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临床特征分析及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的测定

2020-10-12 14:35司红丽张秀文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6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

司红丽 张秀文

【摘要】 目的 分析玫瑰痤疮(AR)患者临床特征并测定其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玫瑰痤疮患者的病例资料, 分析其年龄分布、皮损表现, 并测定紫外线最小红斑量。统计并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皮损表现及长波紫外线的最小红斑量(UVA-MED)、中波紫外线的最小红斑量(UVB-MED)水平。结果 200例患者中25~30岁占比最多, 为59.00%;其次为15~24岁、31~35岁, 占比分别为17.00%、15.50%。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1, P=0.017<0.05)。200例患者中, 最常见皮损表现为脓包, 发生率为63.50%, 其次为炎性丘疹(60.00%)。女性患者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炎性丘疹、脓包、鼻赘、毛细血管扩张、其他皮损表现发生率分别为23.33%、30.67%、64.00%、71.33%、30.67%、21.33%、14.67%, 均高于男性患者的10.00%、16.00%、48.00%、40.00%、16.00%、8.00%、4.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UVA-MED(52.41±6.28)J/cm2高于女性患者的(43.64±5.13)J/cm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的UVB-ME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患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不同部位有不同皮损特点, 且对紫外线耐受程度低, 日晒可能加重病情。

【关键词】 玫瑰痤疮;临床特征;紫外线最小红斑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40

玫瑰痤疮(acnerosacea, AR)是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 不同时期不同部位临床表现不同;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 且由于目前AR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与指标, 临床与痤疮、脂溢性皮炎等其他面部疾病较难鉴别诊断, 而且轻症患者容易发生漏诊, 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并发其他疾病,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1, 2]。另一方面, AR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 易受温度、日晒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3]。因此,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例AR患者基本资料及紫外线最小红斑量, 旨在探讨其临床特征, 为临床诊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8年6月~2020年3月于门诊就诊的200例AR患者, 其中男50例, 女150例;年龄15~45岁。纳入标准:①符合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JAAD)关于AR的诊断标准;②病程>1个月。排除标准:合并痤疮、脂溢性皮炎、家族性酒渣鼻样疹等其他面部皮肤疾病。

1. 2 方法

1. 2. 1 临床资料收集 对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皮损表现进行整理分析。

1. 2. 2 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测量仪器为希格玛日光紫外线模拟器SUV-1000(上海希格玛技术公司生产)。于患者腹部两侧按照操作标准进行长波紫外线(ultraviolet A, UVA)与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 UVB)的最小红斑量(minimum erythema dose, MED)测量。患者腹部左侧测量UVA, 腹部右侧测量UVB, 当患者皮肤产生肉眼所见最弱红斑时, 其所需要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即为最小红斑量, MED越低表示患者患区对紫外线越敏感。

1. 3 观察指标 统计并比较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皮损表现及UVA-MED、UVB-MED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性别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200例患者中25~30岁占比最多, 为59.00%;其次为15~24岁、31~35岁, 占比分别为17.00%、15.50%。不同性别患者年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61, P=0.017<0.05)。见表1。

2. 2 不同性别患者皮损表现比较 200例患者中, 最常见皮损表现为脓包, 发生率为63.50%, 其次为炎性丘疹(60.00%)。女性患者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炎性丘疹、脓包、鼻赘、毛细血管扩张、其他皮损表现发生率均高于男性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不同性别患者UVA-MED和UVB-MED水平比较

男性患者UVA-MED高于女性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的UVB-ME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AR是一种慢性损容性皮肤病, 病因复杂, 病情易反复, 治疗不当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普遍认为AR患病率在女性中更高。杨赛[4]统计称AR在国外患病率中女性达62%~71%, 且多发生于年龄>40岁患者。而且其研究显示长沙地区86.2%的AR患者为女性, 但是高发年龄段为20~40岁。不过国内也有其他研究表示AR患病率最高年龄在40~50岁, 这可能与AR发病的地域性、种族差别有关[5]。因此, 掌握AR患者临床特征, 对本地区AR患者的正确诊治非常重要。本研究显示, 各年龄段中, 以25~30岁患者最多, 占比为59.00%;其次为15~24岁, 占比为17.00%;31~35岁占比为15.50%。可知本地区AR患者发病率呈年轻化, 偏向于中青年群体。

临床特征方面, 本研究结果显示皮损发生率最高的是脓包与炎性丘疹, 均占60%以上, 与国内外相关文献存在不一致的情况[6]。汪犇等[7]对1090例A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阵发性潮红的发生率最高(99.6%), 脓包与丘疹发生率略低。作者认为可能与患者就诊时AR的严重程度有关。因为阵发性潮红在AR早期就广泛出现, 尤其对于輕度AR患者来说, 往往因为忽视病情而未及时就诊, 等到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AR患者其他严重症状如脓包、丘疹、红斑等出现, 容易掩饰患者阵发性潮红症状。本研究纳入患者病程均在1个月以上, 且可能存在患者就诊早期未重视, 导致临床特征的统计上与相关文献有所出入。因此, 作者认为临床上不仅需注意AR患者脓包、炎性丘疹等症状, 还需仔细辨别阵发性潮红症状与其他症状的区别, 提高诊疗准确性。

AR发病机制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关, 尚无明确研究指出特异性诱因。不过近年来研究发现AR存在典型的日光性弹力组织病变[8], 而且AR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其对紫外线更敏感。张荣利等[9]认为, AR患者对紫外线异常敏感, 紫外线很可能诱发或加重AR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 对AR患者进行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有助于临床AR治疗与预防。UVA与UVB是紫外线最主要的波段, UVA具有高穿透能力, 可穿透至真皮及血管等组织, 对人体皮肤损伤较大。UVB穿透力则相对较弱, 基本仅影响人体表皮。本研究对所有患者UVA-MED与UVB-MEB进行测定, 女性表现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炎性丘疹、脓包、鼻赘、毛细血管扩张及其他皮损症状发生率均高于男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UVA-MED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者UVB-MED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女性患者皮肤对UVA更敏感。这也进一步提示女性患者AR发病率高, 且临床表征如皮损表现、自觉评分等高于男性。

综上所述, AR患者临床特征多样, 且与性别、年龄段等有一定关系, 临床诊治应注意区分, 临床治疗上应注意防晒, 有利于缓解患者病情。

参考文献

[1] 郝飞, 宋志强. 提高对玫瑰痤疮的认识水平.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7, 50(3):153-155.

[2] Bharti J, Sonthalia S, Jakhar D. Mesotherapy with Botulinum toxi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vascular and papulopustular rosacea. 2018, 33(6):127-133.

[3] 李世军, 汪宇, 张伟, 等. 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6, 41(9):1075-1078.

[4] 杨赛, 谢红付, 邓宇瑄, 等. 421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6, 49(2):119-122.

[5] 冯燕艳, 于均峰, 李萌珂.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玫瑰痤疮临床特点分析. 中国医师杂志, 2016, 18(2):175-177.

[6] Recep D, Munise D, Koray D. Acne and rosacea: What's new for treatment? Dermatologic Therapy, 2019, 32(3):57-64.

[7] 汪犇, 李吉, 杨赛, 等. 1090例玫瑰痤疮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及玫瑰痤疮新诊断标准探讨.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 51(3):126-128.

[8] 潘玉明, 殷致宇, 潘红梅, 等. 北京地区湿疹患者与健康人NB-UVB最小红斑量测定//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 2015:90.

[9] 張荣利, 李承新. 玫瑰痤疮发病因素调查及其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3, 42(12):1233-1235.

[收稿日期:2020-07-10]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基层医院门诊52例干眼的临床分析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
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