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0-10-12 02:43李新潮范鹏
文化软实力 2020年3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李新潮 范鹏

[基金项目]本文系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18LZUKJBWYJ079)的阶段性成果。

[提要] 2013年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理论定位、历史考察、必要性与可能性、困境与挑战、主体与对象、原则与路径、目的与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目前仍存在部分前提问题有待进一步澄清、一些理论界限有待进一步划定、相关研究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研究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今后应着力从文化态度、文化立场、思维方式、文化史观等方面进一步澄清“两创”思想的前提问题;通过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工作方针与文化观、广义与狭义的区分进一步聚焦“两创”思想的理论定位;纳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世界思想文化史的范畴以进一步拓展“两创”思想研究的理论视域;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系统化文化观的层面以增强“两创”思想研究的系统性。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李新潮: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范鹏: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2013年12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38.。在此后的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强调了“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13.“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02).“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1.这标志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思想正式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权威文献,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思想成果之一。随着政治界的重视,学术各界都注意到这一重要命题,进行了及时的跟进、回应和研究。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界、中国哲学界(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哲学界)、文学艺术界、宗教界、历史学界、出版编辑界、民族学界、中医学界都将“两创”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掀起了21世纪以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问题研究的又一个热潮。究其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问题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引发的古今中西之争,贯穿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救亡图存、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始终。“五四”前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曾达到一个高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所谓“文化热”“国学热”的兴起,这一问题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关于“两创”思想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跨时代、跨学科的重要理论命题。本文仅试图梳理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两创”思想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界针对这一思想的研究和阐释,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研究明确方向和重点。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两创”的概念界定

概念内涵的界定是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因此对于其内涵的理解也基本上遵循分别对二者进行界定并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辨析的方式。

第一,部分学者以中共中央对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作的原则性界定作为定义直接使用,比如,王艺霖、陈桂蓉陈桂蓉.习近平“两创”方针与中华人文精神的跃升实践[J].理论与评论,2018(06):2430.、刘京臣等。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以及后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中明确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展、新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并发展出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达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李新潮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述评与展望《文化软实力》2020年第3期第二,部分学者在以上原则性界定的基础上,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切入角度进行解读和阐释。部分学者在微观意义上将“两创”理解为对传统文化概念之内涵的转化和发展。如黄钊、刘社欣认为,创造性转化就是依据科学性要求改造传统文化中主要概念的原始意涵;创新性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概念的意涵进行发掘、推进与深化,进而赋予传统概念以新的意蕴。黄钊,刘社欣.“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3):8588.王学伟、宋爽也认为,创造性转化就是人们不断往概念语词的“瓶子”中装入新内容的过程。王学伟,宋爽.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党政干部学刊,2018(10):7276.更多学者在宏观意义上将“两创”理解为对传统文化内涵、功能、价值、目标的转化和发展。如商志晓认为所谓创造性转化,是以时代发展要求为尺度,以满足人民需求和服务现实社会为旨归,以创造性为特征,在理念、内容和形式上实现新突破,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创新性发展,是基于传统文化思维特征,紧扣时代需求与人民意愿,以回答解决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为旨归,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的新内容,从而实现文化提升和思想超越。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N].光明日报,20170109(15).

第三,部分学者结合自身研究背景和学术特色,对“两创”进行了独到的理解。朱贻庭认为,存在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对象性”表现为古今相通的“道”和“理”,传统文化的“两创”就是对这种“价值对象性”(“古今通理”)的价值再创造,使之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价值。朱贻庭.“源原之辨”与“古今通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新探[J].探索与争鸣,2015(01):6872.丁立群认为创造性转化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将传统文化中囿于封建时代的东西剔除出去,把超越其时代的精神解放出来,从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这种转化的基本途径就是创新性发展。丁立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路径[J].哲学动态,2016(06):1219.江畅聚焦传统价值观当代转换的问题,认为创造性转化是一个将传统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革命性变革过程;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将不同价值观中具有当代价值的话语体系、抽象含义和合理内容通过修正、更新或补充等形式融入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体系的改良性完善过程。江畅.对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1(01):5364;江畅,张媛媛.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愿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6):1621.

第四,关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基本承认二者之间先后承继的关系。商志晓认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间是由此及彼、前后相继、互为支撑的两个层次或两个阶段,各有侧重而又不可割裂。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N].光明日报,20170109(15).包晓光认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之间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强行割裂。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礎和前提,创新性发展更具有前瞻性和开放性,是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高要求。包晓光.新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个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8(03):713.徐稳认为,如果说通过创造性转化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从过去走向现在,那么,通过创新性发展则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从现在走向未来。徐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J].东岳论丛,2017,38(11):6468.唐凯麟认为,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性步骤,创新性发展构成创造性转化的目标指向。唐凯麟.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立场——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引发的思考[J].伦理学研究,2018(01):16.在余卫国看来,创造性转化是创新性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实现形式,创新性发展是创造性转化的价值指向、必然结果和逻辑递归。余卫国.再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船山学刊,2018(04):9296.

(二)关于“两创”的理论定位

应该在什么层面上进行理论定位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总体来说,学界主要是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来谈其定位的。

第一,在“双百”“二为”和“两创”组成的理论谱系中进行定位。大多数学者认为“两创”是中国共产党继“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之后提出的新的文化方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比如雒树刚认为“两创”方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对待、整理、传承、利用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基本立场、正确态度、科学方法。雒树刚.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J].毛泽东研究,2018(03):411.高金萍认为,“两创”方针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路径。高金萍.“两创”方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新路径[J].前线,2018(05):4446.

第二,在“两有”“两相”和“两创”组成的理论谱系当中进行定位。所谓“两有”即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两相”即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陈来认为,“两有”是讲继承的区别原则,“两相”是讲继承的实践要求,“两创”是讲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陈来.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J].中国哲学史,2016(04):59.仲呈祥认为,“两有”是一种区别原则,“两相”则是实践路径,“两创”是处理传承与发展辩证关系的准则。只有在“两有”“两相”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两创”。仲呈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考[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7,2(02):2431.余卫国认为,“两创”作为内在要求和现实路径,以“两有”为前提,以“两相”为目标,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不仅直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性命题的科学内涵,而且直接构成了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的理论框架和科学体系。余卫国.再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船山学刊,2018(04):9296.

第三,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视域之下进行定位。这一层面又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就宏观层面而言,“两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陈先达将“两创”认定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是毛泽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J].前线,2017(02):3338.陈卫平认为“两创”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两个“老祖宗”的统一深化为两个“精神家园”的统一,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而且改进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对待民族文化的方针,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陈卫平.“两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8(04):1017.公茂虹认为“两创”不仅服务于当代中国崭新的文明观,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是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公茂虹.进一步深化对“两创”的认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体会[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6):2021.就微观层面而言,“两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重要传承方法。商志晓认为,“两创”相当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整个过程(保存保真——整理挖掘——传承弘扬——转化再造——创新发展)中的最后两个环节。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哲学审思[N].光明日报,20170109(15).梁枢认为国学学科化是国学能否实现“两创”的重要标志,以“两创”为基本方针的课程设计以及相关的教材建设,是国学学科化的核心环节和主要抓手。梁枢.国学学科化趋势前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7(05):151155.

(三)关于“两创”的历史考察

历史考察旨在对中国思想史上的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承理念进行分疏,从而通过“两创”与历史上其他文化传承观的比较,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

第一,“两创”与古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文化传承观。柴文华认为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包括“内在超拔”“杂以成家”“抽象继承”等在内的诸多方法,总结历史维度的“两创”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两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柴文华.“两创”方式的历史维度[J].知与行,2017,(1):1822.此外,黑龙江大学依托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探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创”现象,包括“五经”系统的出现对先秦及两汉哲学“两创”的推动作用康宇.天人之思与五经系统的建立——兼论先秦及两汉哲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学术交流,2018(01):3136.;贾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高度提升和深度挖掘李丹丹,柴文华.论贾谊对儒家伦理思想的转化和创新[J].求是学刊,2018,45(01):4550.;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以及与现代新儒家和“启蒙自我循环”的关系柴文华,冯丽华.对康有为与儒学关系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2018(01):3741.。

第二,“两创”与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文化传承观。高海波以中华传统美德的“两创”为线索,揭示了梁启超、孙中山、张岱年等人通过对传统道德中的公私、古今、常变等问题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过程。高海波.从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发展看传统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J].中国哲学史,2018(04):511+43.董德福等认为,与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所不同的是,“两创”既涉及文化学意义上中国传统思想现代化这一主题,更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在运用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性。董德福,朱小颖,吴俐.转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思想与实践论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5):16+35.陈来梳理了二十世纪思想史中与“两创”相关的几种思想:“创造的转化”(林毓生)、“创造的发展”(傅伟勋)、“转换性创造”(李泽厚),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新时代的“两创”思想提供了基础理论的支撑。陈来.二十世纪思想史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J].中国哲学史,2016(04):59.李方祥认为,毛泽东的批判继承法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前提,否则可能陷入复古主义或保守主义的泥潭。李方祥.要分清两种“创造性转化”的根本区别[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4851.张允熠认为,张岱年、方克立倡导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与“两创”有着高度的共同点,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为目标。张允熠.近代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兼论文化的“综合创新”和“创造性转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06):3443.

(四)关于“两创”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既是当代中国担负的时代任务,也是文化发展内蕴的客观规律。

第一,就时代任务而言,李军认为,“两创”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所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势所迫,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任务所需。李军.引领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J].求是,2015(19):5153.鞠美忠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既是为了应对国际竞争中文化比重增强的外在压力,也是由于国内文化现状和发展要求的形势所迫。鞠忠美.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理論学刊,2017(04):155160.赵晓翠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规律、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内在基因、民族复兴的时代需要、文明互鉴的大势所趋是“两创”得以可能的四重要素。赵晓翠.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何以可能[J].红旗文稿,2019(14):3132.

第二,就内在规律而言,李维武认为,建立在古代社会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不仅存在具有当代价值的积极性内容,也必然存在已经过时的消极性内容,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两创”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李维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习近平文化观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03):512.陈先达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对家庭、对人际关系、对道德、对价值观念的要求,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文化基因是相契合的。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J].前线,2017(02):3338.伍志燕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共性,人类文化接续的内在规律,以及后现代社会追寻传统的价值趋向是传统文化“两创”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伍志燕.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J].长白学刊,2017(05):143149.

(五)关于“两创”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不仅面临众多理论困境,而且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挑战。

第一,就理论层面而言,王永友、潘昱州认为,传统文化当代重构面临着准确定位难、结构确定难、内容甄选难等三重困境。王永友,潘昱州.文化自信视域下传统文化重构的“三重”困境[J].南京社会科学,2017(07):142149+156.王宣文认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存在缺少“辩证意识”“价值意识”“体系意识”“功能意识”“融合意识”等意识困境。王宣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强化“五个意识”[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9(01):48.黄前程认为,文化现代化理论、文化全球化理论和文化动力机制理论是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深层理论关切。黄前程.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当下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6(12):9297.

第二,就现实层面而言,伍志燕认为,全球化、网络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反传统的现代性的攻诘是传统价值观念现代转换的三重困境。伍志燕.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J].长白学刊,2017(05):143149.傅才武,岳楠认为,公益性文化与经营性文化的制度性分隔导致文化资本流动不畅,在转化创新环节出现阻滞;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抑制了传统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文化发展整体环境因信息技术裂变式发展而变化剧烈,支撑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制度安排跟不上变化的节奏。傅才武,岳楠.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以当代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01):2838.

(六)关于“两创”的主体与对象

第一,“两创”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复合结构。李维武认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主体,但其中最核心的力量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这一主体不是抽象的,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原则、坚持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的具体的主体。李维武.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主体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3(01):8389.张小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由承担领导责任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承担主导责任主体(各级政府)、承担教育责任的主体(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主体(家长)、承担实践创造的主体(人民)和承担经济引导责任的主体(各类经济组织、从业人员)所共同组成,这六者呈现出由单一向立体化发展的格局。张小平.论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论的新发展[J].学术论坛,2017,40(02):4047.鞠美忠从文化工作的视角,认为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双创”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体,传统文化工作者是骨干,党和政府居于主导地位。鞠忠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8.

第二,确立“两创”对象的关键在于制定标准。“两创”的对象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而是其中“优秀”的部分,从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优秀”。李宗桂通过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思路,即适应时代要求、推动社会发展、经受实践检验、有助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精神支撑、助力民族复兴、有益世界文明八个方面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标准[J].社会科学战线,2017(08):19+293.更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较为抽象的意义上认为“实践”是评判传统文化优秀与否的根本标准。如唐凯麟认为,必须以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区分传统文化孰优孰劣的根本标准。唐凯麟.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立场——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引发的思考[J].伦理学研究,2018(01):16.党圣元认为,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历史考验和实践验证中能够为人们所遵从、被家庭所提倡、为社会所公认的才是优秀传统文化。党圣元,李昕揆.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党圣元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6(09):38+161.此外,郗戈,董彪认为选择传统文化不仅要遵循以普遍与特殊、恒久与暂时、价值与秩序等范畴为核心的科学标准,而且要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准的价值标准。郗戈,董彪.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模式、机制与路径[J].学习与探索,2017(03):2026.

(七)关于“两创”的原则与路径

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实践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践行什么样的路径才能实现“两创”的目标,这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要問题。

第一,就“两创”的基本原则而言,可以从坚持与防范两个维度进行分疏。就前一维度而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李维武认为,必须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点,否则不可能看到文化存在、变动、转化、发展的真实基础,也难以完整而准确地理解“两创”思想。李维武.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习近平文化观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03):512.王艺霖认为,立足当代实践,基于人民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阐释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的根本遵循。王艺霖.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知行关系为例[J].党的文献,2016(01):1924.林泰认为,推动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是按照时代要求,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分析、利用与转化。林泰.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5):4041.就后一维度而言,必须防范虚无主义、复古主义和功利主义等错误倾向。党圣元认为必须认识到“复兴传统文化”不是“封建文化复古”,而主要是在“张扬文化精神”“引起民族感情”“赢得文化认同”的“形而上”层面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党圣元,李昕揆.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党圣元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6(09):38+161.徐稳认为,在传统文化变革过程中应该克服功利化的文化发展思维模式,不能将文化看作外在于人的工具和手段;应该避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要任意扭曲甚至撕裂文化传统。徐稳.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发展——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J].东岳论丛,2017,38(11):6468.包晓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创”不是复古主义的照单全收,而是去粗取精,扬弃糟粕;不是功利主义的猎奇和扭曲,而是挖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观念予以传承和发展。包晓光.新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几个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8(03):713.

第二,就“两创”的基本路径而言,可以从传统文化内涵的转化发展路径和文化传承工作的具体实践路径两个层面加以分疏。就前一层面而言,陈先达认为,要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分辨(区分精华与糟粕)、激活(作出新诠释)和创新(提出新概念)是最重要的三个步骤。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J].前线,2017(02):3338.李军认为,赋予新义、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是推进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41010(01).黄前程认为,创新发展、解析重构和移植再造是实现传统文化“两创”的主要方式,而贯穿于这三种方法之中的诠释学方法(比如“格义”)是文化创新转化的重要方法。前程.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当下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6(12):9297.朱晓鹏认为,加深对原典的解读、挖掘传统文化的普适价值、坚持“史”与“思”的统一、全方位探讨传统思想的现代意义是传统文化转化发展的重要思路。朱晓鹏.论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33(06):109115.晏振宇,孙熙国认为,作为一个系统化工程,创造性转化需要通过历史性诠释、批判性继承、综合性创新和实践性超越四个侧重不同的路径来完成。晏振宇,孙熙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路径的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6):5861.

就后一层面而言,党圣元认为,实现传统文化的“两创”,首先在于解决文化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做好顶层文化设计,前提在于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根本在于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通识性教育。党圣元,李昕揆.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党圣元教授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6(09):38+161.梁也认为,扎根当代中国现实,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两创”的重要途径。梁也.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实现机理——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J].湖湘论坛,2019,32(06):139146.傅才武,岳楠从文化政策的角度提出:培育专业团队,推动文化现代化进程;打通体制内外,建立传承、创新的“全民模式”;推动国际交流,实现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傅才武,岳楠.论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以当代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01):2838.鞠忠美认为,对传统文化的阐释与阐发、教育与宣传以及对以文化人过程的监督与保障,是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主要步骤。鞠忠美.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J].理论学刊,2017(04):155160.宋增伟,梅萍认为,通过挖掘、整理和阐释增强理论创新,搭建全方位教育平台,加强宣传形式创新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宋增伟,梅萍.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J].新疆社会科学,2018(05):128133+164.侯文学,倪晓明认为,贯彻“两创”方针的路径主要体现为:通过文化普及凝聚人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通过统筹利用全媒体资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研究。侯文学,倪晓明.新时代贯彻落实“两创”方针的意义及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4853.

(八)关于“两创”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推动“两创”意欲何为?学者们普遍认同习近平所说的“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是目的,只是各自的表达方式迥异。高长武认为,传统文化“两创”的目的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高长武.关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化报,20180228(03).颜炳罡认为,传统文化“两创”的目的是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人育人”“以文成人”。YangQingping.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孔学堂研讨会发言摘要[J].孔学堂,2015,2(01):9497+236240.董德福等认为,“两创”的目标就是培育并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夯实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董德福,朱小颖,吴俐.转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习近平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思想与实践论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5):16+35.

第二,推动“两创”有何意义?“两创”最大的意义在于消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消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分割、消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巨大的思想资源而创造融“马中西”于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徐光木、江畅认为,推动传统文化“两创”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促进中国文化走向强大、给世界其他国家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徐光木,江畅.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3844.介江岭认为,“两创”思想破除了“五四”以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偏见,明确了弘扬传统文化并非复古传统文化,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互补关系。介江岭.从“批判继承”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问题的阐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6(02):9398.陈桂蓉认为,“两创”方针的提出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而且为中华人文精神的跃升提供了指导。陈桂蓉.习近平“两创”方针与中华人文精神的跃升实践[J].理论与评论,2018(06):2430.

二评析与展望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2013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围绕“两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研究特色为:第一,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和丰富,即对于“两创”的解读有一个从作为一种文化政策的宣传性阐释,到作为一种文化方针的理论性解读,再到作为一种文化理念的思想史解析的过程。第二,政学结合,精诚合作,即政治界和学术界围绕着“两创”研究进行了深度合作。比如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部长的雒树刚、作为《求是》杂志社社长的李捷对“两创”所作的解读和阐释就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学术界主动、自觉地将研究侧重于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展现了新时代文化研究的新气象。

整体而言,学术界对“两创”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深度的代表性论文,还没有专门研究“两创”思想的专著。具体而言,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某些背景性、前提性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待进一步澄清;二是对于“两创”的基本内涵、适用范围和理论性质和理论界限需要进一步廓清;三是研究视域较为狭窄导致学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研究着力点较为零散导致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基于此,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化和推进对于“两创”问题的研究。

(一)进一步澄清前提性问题

“前提”是生成思想的理论“根据”与“硬核”。唯有澄清“两创”命题得以成立的前提假设、理论界限和先行观念,才能明晰对各种模糊认识的界限,从而使研究者在同一个层面之上的“对话”和“交流”不会坠入鸡同鸭讲的尴尬。比如,对于“文化”如何理解?我们应该基于狭义文化观还是广义文化观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广义文化观和狭义文化观视域之下“两创”思想的内涵有何不同?对于“传统”如何理解?文化传统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变动不居的?传统文化是可解析的还是钢板一块的?如果是可解析的,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对之进行分析?就当代中国的现实而言,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如何避免透过西方理论的针孔来观察中国的实际问题?进而如何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发挥“两创”的作用?如何避免以观念的“应然”规定和裁剪现实物质生活的“实然”?进而言之,我们还应该重点反思以下几个具体的前提问题:一是要反思“两创”思想所秉持的文化态度问题,即如何在整体肯定中具体分析、在文化自信中批判扬弃、在和而不同中开放包容,从而坚持一种客观、理性、平允、开放的文化心态;二是反思“两创”思想中所坚持的文化立场,即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立场;三是反思在“两创”思想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即如何摆脱主客二分两极对立、整齐划一单向线性的思维方式,如何坚持辩证、中道的思维方式;四是反思“两创”思想所应该贯彻和避免的文化史观,即如何在批判文化进化论、文化决定论、机械的经济决定论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与文化进步主义的观点。

(二)进一步聚焦理论定位

所谓理论定位,即在多重关系中定位“两创”命题的基本内涵、理论性质、使用范围,从而厘清“两创”研究的基本视域。第一,在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张力中加强对“两创”理论性质的研判。一方面,“两创”是通过领导人提出、政治文件确认、政策方针执行而出场的政治话语;另一方面,“两创”是在学术传承与政治引导双向聚合中由相关的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的场域内使用的学术话语,因此,就必然存在一个如何处理好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之间张力的问题。我们既不能脱离其政治性内涵,搞所谓纯粹的学理解读;也不能抛弃其学理性意蕴,只在政治政策的层面上转引、阐释,而是要用学术讲政治,在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中把握其内在属性。第二,在工作方针与文化观的分野中加强对“两创”理论视域的廓清。“两创”的存在形态决定了其可以作为一个文化方针或文化工作来理解,也可以从思想史的视角把“两创”思想看作一个文化观、甚至文化哲学问题来研究,即回应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现代哲学开展中所探讨的中西古今文化关系问题。两种不同的定位,其所需要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是迥然不同的。就前者而言,我们可以在教育工作、文艺创作、戏曲传承、养老工作、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等具体工作的过程中研究如何落实和践行“两创”的问题。当前,我们可能更需要将“两创”作为哲学意义上的文化观来理解,因为如果仅仅把它局限于指导方针或文化工作的层面,那有可能就会导致对“两创”思想的理解浅表化、平面化,它的更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可能就难以被充分挖掘出来。第三,在广义与狭义的区分中加强对“两创”理论内涵的界定。所谓广义的“两创”所涉及的是整个“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转化发展问题,它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一起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主体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两创”不仅适用于指导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问题,而且适用于所有所涉及文化时代承续的问题,涉及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所谓狭义的“两创”所聚焦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而不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在大多数语境下,狭义“两创”指的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之下,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理念,是一个专门处理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的根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同时,狭义的“两创”又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承理念的“两创”,试图回应的是整个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传承发展问题,包括为什么要传承、为什么能传承、需要传承什么、如何传承、谁来传承、传承的文化指向是什么、传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传统文化的“彻底重建”与“转化发展”有什么样的区别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同时,作为传承理念的“两创”内在的包涵“两有”“两相”,并需要在“两创”与“两有”“两相”所构成的有机统一的理论共同体中彰显其内涵。二是作为传承方法的“两创”,试图回应的是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和内容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方法路径问题,包括到底是推动传统文化的“一般性”转化还是“创造性”转化,如何理解这里的“创造性”,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如何理解这里的“创新性”,如何推动和实现这种“发展”等具体问题。具体而言,指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保存保真、整理挖掘、传承弘扬、转化再造、创新发展中的后两个环节,即“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这两个各有其独特内涵并有机统一的环节,而其所蕴含的是转化、发展的方法路径问题。

(三)进一步拓展研究视域

要将“两创”思想纳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世界思想文化史的范疇进行考察,从而拓展这一问题的研究视域。

首先,“两创”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表现形式,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价值观为内核的意识形态居于文化的核心,引领或制约着文化的发展。”张三元.论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9(01):394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注入马克思主义之“魂”,以确保传统文化的发展不脱离政治认同的轨道。所谓注入“马克思主义之魂”,就是指对于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发展规律,坚持文化发展的意识形态要求,从而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文化传承的人民性旨归。具体而言,就是要回溯经典,进一步整理马克思经典作家对待传统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抽绎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精神实质,理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发展脉络,澄清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对待传统问题的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界定“两创”思想在继承前人文化观的基础上的特殊内涵与时代意蕴,合理推测其发展方向。

其次,“两创”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观,必须考察中国思想史上的众多思想文化资源。事实上,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诸多的文化传承发展方法,比如所谓“内在超拔”“杂以成家”“返本开新”“批判继承”“抽象继承”等都是我们研究“两创”时值得重视的思想资源。同样,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考察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的历史流变,从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视角探究传统哲学的近代转型和当代转换,基于这样的历史视角审视新时代的“两创”思想,也很可能会有新的认知。尤其是近代以来在古今中西的争论中形成了由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所组成的文化思潮谱系,只有在这样的谱系之中进行思想定位和理论透视,我们才能更加明晰“两创”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当代意义。

最后,“两创”研究必须借鉴世界思想史上的思想资源。习近平曾明确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3).因此,任何社会在转型时期都会面临传统与现代的世界性难题,如何从横向上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文化传承中的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是值得重视的重要研究方向。比如日本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提出和坚持的“和魂洋才”的理念。某种程度上,日本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文化原因就在于其超越了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双重极端,实现了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儒家文化以及道神教传统)。比如土耳其在20世纪20年代也曾将尝试过全盘西化的道路,但是始终没有被西方文化的母体所真正认同和接受,西方从心底里仍认为土耳其文化本质上是伊斯兰文化。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对于儒家思想文化的积极引导和现代化改造,对于我们培育平和公允的文化心态和科学合理的传承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四)进一步增强研究系统性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两创”思想首先是处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因此,应该将“两创”思想置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架构的四梁八柱之中进行价值定位和理论透视,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等等。具体而言,要进一步思考“两创”思想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中的理论地位问题,考察“两创”与文化自信提升、“两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两创”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两创”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两创”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两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两创”与国家统一事业等之间深层次的理论关联。

同时,“两创”思想是近代以来中西古今之争的历史延伸和当代展現,其背后关涉“中国向何处去”“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发展”“如何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应该将“两创”定位为一种系统化的文化观进行研究。从而,对于“两创”思想的研究一定要系统探究如下问题:“两创”思想的具体内涵是什么?“两创”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两创”何以是一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两创”思想是在什么意义上、以哪种方式接着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往下讲的?它有没有超越近代历史上所形成的或激进或保守的文化主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何以可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何以实现?……只有将以上问题作为一个思想链条进行整体思考,才能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深入,从而改变目前只侧重于某个具体的方面进行点对点式研究的现状。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传承·扬弃·创新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