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依于仁”与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研究

2020-10-12 11:40许令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高职护生论语

摘 要:《论语·述而篇》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依于仁”,是指依傍于内心的仁爱去待人接物,爱己及人,爱家、爱国、爱天下。在高职护生的日常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注重培养其仁爱精神,将仁爱之心付诸关爱生命之行,从爱发端,约之以礼,仁礼兼备。本文探讨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之“依于仁”——人文活动中仁爱精神的浸润。

关键词:依于仁;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途径

儒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主流文化,它是一种人本文化、人伦文化,把人做为终极关怀的对象。儒家关注现实中的人的地位和人的尊严,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和谐,追求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蕴含丰富的人文关怀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特征。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就已提出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较为系统的有关生命观和生命教育的思想,这在儒家经典——孔子的《论语》中详尽地体现出来。孔子善待自然、重视生命;主张仁者爱人、为仁以礼;认为士志于道,修身为本,形成了珍视自然生命存在、向往社会生命和谐、崇尚精神生命不朽的生命观。[1]护理人文关怀是一种把人文精神信仰对象化、具体化的实践过程,孔子的生命观契合护理人文关怀关爱生命的核心要义,内含护理人文关怀实践要求的“仁、礼”等行为准则,能够给予护理人文关怀主体所需的内在精神驱动力。这为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教育方法。我们要借鉴其中的合理要素,为高职护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论语·述而篇》中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这是为学之道和“立己立人”之方,我们据此来探讨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此篇我们探讨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中的“依于仁”。

一、《论语》中的“依于仁”

“志于道”说的是立志,“据于德”说的是处世,“依于仁”则是说如何遵循道和践行德。仁”从文字上解释,是“二人”,两个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打交道,关系你我,而你我又会牵涉到他人,进而普及到社会,人不是孤立的生存而是生活在人群和社会之中,和外界的人、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仁”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事。“仁”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仁”的体是内在的,它是内心的修养,是性命之学、心性之学;“仁”的用是功用,是外在的,具体表现则是爱人爱物,就像佛家的慈悲,墨家的兼愛等。“孝悌”、“爱众”、“忠恕”、“克己复礼”等等都是仁的表现,是内心真挚且合礼的真情的流露。“爱”是“仁”的基本内涵,“依于仁”就是依傍于内心的仁去待人接物,待人接物要有爱心,依托于这份爱心,爱人、爱物、爱家、爱国、爱天下,而这,就是仁的发挥,也是道与德的发挥。爱是一种朴素而珍贵的情感,是社会所推崇和弘扬的。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欲望、资源争夺等原因,损人利己、巧取豪夺、造谣生事、欺诈仇恨等戏码每天都在上演,这些问题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仅仅依靠技术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更是雪上加霜。但是“依于仁”,依托于仁爱,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如果社会中人人怀有仁爱之心,不为满足一己私欲而为所欲为,有所畏惧与节制,注重自省慎独,讲究律己爱人,那人与人之间将是和谐互助、和睦友爱的关系,社会风清气正,仁爱精神得以进一步发扬和传承。儒家向往和追求社会生命的和谐,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对人的社会存在和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3]为了将内在的“仁”外显出来,孔子“援仁入礼”,构建了“仁礼之道”,以实现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的和谐。

二、高职护生人文关怀教育之依于仁——人文活动中仁爱精神的浸润

1.护理人文关怀中的“依于仁”。

护理人文关怀是指医护人员在为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尊重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关注患者的诉求和需要;简而言之是将仁爱之心付诸关爱生命之行,“爱”是它的内核,从爱发端,约之以礼,仁礼兼备。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工作者开始考量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健康的影响,在情感上对患者进行支持和鼓励,尽最大努力和可能回应患者在心理和身体上的需求,这是医学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人类来说,疾病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医疗技术手段不能完全治愈疾病,需要人文关怀给予支持。

2.“依仁”之径——人文活动中仁爱精神的浸润。

在日常的医学教育中,大部分学生重视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操作,轻视或者忽略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前者关乎专业素养,后者涉及人文素养,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只见疾病,不见个人,也就是只关心疾病发病原理、症状和治疗手段,而鲜少关注患者去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在高职护生的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其人文关怀、仁爱精神,传播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将之内化,促使护生在临床实践中融入人文关怀、仁爱精神。不同于医学技能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人文关怀和仁爱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它是社会环境、个性气质、道德品性、知识技能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护理人员的内在修养。单纯的课堂教学作用并不明显,应多管齐下,通过人文活动的开展让高职护生得到仁爱精神的浸润。

人文关怀教育不是一味地灌输,而是需要通过富含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让护生去感受和领悟。如注重增强校园环境的人文性,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文关怀。如将南丁格尔、林巧稚等杰出医护人员的照片、名言或者感人事迹张贴在学校墙壁上;将绿色植物或者盆栽摆放在实验室里等等。如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对现实生活或者临床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加以利用和改造,创设人文关怀的情境,运用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微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参与,结合实际的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护理人文关怀行为,探索哪些护理方式更人性化。在护理专业实训环节中,除了模拟病房训练外,可给学生搭建临床护理见习、社区护理实践等平台让学生实践。

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人文活动。如我校公共课部人文教研室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以“天使铸魂,人文飞翔”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活动基于护士的职业岗位需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以人文精神为经,以人文知识技能为纬,给护生提供了很多活动选项。一是围绕医乃仁术、人命至重、重义轻利、忠于医业等主题,挖掘医学经典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或医者的传统美德,可写成文章或整理成故事。二是护士职业形象展示,每10-12人为一组,按照要领进行护理礼仪训练并汇报演出。三是研究性学习,从人际沟通、医患纠纷、职业礼仪等方面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制作成PPT并汇报展示。四是情境展示,用小品、情景剧等方式展现对护士岗位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的理解。五是诵读经典,选择传统文化中饱含人文情怀的经典作品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的精髓并汇报展示。六是以小组为单位,收集2-3个医护领域优秀前辈的感人事迹,以讲故事、演讲、朗诵等方式进行汇报。七是到一些社会机构(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制作成PPT展示,体现自己的仁爱、奉献精神。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准备,老师们给与针对性的指导,最后进行集中展示并评选,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助于加深高职护生对仁礼思想的认识。

儒家强调“孝悌为仁之本”(《论语·学而篇》),在传统文化课程中,我校人文教研室的教师们组织开展了以“孝道”为主题的活动,学生们通过小品、朗诵、歌曲、故事等形式,来表达她们对孝的理解和对父母的感谢与敬意。通过此次活动,有助于护生认识孝道培养感恩意识。此外,推动护生积极参加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如我校开展了征文比赛、朗诵比赛、读书活动、辩论赛等等。在读书活动中,我们指导护生阅读优秀的涉医文学作品,引导护生从中感悟生命、敬畏生命、感受温情、体验疾病困境、理解人际关系、思考医学职业价值,有助于培养高职护生的人文情怀以及职业情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和日常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多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对高职护生实施人文关怀教育。同时引导护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依于仁”,依托仁爱之心,尊重和呵护患者的生命与健康,用心关注患者的诉求,践行护理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许令.《论语》中孔子的生命观探析[J].内蒙古教育,2020(11):107-1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典藏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5.

[3]赵俊芳.“依于仁,志于道”:孔子礼乐思想的一种阐释[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01):23-2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三五”规划 2020年度高等教育重点课题“医学人文视域下的高职医学生文学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JKX20A08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许令(1981-),女,硕士,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高职护生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高职护生学习态度和专业兴趣调查及分析
高职护生参加育婴师培训优势的调查与分析
高职在校护生的职业自我概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半部《论语》治天下