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2020-10-12 14:40朱宇亮
职业·中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朱宇亮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并积极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以满足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成长规律 培养途径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模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资驱动逐渐转向依靠创新驱动。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然而,国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却不能满足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

在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分职前和职后阶段并明确培养目标,按照不同的知识与技能类型在职前阶段和职后阶段实施不同内容的培养,采用全过程的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构建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培养制度。

一、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

人才的成长是终生的过程,高技能人才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阶段性的学习,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會逐渐提升。

(一)时间规律

技能的养成需要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重复训练,高级技能养成所要花费的训练时间更长。对高技能人才来说,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尤为重要,这对获得技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缩短成长周期。因此,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缺一不可。

(二)培养方式规律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需要有系统的理论培训与较长时间的专业技能实训。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自学成才

这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指长期从事生产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理论培训,通过自学理论知识、结合工作中获得的技能,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这种培养方式下人才的成长速度相对较慢、成长周期较长,对个人素质、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要求较高。

2.理论为主

学校多采用这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先经过学校正规系统的理论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再到企业单位进行实践,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这种相对集中的理论教学成本较低、组织方便,但实训操作相对不足,人才的技能成长较为滞后,一般毕业实践几年后才能获得高级技能。

3.实训为主

这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是由企事业单位组织的以单位内的生产设备作为实训条件对单位员工进行培养,聘请专业讲师或专家进行实操培训与指导,或者由单位派遣员工出去进修,以获得更高水平的技能。这种企业高技能人的培养方式更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但是培养的成本较高,还有人才流失的风险。

4.理论实践相结合

这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是指课堂教学期间明确实训操作的目标,以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获得解答,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长速度。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

(一)能力要求不切实际,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一方面,学校的职业教育大多停留在教授理论技术知识层面,难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勉强可以应对粗放型发展阶段的企业发展需求,对需要高端人才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相差甚远。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中必备软技能的培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

(二)过于依赖教师主导,学生缺乏内在动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师生的主次关系可以影响人才培养的成效。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其知识储备是学生望尘莫及的,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亦步亦趋,学生缺乏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这种长久以来的教学习惯会形成教师的教学舒适区,导致教师坚持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愿思变创新,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困难。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教师机械式的教学模式中丧失自我,很难成长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三)理论与实践关系错位,先学后做弊端明显

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以基础理论为导向,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在理论教学之余再安排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所占的课时总数大大超出了实践教学。实际上,系统传授理论知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些知识对实际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效用甚微。往往只要进行几次实践,学生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四)师徒传承流于表面,岗位实践质量过低

工学结合是职业院校人才成长的主要方式,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共赢发展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顶岗实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师徒传承流于表面,名义上的师傅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并不会倾囊相授,导致顶岗实习的实践质量过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缺少认同感,很难真正将其当做自己的员工来培养。另外,学校方面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实习岗位的专业契合度也不高,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高水平专门技能人才的重担。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形成校企合作的纽带。职业院校要研究总结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创新培养方法,优化培养过程,从技能大赛中总结经验,逐渐向以赛促教的育人观念转变。将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交互促进的关系、强湛技艺与立德树人的关系,以培养出有能力、有潜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制定合适的目标,明确阶段培养重点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个阶段性的过程。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在职前阶段要对其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明确阶段性培养的重点。职业院校与企业要分工明确,始终贯彻“前后分段、合作培养”的理念,职业院校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软技能和通用性硬技能。其中,软技能包含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工作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对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意义深远。通用性硬技能则适用于劳动力市场,是高技能人才继续成长的基础能力。

(二)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激发学生成长动力

师生之间的主次关系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有直接影响,因此,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相互影响,共享已有的教学资源,沟通交流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将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转变为引导者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实现人才的渐进式培养。任课教师要摒弃以往直接传授学生问题解决办法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和求知欲。

(三)重构教学模式,理论实践结合,反复演练

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于课堂教学,培训是将改革的理念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并采用调动多感官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际动手实践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课程任务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有针对性地练习与任务相关的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任务整体的完整性和操作过程的连贯性。所以,职业教育需要“以任务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完整的任务整合实践性知识,再要求学生实际操作项目。

(四)推广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要进一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制度,其中完善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关键。校企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以人才为桥梁,形成企业和院校之间紧密合作的关系。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学生是和企业签订了合同的正式学徒,师傅在指导工作的过程中也就更加用心,企业也不会再给学生安排无关紧要的工作岗位,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将会得到极大的增强,人才能更加迅速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

[2]韩玮,张吉良.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透视[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浅析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