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对低糖的认知及低糖饮料购买行为调查

2020-10-12 14:14李思颖张逸雯
商场现代化 2020年16期
关键词:购买行为低糖青年

李思颖 张逸雯

摘 要:以上海市为例,通过访谈及问卷,分析青年对糖摄入的认知、低糖饮料购买行为及低糖市场现状,为低糖食品开发青年市场、政府引导居民健康膳食提供参考。结果显示,低糖饮料获誉“蓝海”却未受到青年广泛欢迎:青年人健康观念增强,但决策由口感决定,持续消费的动力不足;企业未有效输出信息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感;无糖可乐获评不佳,天然植物甜味剂改善口感的方法接受度高。政府可通过饮水宣教、课程设置、政策制定控制高糖饮料消费;低糖企业可就消费者认知盲点对症下药,强调减糖优势、口感改进成效,根据意见调整或开发个性化产品。

关键词:低糖;饮料;青年;购买行为;糖摄入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游离糖摄入量不超过25g。饮用含糖饮料是城市青年普遍的饮食行为,已成为过量游离糖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务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三减”倡议,随着社会健康意识增强,控糖成为“主旋律”。近年来中国乃至世界高糖碳酸饮料、果汁、茶饮等面临衰退,饮料行业面临重大变化,各式低糖饮料应运而生,有人评为“蓝海”。

青年是饮料的重要消费者,有较强购买力与社群推广能力。青年人是否重视糖摄入?购买低糖饮料的动机?对不同品类的低糖饮料有何偏好及意见?是否与“蓝海”的设想有差异?为回答上述问题,本小组于2020年1月底开始调查。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首先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设计并进行访谈,继而通过问卷分析结论、建议的可行性。抽选徐汇、黄浦、松江、闵行、奉贤五个行政区内不同类型的中学、高校,最终访谈到高中生61人,男生39位,女生41位,年级比为28:17:16;大学生48人,男生18位,女生29位,年级比为13:15:8:10。受疫情影响只成功向大学生发放了电子问卷,有效回收398份,男生191位(48%),女生207位(52%),高、低年级比为0.95:1。

国家标准规定,“无糖”指添加糖少于0.5g/100mL;“低糖”指添加糖少于5g/100mL(普通含糖饮料可达13-18g/100mL)。实地抽查标签发现,标注有“低糖”或“无糖”的饮料样本均符合该标准。软饮料品类繁多,本次只选取受众更广的茶、碳酸、酸奶三类低糖饮料。

三、调查发现

1.信息沟通

(1)购买渠道与习惯

结果显示,无目的性的即时购买人数在所有购买情景中占比最大。两个年龄层首选购买点均为便利店,与《中国饮料消费人群数据调研报告2017》一致,可考虑将便利店设为营销重点场所。其次为自动贩卖机、大卖场。

访谈反馈,仅三成左右受访者有查看饮料标签的经历,但并未形成习惯,也未出现预期中大学生更关注饮料标签的情况,相当数量受访者强调“只是无聊时看”或“看也看不懂”。再者他们对热量及脂肪更敏感(37.3%),与《中国饮料消费人群数据调研报告2017》一致,其次为碳水化合物(30.5%)、添加剂(19.6%)、生产日期(6.8%)、配料(3.4%)。

(2)“低糖”认知情况

超八成的受访者知道低糖饮料,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模糊。典型情况有:认为茶与酸奶等价于健康低糖,糖含量由饮料品种决定;认为低糖等同于降低口感体验,只知无糖可乐;认知空白,仅无意间购买了低糖饮料。受访者判断低糖产品的方法在年龄、性别间差异不大,都集中于外包装“低糖”字样,其次为“尝口味”,几乎无人通过查看“碳水化合物”。问卷显示,33%左右大学生不知道饮料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可反映糖含量,与受访高中生结果相对一致。

对比表1中两项题目,关注“碳水化合物”与控制糖摄入的情况不一致(1分=不关注/不控制,5分=非常关注/经常控制):前者的平均分及4分以上的选择者均低于后者,印证了访谈中查看营养标签的人首要关注“能量”、“脂肪”而非“碳水化合物”。

上述结果反映出3个问题:(1)部分消费者混淆“热量”与“糖分”,无法正确判断糖含量;(2)部分在意形体的学生抓错重点,未充分意识到饮料中添加糖的影响。(3)低糖饮料企业未有效抓住认知盲区输出“低糖”的标准、概念,未提供更符合消费者情况的糖含量判断方法。这样他们更多仅靠口味粗略感知,或错误参考“能量”指标,可能导致低糖饮料无法凸显减糖实效,消费者难免对其不信任、购买意愿不强,如有受访者质疑“就是卖心理,都是噱头”。

2.购买动机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购买动机占比依次为“追求健康”(36.43%),“正常糖太甜”(33.17%),减肥需求(30.4%)。而高中生多因猎奇心理而尝试新口味、新品牌的低糖饮料。在不同消费场景中,餐后解辣、解腻的需求超过运动解渴及减肥需求,且是多位受访者产生复购意向的主要原因。其他购买动机见表2。

“追求健康”占比最大,则继续调查糖摄入意识对实际决策的影响力。总体上大学生对饮料健康程度的评价中立偏负面,不健康因素排在首位的是“高糖分”,其次为“添加剂”、“碳酸”。高中生明显偏负面,“糖分”仍高频出现,但“碳酸”位列“添加剂”之前。然而另有三点发现:(1)近七成受访者不清楚合理糖分摄入量;(2)对高糖的健康隐患存在概念性错误,如导致三高、衰老、失眠或钙流失等;(3)将糖分的摄入、代谢等同于热量,如有受访者提到“只要我运动量大,没问题”。上述发现与被调查者对饮料不健康成分的认知相矛盾:“高糖分”是受访者顾虑的首要因素,但實际大多数人只具有“糖太多不好”的笼统概念,对糖分控制程度、具体原因不够清楚。题目“喝饮料我会控制摄入的糖分”的中位数为3,均值为2.77(详见表1),访谈中近4/5高中生和2/3大学生表示不控制,另有十余位反映“不关注,快乐就完事了”,“知道不好,就是管不住”。

上述结果表明,受访者具备一定健康意识,但未实质性改变其购买习惯,由健康观念产生的低糖饮料消费从“一时兴起”转化为持续消费的动力不足。购买动机较分散,更需利用好各群体心理特征及特定场景下的需求制定发展战略,如针对高中生的猎奇心理在产品、包装、宣传策略上有所不同。

3.产品饮用

(1)复购意愿

对低糖饮料零购买的高中生、大学生分别仅占9.4%、12.7%。根据有无二次购买计算复购率,高中生为43.4%,大学生为31.8%,茶类占比达60%左右。由于不设时间窗口条件,数值反映出的低糖饮料品牌忠诚度不理想。

(2)饮用评价

109位受访人中,有40位可乐钟爱者,“甜味”是主要原因。其他碳酸饮料购买率均不及可乐。值得注意的是,“零度”无糖可乐吸引过大量关注,但口感评价欠佳,在零复购低糖饮料中尤为突出。70.58%受访者认为原版更优,其一“不够甜”,其二“甜味不自然”、“发酸发苦”。

低糖茶与酸奶大学生消费者居多,消费率不及可乐。但无糖茶好评率达63.2%,复购率最高,受欢迎度优于含糖茶,在解辣、解腻功能上备受青睐。超过5/6的低糖酸奶消费者为大学生,44.4%的人提到目前普通酸奶甜度过高。

4.品牌态度

根据行为学理论,消费者行为是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环境因素的动态互动过程。问卷得到了大学生对饮料行业及低糖饮料的改进建议的认可度,见表3、表4。

(1)保住口感是低糖饮料发展的关键。16位无低糖饮料购买经历的受访者普遍存在“口感差”的主观印象,如:①“喝饮料说实话在于味道”②“听起来不想买,不好喝”③“低糖味道就变了”。口感也会影响复购率,消费者“踩雷”后将拒绝购买,并会制约他人的决策。有复购的受访者不少,但鲜有人选择以低糖饮料完全代替高糖饮料。而提及“既健康又保证口感”时,受访者表现出极大兴趣,在问卷提供相关选项时,题目作答率远高于访谈。而相比“降低甜度推出低糖版”,他们更愿意维持原有甜度,仅用健康成分代替蔗糖。

(2)对添加剂存在质疑,但对天然甜味剂态度积极。目前饮料中的甜味添加剂有两类,人工合成类(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如“无糖可乐”)、天然类(赤藓糖醇、甜菊糖等,如“元气森林”)。调查发现受访者对添加剂敏感度高,如:①“口感不变也是添加剂代替,肯定没纯糖健康”,②“需要甜蜜素,也是不健康的”。消费者的不信任源于低糖企业的信息输出与科普澄清不到位、媒体倾向性传播的共同影响,这对企业的宣传推广提出新的要求。但受访者对天然无害的甜味剂态度积极(54.52%,见表3)。典型采用人工甜味剂的无糖可乐评价欠佳,而同为碳酸饮料,采用天然甜味剂的元气森林获评良好,仅少数人提到不够甜,但并无“怪味”。

(3)乐于接受新事物,但看重试错成本。认可不做改变的消费者平均占比仅约10%,“免费试喝”与“小样商品”属于类似宣传方案,合计占比已超七成,且相对于他人测评,更多人倾向于亲自品尝。说明消费者对新兴饮品乐于一试,只是普遍存在“怕踩雷”心理。

四、建议

多国早已针对高糖饮料征收糖税,2019年新加坡更限制了高糖饮料广告和正常包装来抑制消费。中国倡议“三减”,但贯彻落实并不彻底。青年处于口感至上到重视健康的过渡阶段,仍有较稳定的含糖饮料购买习惯,如何在抓住味蕾的前提下降低糖含量,可能是低糖饮料乃至食品行业发展的瓶颈。但目前成功的产品并不多,企业需要主动与消费者沟通,才能获得广阔发展前景。因此建议如下:

1.相关政府及事业单位

青年人对过量糖摄入的认知不完全乐观,相关部门可从宣教、课程、规章三方面入手。

(1)将饮水宣教融入日常生活,支持学生组织举办公益活动,邀请营养专家科普教育。

(2)中小学应创新教育方式,如将营养标签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自然科学案例,促进学以致用。

(3)规定高糖饮料的标示,适当征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2018)建议在新标准修订时,强制要求对饮料糖含量的标示及“高糖”警示标示。也有学者已进行过征收糖税的SWOT分析。

2.饮料企业

低糖食品的发展策略存在共性,但也须因人制宜、因品类而异。

(1)宣传推广:详细说明低糖饮料的标准、配方,科学解释添加剂,强调口感改进成果(尤其天然甜味剂产品),消除刻板印象;明确糖与能量的区别,突出优势;满足“试喝”诉求。

①借助博主、新媒体,赞助学生组织合办健康周,提供互动奖品。

②抓住特定人群及特定场景下的需求。与健身房、健身餐饮及火锅店、甜品店合作;在特殊节日促销、设计符合特定心理的标语及海报。

③在便利店试喝、买赠、抽奖,提供小样产品。

(2)饮料包装:

①饮料标签主动标注“糖”含量。《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糖含量为非强制标示内容,但饮料总体标示率仅18.72%,存在补充的必要。

②外包装醒目彰显健康、低卡特征,如创意标语:“学生党:低糖赶走痘痘党”、“上班族:低糖陪你到天亮”。

(3)产品研发改进:采用天然甜味剂,减少人工甜味剂;为科研机构、学生项目提供资金及岗位激励。

五、不足与展望

受疫情影响只向大学生发放了问卷,样本选取未达到理想。调查在冬春季进行,错开了饮料消费的高峰期,结果可能稍有偏差。

食品标签目的是提供参考,但大部分消费者并无查看习惯,甚至存在“看不懂”的情况。因此编写规定应更加人性化,以提高消费者关注度。低糖市场存在一定共性,本研究可为其研发及营销提供参考,但其他城市及年龄段的消费者情况还有待补充。

参考文献:

[1]2019年全球饮料行业新趋势[R].科尔尼中国竞争力研究,2019.

[2]GB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S].

[3]中国饮料消费人群数据调研报告[J].茶世界,2017,02:31-34.

[4]徐桂敏.低糖/无糖健康产业分析[J].饮料工业,2018,03:73-75.

[5]邓陶陶,梁栋,李湖中,等.我国市场常见饮料中糖含量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8,04:5-8.

[6]郑梦琪,张建芬,何海蓉,等.对我国含糖饮料征税的SWOT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05:38-41.

猜你喜欢
购买行为低糖青年
小心掉入“低糖饮品”陷阱
以低聚异麦芽糖制作低糖苹果果酱的工艺研究
低糖饮食可降低老年视觉退化风险
部落电商背景下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研究
太原市空气净化器购买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B2C购物平台流行女装购买行为分析研究
低糖食品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