调以不同的稀释剂并辅助其他工具,来表现物体在水中的“意向性”,同样也是在追求偶然性和即兴性,这些特征都是具有很强的不可复制性,也正是漆的魅力所在。但并不是所有的偶然效果都是好的,在风景漆画创作中,利用漆的流动性表现水的质感所产生的偶然性的成败,关键还得看最终的效果是否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漆画创作的过程中,对画面中每一遍的绘制肌理的保留与否,都是创作者根据画面需要不断取舍的过程,创作者如果可以很好地判断利用画面偶然产生的肌理,就会得到新的绘画表现形式语言。利用漆的流动性去表现物体在水中的影像,是风景漆画创作中常用的方式,这种技法本身就是一种很偶然的行为,需要漆画家不停地去试验,通过不停地尝试各种可能性,不断的试错,不断的发现,最终实现技法上的新突破。想要在风景漆画创作中保持作品生动自然、充满灵性,其关键所在就是充分把握漆性,不拘泥于传统技法的限制。

结论

风景漆画创作中善用好漆性,会使漆画创作具有更强的独特性,尊重创作规律,不断地挖掘材料与工艺的潜力,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漆画材料与工艺的优势。风景漆画在创作中对表现“水”的技法创新,其实就是在不断地完善自身,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和探索漆画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对绘画语言不断提升有很大突破价值,找到适合表现风景漆画中“水”的表现形式。因此,在风景漆画创作中要注重漆画的工艺性,了解漆画的工艺性特点,可以更好地取长补短,但是在掌握工艺性的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这样才会更好地根据画面需要找到合适的工艺技法,不断提高漆画风景创作的表现力。艺术是有生命的,好的艺术作品是在不断的动态发展中不断创新的,好的风景漆画作品不仅要完美体现人文精神,更应该是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法的创造性应用。■

猜你喜欢
大漆铝粉漆画
重庆师范大学作品欣赏
李思思漆画作品
李凤作品
氟橡胶包覆对微米铝粉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
舞 国文倩 漆画 30cm x 30cm 2019年
蒲美合作品选
纳米铝粉对RDX基炸药爆速的影响
郭栋、路艳红漆画作品
孟祥勇 漆画《静待花开》
基于20 L球形爆炸装置的微米级铝粉爆炸特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